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中心;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叢書名: 中國現代文學社團史研究書系
平裝: 342頁
開本: 16開
ISBN: 7801864751
條形碼: 9787801864758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 x 15 x 2.2 cm ; 440 g
ASIN: B00114NOPC
內容簡介
本書以日據時期的台灣櫟社為研究對象,以日據時期台灣的歷史和文化為背景,通過對櫟社相關資料的搜遺鉤沉和梳爬辨析,具體考察了櫟社本身、櫟社與櫟社成員、櫟社與社會時代間的互動關係。全書史料翔實,剖析精當,敘述嚴謹,清晰地勾勒了櫟社的歷史脈絡和發展歷程,客觀地反映了櫟社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它不僅為中國現代文學社團史的研究填補了空白,而且為學科的深入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顯示出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學理價值。
本書是《中國現代文學社團史研究書系》中的一冊,“中國現代文學社團史”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本叢書共有七種,分別是關於《新青年》為核心的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創造社、語絲社、南社、櫟社、以及施蟄存等文人為核心的文學團體。這七個社團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第一種是傳統文人社團的模式,如南社和櫟社,其成員主要是接受傳統教育的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詩會雅集的形式來抒發情懷、交流心聲,詩文創作似乎是他們從事社會活動之佘的一種高雅消遣。第二種模式是依託現代知識分子的公共活動空間,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他們利用結社活動來聚集力量,向社會發出改革的聲音,在他們看來,文學創作與社會活動是渾然一體的,文學如同生活。第三種模式是以同人刊物為核心聚集起來的一個作者陣營,因為是“同人”,作者隊伍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學社團。如新青年社與語絲社,這個“社”本身意指“單位”(雜誌社),但也可以轉喻為社團。它的標誌是刊物,刊物在社團在,刊物停辦,社團也就不存在了。第四種模式是文人的小團體,雖無明確的結社意識,但因為經常聚集在一起而含有了社團意義。如施蟄存、杜衡、劉吶鷗等人,他們之間的交往聚集經歷了多種形式,但始終代表了某種審美傾向,因此也可以算作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學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