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主管、中國法學會主辦的法學學術期刊。 《中國法學》創刊於1984年,1995年起該刊連續四次獲得中國期刊界最高獎國家期刊獎,2013年3月《中國法學》英文版創刊。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法學》出版文獻量3799篇、總下載量3825906次、總被引量124935次、複合影響因子7.555、綜合影響因子4.806;主要有走向法治之路、專題論壇、立法研究、司法改革與司法公證、立法研究、各科專論、講座與爭鳴、判例評析等欄目。 2018年3月,獲得第三屆全國“百強報刊”榮譽。

基本信息

辦刊歷史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

1984年,《中國法學》創刊,為季刊。 彭真為期刊題寫刊名,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文章。

1985年,《中國法學》改為雙月刊。

1992 年,朱鎔基在《中國法制》發表文章,對國企改革問題作了闡述。

1994 年《中國法學》創刊10 周年之際,李鵬、喬石、任建新、彭沖、雷潔瓊、王漢斌為《中國法學》題詞。

1995年起,該刊連續四次獲得中國期刊界最高獎“國家期刊獎”。

1995年,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社科期刊。

2005年,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獲獎。

2013年3月,《中國法學》英文版正式創刊。

2014年5月16日,《中國法學》創刊3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新一屆編委會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

辦刊條件

資源平台

據2016年10月《中國法學》的主辦單位中國法學會官網顯示,中國法學會擁有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會、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中國民法學研究會、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中國立法學研究會、中國法學會保險法學研究會等直屬研究會。

欄目方向

《中國法學》設定有走向法治之路、專題論壇、立法研究、司法改革與司法公證、立法研究、各科專論、講座與爭鳴、判例評析等欄目。

人員編制

據2016年10月中國法學期刊網顯示,中國法學雜誌社下設總編室、編輯部、辦公室,《中國法學》編委會設有主任1名、編委會成員40名,總編輯、副總編輯各1名、編輯8名。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

編委會主任:張文顯

編委會成員:卞建林、蔡守秋、陳衛東、陳興良、陳澤憲 付子堂 公丕祥 韓大元、何勤華、胡建淼、黃 進、懷效鋒、賈宇、李浩、李林、李龍、李明德、李仕春、梁慧星、林嘉、劉春田、馬德懷、莫紀宏、沈國明、沈四寶、孫憲忠、王利明、王振民、吳漢東、吳志攀、應松年、趙秉志、趙旭東、鄭成良、張慶福、張守文、張衛平、張新寶、朱孝清、朱勇

總編輯:張新寶

副總編輯:王莉萍

編輯:白岫雲、陳貽健、李小明、李游、王灝、吳雷、朱廣新

建設成果

收錄情況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法學》被CSSCI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4-2015)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

研究開發

截至2012年4月9日,《中國法學》自1984年3月20日創刊以來,出版166期。《中國法學》圍繞法的本位、人權與主權、公法與私法、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WTO與中國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代表了中國法學界在改革開放各個時期的研究水平,記錄和反映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法學》出版文獻量3799篇。

影響因子

2013年,該刊影響因子在中國2000多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排名第二,在法學期刊中名列第一。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法學》總下載量3825906次、總被引量124935次、複合影響因子7.555、綜合影響因子4.806。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的徽標造型為獅子仰頭的藝術圖案。

辦刊宗旨

《中國法學》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為辦刊宗旨,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對中國法治實踐進行總結,創造性地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治思想。

辦刊風格

堅持學術性,強調理論高度和學術品位;堅持基礎性,鼓勵紮實厚重的基礎理論研究;堅持重大性,對法治建設進程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進行理論闡釋;堅持前瞻性,對中國法治建設的重大前沿問題組織研究,指導法治實踐,推進法治進程。

領導題字

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喬石、任建新為創刊10周年題詞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
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彭沖、雷潔瓊、王漢斌為創刊10周年題詞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編委會主任張文顯
總編輯張新寶
副總編輯王莉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