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發

中國沙發

沙發——sofa本是外來詞語,根據英語單詞sofa音譯而來。沙發是外國流行的坐墊裝有彈簧或厚墊的特種靠背“椅”。一般兩邊有扶手,且後背較厚,兩側扶手一般也不中空,且較厚實。長且舒適或者具兩人以上座位。因有區別於“椅”,故另立名稱為sofa或settee。

概述

沙發雛形早期出現於17世紀初,主要用馬的鬃毛、禽類地羽毛等初始的天然彈性材料作為充填物,手工編織物作為面套。座椅比較舒適悠遠、為早期sofa的雛形。

沙發發展到二十世紀初,出現了亞葫蘆形塔型彈簧,用棕毛、棉絮物沖填軟墊。

沙發隨後發展到二十世紀末,出現了現代工業化生產的蛇形彈簧,用海綿和化纖膨鬆棉充填的近代沙發。

中國沙發

六尊者像-盧稜伽(約680~759年) 六尊者像-盧稜伽(約680~759年)
《勘書圖》-王齊翰(961-975) 《勘書圖》-王齊翰(961-975)

沙發—sofa是對一種具有特殊柔軟、舒適的軟坐墊和靠背墊,及具有兩個座位以上的,有別於傳統的“椅”,特殊專有坐具的稱呼。本文僅在探討中國古代是否出現和存在類似西方“沙發”的坐具——中國沙發,出現在大約何年代?從中國古代繪畫可窺一斑關於中國沙發的蛛絲馬跡: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六尊者像》,唐代畫家盧稜伽所繪,盧稜伽為吳道子(約680~759年)弟子。

從圖中可以看到類似西方“沙發椅”的坐具,同樣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其木框架雕刻精細,類似當今歐式沙發框架之雕刻及彩繪。

《朱雲折檻圖》-南宋 佚名(1127-1278) 《朱雲折檻圖》-南宋 佚名(1127-1278)

又如,南京大學藏王齊翰繪《勘書圖》。五代南唐畫家,後主李煜朝(961-975)為翰林待詔。可清楚看出其坐墊與後背均為皮毛軟墊,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

又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佚名所繪《朱雲折檻圖》(1127-1278,12世紀初~13世紀後期)。

《明宣宗坐像》-明宣德畫院(1426-1436) 《明宣宗坐像》-明宣德畫院(1426-1436)

從圖中座椅可看出具有軟的坐、靠背墊,其多為手工編織,並具有腳踏,也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其座椅構造完全映現早期唐圈椅的形式,扶手前端為書卷式扁珠形。線條遒勁簡明,雕刻流暢,造型曲美,開創明早期圈椅扶手的雛形初樣。

又如,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坐像》,為明宣德畫院所繪(1426-1436年)。從畫中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軟座、背厚墊,且木框架雕刻彩繪非常精美,可媲美當代歐洲頂級沙髮結構與製作工藝。且配有腳踏,腳踏亦有軟墊,同樣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

《漢殿論功圖》劉俊(1465-1505)供奉內廷 《漢殿論功圖》劉俊(1465-1505)供奉內廷

至此可得出結論,中國在15世紀初已有類似西方沙發的坐具——也可以說是中國沙發了!完全具備中國特色、中國文化底蘊、匠心獨創的傑作。只是其木框架結構、製作工藝極其奢華,坐墊、靠背墊等厚軟墊,亦是極其奢侈的手工絲緞織品。其先進精美的工藝技術也超過西方年代更久遠一些。

《明世宗-嘉靖》 《明世宗-嘉靖》

又如,明劉俊所繪《漢殿論功圖》(美)私人王己千藏。劉俊,工人物,明憲宗成化至孝宗弘治年間(一四六五——一五零五年)供奉內廷。《漢殿論功圖》為漢高祖故事,而陳設等卻都是明朝宮廷生活的范則。從圖中所坐唐圈椅,可看出明顯的軟背結構與前圖相呼應。同樣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

故宮長春宮-寶座 故宮長春宮-寶座

又如,從《明宣宗——嘉靖》畫像所見明世宗——嘉靖皇帝所坐寶座,亦是軟坐墊、軟靠背,且左右兩側又有“迎手”各一,也是軟體結構。其腳下腳踏也有一層軟墊,與上圖相同。同樣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

故宮交泰殿-座椅 故宮交泰殿-座椅

又如,故宮長春宮內景所見,其寶座椅亦是軟坐墊、軟靠背,且左右扶手處各置以圓體“迎手”。其紫檀木框架精工細鐫,所用座、靠墊、迎手等乃是手工製造的緙絲高級織品,亦非豪門貴族所能擁有。

至此可以看出中國沙發已具有高超精美的製作工藝,特別獨到之處是含有獨特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沙發。

《慈禧太后六旬聖壽舊照》 《慈禧太后六旬聖壽舊照》

又如故宮交泰殿所示座椅,所用軟座、靠墊亦是手工編織的緙絲高級織品,與上圖呼應。同樣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

又如,《慈禧太后六旬聖壽舊照》從圖中可看出,其座椅乃是雕刻精細的紫檀木坐具,配置軟坐墊、靠背及左右圓體迎手,為手工織造的錦緞高級織物,亦是宮中寶物。同樣具備了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

附:從文獻記載可知,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陳設清冊詳細記載了頤和園宜芸館的陳設狀況:紫檀商絲九螭寶座一張,上鋪紅白氈各一塊,黃地花氈一條,紅猩猩氈一塊,黃段繡金龍坐褥靠背兩件(坐褥紫錦套)。

又記載,寶座上鋪紅白氈二塊,藍地雪花錦坐褥靠背兩件,藍地緙絲番蓮褥靠背迎手一分。從以上資料可以佐證:清朝內宮所使用的中國沙發都已具備西方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等基本特徵。

可以得出結論,從以上圖片資料可以看出,從七世紀—八世紀始至十九世紀中歷代的精細木雕刻椅、皇帝寶座等坐具,統統都具有西方沙發軟坐墊及軟靠背的基本特徵,其本質就是中國沙發。

葉名琛舊照(1807-1859)道光二十七年(1847)廣東巡撫葉名琛坐鎮廣州城。其所坐的軟背沙發椅或是西方進口,或是中國所制。顯示軟背沙發椅在中國早期出現的照片。

溥儀與生父舊照(約1906)右圖顯示,清朝末年中國沙發椅已具備精湛的設計和精細完美的雕鐫製造工藝,可與西方歐洲的宮廷沙發椅媲美。同樣顯示軟背沙發椅在中國早期出現的照片。

發展文化

中國沙發發展到清朝末年,由於明清宮室所用的紫檀木精雕寶座乃世間稀物,再配以設施豪華的緙絲織物軟靠背、坐墊、迎手之物更是世上稀有。故此類中國沙發不能流行於世間。所以說中國沙發已早已存於上層頂級社會,乃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風格及構造表現出來,無一不是明清家具的典範楷模,無一不是傳統的中國文化意蘊之美。有別於西方沙發的結構及表現形態,故此西方的沙發在引進中國後,亦會被中國文化藝術風格所熔煉,使作品通體展現出中國古風特有的典雅。絕不是海派西方拿來主義,並摒棄中西合璧生搬硬套、矯揉造作、粗製濫造的作風,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進到傳統形式與現代功能完美結合、天衣無縫的最高境界。這就需要高深的中國文化藝術底蘊和學習完美的西方藝術精髓的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隨心所欲而力求創新。也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沙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