內容介紹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叢書(套裝共10冊)》包括《生態文明與中國生態治理模試創新》、《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證》、《生態文明消費模式研究》、《居住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評估與對策》、《縣域生態經濟研究》、《論生態文明及其當代價值》、《生態產業鏈系統構建研究》、《中國生態文明的SST理論研究》、《發端於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與中國生態治理模試創新》介紹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伴隨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成為中國政府和人民執政興國的重要任務。《生態文明與中國生態治理模試創新》結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實際,從政治學、行政學視角出發,分析當前生態環境治理不力的因素,認為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難以適應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需求。因此,《生態文明與中國生態治理模試創新》在借鑑國外生態治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分析中國生態治理的影響因素,探索構建起適宜的生態治理模式,以期在促進生態環境良善治理的同時,推動生態文明社會的實現。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通過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分析了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探討了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與理論架構,論證了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係,梳理了西方生態文明觀的各種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闡述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對於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證》以民主、和諧、高效、健康、創新為特徵的生態城市正成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
《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證》在系統分析了生態城市理論研究和實踐現狀,指出了生態城市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需進一步加強。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城市的全新概念,並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生態城市的系統模型;在總結傳統城市建設動力機制的同時,提出了全新的生態城市建設的動力機制模型;構建了包括社會、經濟、環境、政治和文化等五個層面在內的生態城市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理論研究的同時,以太原市生態城市建設為例,指出了太原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差距,並提出了下一步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和對策建議。
《居住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評估與對策》介紹了生態文明愈益成為人類社會演化的必然抉擇,生態文明住區建設無疑應是我國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國內外有關生態住宅、綠色建築的規劃、設計和其建設方案的評估雖卓有成就,但圍繞生態文明理念和內涵要求進行建設和評估的研究及實踐迄今較鮮見。《居住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評估與對策》結合實證研究案例,探討了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機理;且將生態文明細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環境文明等三個有機關聯的部分,進而以其理論架構和借鑑生態住宅的評價指標及方法構建了生態文明住區建設的評估體系。同時結合案例,探討了居住區建設規劃、建築設計、施工和後續管理過程中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環保與和諧、健康發展的系列對策方略,以供相關領域的科研、管理、企業界讀者和大專院校師牛參閱借鑑。
《生態文明消費模式研究》介紹了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消費模式以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對消費的涵義、屬性和跨學科性質的深入分析和探討,不難發現消費最終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和能量關係。然而,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存在的浪費性消費、破壞性消費和過度性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和模式,已經或正在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越來越嚴峻的影響和壓力,能源、土地、淡水等資源性產品供給日益趨緊約束。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構建生態文明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