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家書法(行書共8卷)

從行書的產生。 行書無法卻有體。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

內容介紹

《中國歷代名家書法(行書共8卷)》內容簡介: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它不像楷書那樣端正、也沒有草書那樣潦草。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在“篆、隸、楷、行、草”五類書體中,行書套用最廣。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張懷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生原因的: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幫謂之行書。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另外,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了帶群體性質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一種“尚勢”書風。後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
《中國歷代名家書法》行書部分,選輯的是歷代名家的行書名作,共八卷,一百九十七篇,供廣大書法愛好者欣賞、研習。但願大家喜愛。

作品目錄

第一卷
王羲之《神龍本蘭亭序》
王羲之《臨鍾繇千字文》
王羲之《二謝帖》
王羲之《官奴帖》
王羲之《得長風帖》
王羲之《奉桔帖》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追尋帖》
王羲之《十月五日帖》
王羲之《極寒帖》
王羲之《轉差帖》
王羲之《二月廿日帖》
王羲之《庚新婦帖》<br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