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樹之鄉
早在清乾隆年間,以平利產地牛王溝而得名的“牛王漆”,以“漆液清如油,光亮照見頭,攪動琥珀色,挑起如釣鉤”為特點,被譽為“國漆”,暢銷各地並走紅國際市場,遠銷日本、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全縣現有漆林10萬畝,年產生漆250噸左右,產量位居全國之首。本縣科技人員與漆農共同研究培育的“金州紅”、“高八尺”、“大紅袍”等優良品種,經專家鑑定,具有高產、優質、速生、抗逆性強的優點,其中“大紅袍”漆樹於1985年在全國漆樹品種鑑定會上被評為全國漆樹優良品種之冠。 平利生漆的純度高達81%,具有色澤光亮、轉色快、回縮力大、抗衝擊力強、乾燥性能好等特殊優點,實屬國漆中的“珍品”。 平利生漆暢銷各地並走紅國際市場,遠銷日本、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
特色生漆
平利生漆具有色澤光亮、轉色快、回縮力大、抗衝擊力強、乾燥性能好等特殊優點,居《本草綱目》載"漆樹人多種之,以金州者(時平利隸屬金州)為佳,故世稱金漆",而"牛王漆"又為金漆之珍品。地處秦巴山區的平利縣坐落在陝西南部,是生漆的出產地,年產生漆百餘噸,質量好,價位適中,常年遠銷於湖南、福建等南部地區,有極大的影響與市場,被譽為中國的國漆。
平利縣牛王溝的一種漆樹,每年割漆時節,漆葉呈紅色,故深受山里人鍾愛,愛其能生財養生,愛其色澤艷紅。秦巴山地,漆樹品種繁多,名子亮麗,什麼金州紅、大紅袍、火焰子、茄棵頭、高八尺……雖系高大喬木,綠蔭如蓋。但在漆農眼裡,卻是美艷如霞,金黃金紅,象嫦娥、象貂蟬更象西施。漆樹分公母,母漆樹結籽,漆籽成熟,一團一簇,籽色金黃,圓中帶偏如黃豆。漆籽可繁育苗也可榨油,漆籽油可食。漆農們將榨出的油,用盆接住,中間用棕葉打結,待油冷後取出掛在牆上。漆籽油可食用,可驅腸道寄生蟲,但必須象吃羊油一樣就熱吃。餅餵豬,可使豬肥膘壯--當然,漆籽的主要功能是化工的重要原料。所說的生漆,是從漆樹上割下來,未曾調製的原生漆,象姑娘、不象媳婦。所以人們對美麗的“姑娘”牛王漆,人人都是喜愛的。
生產情況
割漆
漆樹的生命十分短暫,如果漆樹長到七、八年後還不開割,漆樹就會脹死;漆樹割漆至十六七年便慢慢枯死;而漆液最旺盛的時期,也不過六至八年。進山割漆是件寂寞又危險的苦活,寂寞得就像廟裡念經的和尚,危險的就象《捕蛇者說》中的捕蛇者。所以這種苦髒累活自然由青壯年男人擔任,歷來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割漆時從上往下割,收漆時自下往上收;山間不許生火,割漆者須帶足乾糧,山里多有毒蟲猛獸,割漆者就必須時時提防。山間天氣變幻無常且路徑陡,割漆者常在山崖岩洞躲藏。割漆者進山前須打紮好綁腿,穿滿耳草鞋才敢入林。無論是陽光明媚的日子,還是陰霧綿綿的天氣,只要無雨,漆農們都要準時上山入林,好象他們割漆是給天公、給神仙割似的;他們在割漆的過程中,是懷著給他們和他們的莊稼陽光雨露的眾神們的虔誠、敬意和無限感激,是懷著對生活的無比美好嚮往和陶醉啊!每年七月以後夏季,漆農就奔向懷胎十月的漆娘,因為此時漆樹汁多漿飽,水份含量少,容易增收,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漆樹漆力恢復較快,割漆的主要工具有漆刀、挎籃、接漆蚌殼和漆桶。漆刀是一種特製的,短短彎把,狀如斧形的鋒利工具,它的總體形狀猶如《隋唐英雄傳》中程咬金的金斧,只是彎把後移,在斧頭後腦部位;因為它是刀,故它比較簿。漆蚌殼是放在挎籃內,割漆時,在漆樹三角口邊各輕割一刀,在下面三角匯合口處用蚌殼接住。下午收割時倒入漆桶內;漆桶則是一懸掛腰際的扁狀小木桶能裝3-5斤生漆,有蓋平常不用,桶內無漆時掛腰際;收漆後,有漆時則提在手上,以防漆灑。
收漆
漆農們按照固定的路線,一人一刀都出去了,按照漆農常說的“漆路”都上路。漆路上有多少棵公樹,多少棵母樹,樹多要上高,是打漆樁做梯,還是蔑捆木棍做梯,漆主和漆匠都十分清楚。超出漆路割漆,系犯規奪財,輕者吵架,重者吃官司受懲罰。漆有“大木”、“小木”、“油籽”之分,三者之間自有優劣,收漆後要相互攪和勾兌,按需求以“色”、“味”、“燥”、“艷”“肉子”五方面補缺,然後裝桶,貼上標記發售。儲運用的漆桶都有特別的規制。如清朝未年,平利漆商饒遜安“正大明”商號的漆桶,有300斤和120斤兩種。漆桶用堅木或韌蔑製成,裡邊用豬血、豆腐、細泥拌合刮好,再用皮紙糊上數層,或者用土布刮糊,乾透後裝漆。漆桶都雙底雙蓋,即使途中出事,漆桶也不至於漏漆。
生漆基地縣
平利縣政府按照最初的圖紙,組裝著一種渾然、一種光亮,一種魔力、一種象徵。他們突出重點區域“牛王溝”,搞好萬畝ISO9000標準化生漆基地建設。重點培植高產、優質、生長迅速、抗逆性強的“大紅袍”等五大名優品種,寧缺勿濫。保存面積32萬畝,近年又新發展漆樹26萬畝,平均年產生漆產量計130餘噸,被國家列為生漆基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