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

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

《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是2006-6-1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全明

基本信息

簡介

歷史地理學就是歷史學中與現實結合最為密切的一門分支學科。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凸顯,與現實環境問題相關的新的邊緣、交叉學科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已開始有了長足的進步。本書在深入思考當今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的同時,試圖通過對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與生態文化的研究來探尋環境變遷的狀況及其特點與規律,不僅拓寬探索中國歷史變化原因的範圍,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復原”出真實的歷史和人類走過的真實的足跡,進而服務於現代社會與經濟建設的現實,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護環境和進行環境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歷史啟示,為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鑑。

目錄

總序 馬敏

前言

第一章 導言:中國歷史地理學理論簡述

第一節 歷史地理學的性質與研究對象

一、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

二、歷史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節 歷史地理學的興起與成就

一、歷史地理學的興起

二、歷史地理學科的重要成就

第三節 歷史地理學的作用與學習、研究方法

一、歷史地理學的作用

二、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理論

一、中國古代學者對地理環境的認識

二、地理環境“決定論”與“非決定論”

三、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關係的理論

四、中國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研究評介

第二章 中國歷史自然地理

第一節 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

一、考古時期的氣候

二、物候時期的氣候

三、方誌時期的氣候

四、儀器觀測時期的氣候

五、氣候變遷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歷史時期的植被分布與變遷

一、歷史時期的森林植被分布與變遷

二、東北地區的植被分布與變遷

三、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的植被分布與變遷

四、長江中下游與東南地區的植被分布與變遷

五、嶺南、西南地區的植被分布與變遷

六、青藏高原與西北地區的植被分布與變遷

第三節 歷史時期的動物分布與變遷

一、歷史時期野生動物的種類與分布

二、歷史時期野生動物的地域分布變化

第四節 歷史時期的水系分布與變遷

一、黃河下游的決口與改道

二、長江中下遊河道的演變

三、歷史時期的湖泊及其變遷

第五節 歷史時期的土壤與沙漠變遷

一、土壤資源分類及其變化

二、土壤的分布規律

三、土壤資源特徵

四、沙漠的分布與變遷

第三章 中國歷史政區地理

第一節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

一、傳說時期的古代政區

二、分封制的產生與發展

三、縣、郡政區與郡縣制

第二節 州道路制時期的政區及其變化

一、漢代監察區的創立。

二、魏晉南北朝的政區沿革

三、隋唐政區的統一與道制沿革

四、兩宋路制時期的政區發展

第三節 行省制的確立與發展

一、元代行省制與省轄政區

二、明代行省制的發展和政區調整

三、清代地方政區制度的變化

四、中華民國時期的地方政區制度

五、新中國地方政區制度的完善

六、傳統政區沿革的基本規律

第四章 中國歷史經濟地理

第一節 中國傳統經濟重心區在中原地區的確立與各地經濟的發展

一、原始農業起源與南北方經濟的同步發展

二、中國傳統經濟重心區在中原地區的形成與南方經濟的發展

三、中國傳統經濟重心區在中原地區的鞏固與各地經濟的發展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的衰退與南方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古代傳統經濟重心區的南移

一、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宋代中國傳統經濟重心區的南移

第三節 中國古代南北方地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

一、蒙元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

二、明清時期中國東南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五章 中國歷史城市地理

第一節 歷史城市地理概論

一、城市與歷史城市地理

二、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三、歷史城市地理的任務與作用

第二節 中國城市史地沿革-

一、中國早期城市的產生-

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

三、近現代城市化的進程

四、都城地理概述

第三節 中國傳統城市的區域結構

一、古代城市規劃布局傳統體系的演變

二、宮署衙門的中心地位

三、傳統城市中的居住區

四、傳統城市中的手工業與商業區

五、傳統城市的道路系統

第六章 中國歷史文化地理

第一節 歷史文化區的源流

一、歷史文化區的起源與分界

二、南北文化區的對峙、交流與融合

第二節 中國文化重心區的東移南遷

一、文化重心區東移南遷的時間與標準

二、文化重心區東移南遷的地區與表現

第三節 文化區的劃分與地域特色

一、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區域劃分

二、南北兩大農耕文化區的差異

三、主要文化區的地域特色

四、語言文化與方言地理分布

第七章 歷史地圖學

第一節 歷史地圖學簡論

一、地圖與歷史地圖

二、歷史地圖學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地圖學發展史

一、中國早期地圖簡介

二、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形成和發展

三、西方製圖學的傳人與近代的測繪地圖

第三節 編繪歷史地圖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一、編繪歷史地圖的基本原則

二、編繪歷史地圖的主要步驟與方法

第八章 中國歷史地理名著簡介

第一節 《禹貢》和《山海經》

一、《禹貢》與“禹貢學派”

二、《山海經》

第二節 以政區為綱的歷史地理名著

一、正史地理志

二、地方志

第三節 以水係為綱的地理名著

一、《水經注》與“酈學”

二、河渠水利志書

第四節 歷代遊記類地理名著

一、《大唐西域記》

二、《徐霞客遊記》

第五節 歷史經濟與軍事地理名著

一、《天下郡國利病書》

二、《讀史方輿紀要>

附錄一:參考習題

附錄二:參考書目

附錄三:張全明主要論著目錄

後記

附圖目錄

圖2—1 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溫變化曲線圖

圖2—2 全新世溫暖期中國植被分布示意圖.

圖2—3 歷史時期天然植被破壞過程示意圖

圖2—4 中國野生犀牛、大象、糜鹿分布地區變遷圖

圖2—5 中國孔雀、鸚鵡分布地區演變圖

圖2—6 中國河流徑流分布示意圖

圖2—7 黃河改道簡圖

圖2—8 荊江河道變遷圖

圖2—9 長江河口歷史演變圖

圖2—10 古代著名澤藪分布圖

圖2一ll 清代洪澤湖與高郵湖圖

圖2—12 20世紀中期洞庭湖水系圖

圖2—13 鄱陽湖演變趨勢圖

圖2—14 中國土地資源分布簡圖

圖2—15 土壤垂直分布與水平分布關係圖

圖2—16 不同氣候帶的土壤垂直帶譜圖

圖2—17 中國北方現代沙漠、黃土和戈壁分布圖

圖3—1 禹貢九州圖

圖3—2 禹“五服制”圖表

圖3—3 秦代四十七郡圖

圖3—4 西漢十三州(部)圖

圖3—5 唐代十五道圖

圖3—6 北宋二十四路圖

圖3—7 元代十一行省圖

圖3—8 明代政區圖

圖3—9 清代政區圖

圖4—1 戰國至秦漢經濟區示意圖

圖4—2 隋代南北大運河圖

圖4—3 西漢元始二年人口密度分布圖

圖4—4 明代人口密度分布圖

圖4—5 京杭大運河圖

圖5—1 20世紀40年代末我國5萬人以上城市分布圖

圖5—2 《三禮圖》中的周代王城圖

圖5—3 明代北京城圖

圖5—4 唐長安城平面圖

圖5—5 隋唐洛陽城圖

圖5—6 古代州府及縣城道路系統圖

圖6—1 中國北方與南方歷代人才比重變化趨勢圖

圖6—2 宋代詩人籍貫分布示意圖

圖6—3 明代進士籍貫分布示意圖

圖6—4 中華民族文化區分布示意圖

圖6—5 中國漢語言分布圖

圖7—1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地形圖復原圖(底圖)

圖7—2 禹跡圖(復原圖)’

圖8—1 禹貢山川示意圖

圖8—2 酈道元游跡路線簡圖

圖8—3 徐霞客旅遊路線示意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