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始建於1955年,是負責全國放射性礦產資源勘查規劃編制、組織實施、成果資料管理的專業機構,其前身為地質部第三局、二機部三局、核工業部三局、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現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單位簡介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建立了我國完整的放射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體系,集基礎地質、礦產地質、航測遙感、物化探、探礦工程、分析測試、地學研究於一體,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戰略性勘查任務,同時還承擔了核事故應急監測、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國防地質遙感圖像信息處理、放射性勘查計量檢定、放射性環境地質調查與監測、軍工鈾礦勘查設施退役治理等任務。
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核工業地質局肩負著為國防建設和核電發展提供鈾資源保障的崇高使命,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突出找鈾、搞活經營、強化管理、爭創一流”為工作總方針,堅持以人為本、開拓創新,正在努力推進實現地質找礦、經濟發展和隊伍整體能力建設的三大跨越,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歷史背景

我國鈾礦地質事業是在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創立的,是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先行與基礎。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是負責我國放射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專門機構。
1955年4月,在當時國務院第三辦公室的領導下,地質部第三局在北京成立,它就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的前身。
上世紀末,根據國家對地勘隊伍管理體制調整改革的要求,核地質系統共有77個核地勘單位、近6萬人的隊伍整建制實行屬地化管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更名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保留了13個單位、近6000人,繼續履行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戰略性勘查的職責和使命。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現有在職職工近3500人,其中60%以上為專業技術人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29人,高級工程師526人,有33人具有博士學位,有147人具有碩士學位,擁有性能優良的各類專業找礦勘查設備1000多台套。目前,一支隊伍精幹、裝備精良、技術精湛的鈾礦地質“精兵”隊伍已初步建立,具備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戰略性勘查任務的雄厚實力。

主要成就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成立50多年來,在黨和國家幾代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原二機部、原核工業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和現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核地質人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核地質精神,不怕艱難,勇於探索,奮力攀登,走過了曲折而光輝的奮鬥歷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為我國國防建設和核電發展找到了豐富的鈾資源,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成立初期,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找到了國家急需的鈾礦床,冶煉出核武器研製急需的鈾原料,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成功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幾十年的勘查,找到了大批鈾礦床,探明了相當數量的鈾礦資源儲量,為我國核武器發展和核電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鈾資源。完成了鈾礦普查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航空放射性測量400多萬平方公里、鑽硐探工作量3200多萬米。圈定出了20餘條鈾成礦帶,探明了數百個鈾礦床,使我國成為鈾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核地質工作體系,涵蓋了鈾礦區域成礦預測和勘查、技術經濟評價、成礦理論研究及儀器設備研發等領域,打造了一支世界上有影響的、掌握了先進技術的專業鈾礦勘查隊伍。
——積極開展綜合找礦和多種經營,先後找到並提交了金、銀、煤、鉀鹽等多種礦產資源,其潛在經濟價值數千億元。開展二次創業,在國民經濟建設多個領域大顯身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大力加強找礦理論、技術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承擔完成了3300餘項國防預研、核能開發研究、國家攀登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305項目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37項;國家科技發明獎8項;國家優秀產品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00多項;有23人分別獲得李四光獎、黃汲清獎和中國地質學會金、銀錘獎。
——大力開展了精神文明建設,有5個單位獲得全國功勳地勘單位光榮稱號,11個單位獲得核工業功勳地勘單位光榮稱號;有4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77人次獲得省(部)級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進一步突出找礦主業,依靠科技進步,抓戰略部署,抓機制創新,抓能力建設,抓人才培養,北方地區鈾礦找礦實現了重大突破,找到了數個萬噸級以上的鈾資源基地,南方鈾礦找礦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老礦田新增了一批資源儲量,全局在鈾礦找礦、經濟發展和隊伍整體能力建設等方面實現了新的跨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