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
教育部章新勝副部長在致辭中指出,中國與東協是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雙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此次首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將以高校國際化和高校夥伴關係建設、語言合作、聯合科研、終身學習和就業能力為重點,實現中國和東協國家進一步的實質化和機制化的教育合作與交流,實現雙方的共同進步和社會繁榮。
同天開幕的還有“中國―東協國家教育展”和“中國教學資源展”,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東協青少年夏令營”開營授旗儀式和“中國―東協教育信息網”開通儀式。
開幕式結束後,來自東協國家和貴州大學的學生藝術團為與會代表奉獻了精彩的文藝演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貴州電視台等20餘家媒體對開幕式進行了報導。
第二屆
2009年8月7日,在貴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校長論壇上,與會代表就加強雙方教育合作與交流等達成多項共識。 與會代表認為,中國和東協各國都有優秀的教育傳統和教育資源,在教育體制、培養模式和優勢學科方面各有特色,應該擴大雙邊和多邊合作,增進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大學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利用“交流周”這個平台,在平等、互利、雙贏的基礎上,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採取多種措施不斷擴大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學生流動,加快學歷、學位互認的進程,互相間開設語言、文化、歷史課程,以增進本地區青少年對各國情況的了解。 論壇提出,要以中國-東協教育信息網為平台,為擴大相互間的教育、科研、人員的交流,特別是為中國和東協尋找學習機會的學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深化大學之間和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合作,開展在本地區最為急需領域的科研合作,聯合培養博士、碩士,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以提高本地區大學的學術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 來自東協秘書處、東協大學網路、東協十國27所高校和中國43所高校的代表及教育行政官員等近300名代表,對中國與東協下一步的教育合作提出了“五點倡議”。 包括進一步拓展“交流周”合作平台,完善交流與合作機制;建議在第三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期間舉辦“中國-東協教育部部長圓桌會議”,共同研究和推動中國與東協教育的戰略性合作。 積極推進校際的學分互認,不斷擴大學生流動的規模。與會學校鼓勵教師到對方國家攻讀博士學位或從事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和培訓,同時,吸納更多學歷背景高、專業修養好的高校教師相互講學。 增加獎學金項目和數量,開展區域性的學生體育交流。通過共同努力,爭取實現“2020年雙10萬學生流動計畫”,即在2020年實現東協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到東協的留學生都達到10萬人左右;在中國-東協青少年交流的框架內,積極開展區域性的學生體育交流。 中國與東協國家部分高校在“交流周”上籤署了一系列大學校際合作協定,為中國和東協的大學間合作規劃了未來發展方向。 主持本次合作協定簽署儀式的貴州大學校長陳叔平介紹,此次有15所東協大學和26所中國大學簽署了80份合作協定。 在校長論壇上,雲南財經大學校長還建議組建中國-東協10+1高等教育合作組織,共同應對中國和東協地區教育面臨的多元化競爭挑戰。
第三屆
2010年08月3日上午,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暨第三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在貴陽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會見東協十國教育部長並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劉延東強調,要推動教育交流與合作,分享人才培養經驗,攜手共建中國—東協互聯互通的人文之橋,為睦鄰友好、和諧亞洲奠定深厚的民意和智力基礎。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主持開幕式,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致辭,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樹森出席開幕式,外交部部長助理胡正躍、越南教育培訓部部長范武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唐虔致辭,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教育部副部長郝平,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貴州大學黨委書記龍超雲,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張群山,副省長劉曉凱,省政協副主席、省教育廳廳長孔令中和東協十國教育部部長,東協有關國家駐華大使、總領事等出席開幕式。
劉延東在題為《攜手共建中國—東協互聯互通的人文之橋》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與東協是友好近鄰,又是戰略夥伴。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與東協的教育交流合作,建立了教育領域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交流發展道路。特別是此次正式啟動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標誌著雙方教育交流合作進入更高層次和更深領域。
劉延東指出,開創中國—東協合作新局面,建設21世紀戰略夥伴關係,相當程度上有賴於人文領域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劉延東就此提出五點倡議:一是創新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建立高層磋商機制,推動教科文衛體等人文領域合作並使其制度化。二是發揮“中國—東協中心”的服務平台功能,深化交流合作,推動民間往來,促進公眾認知和相互理解。三是積極落實“雙十萬學生流動計畫”,中方將在未來10年內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推動實現2020年東協來華和中國赴東協留學生都達到10萬人左右。四是啟動實施“萬名青年交流計畫”,中方將在未來10年邀請東協國家1萬名青年教師、學者、學生來華參加人文交流活動。五是探討教育一體化建設可行性,整合資源,互補協作,推動實現學歷學位互認,提高區域內高等教育的全球競爭力,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袁貴仁在主持開幕式時說,教育是中國—東協重要合作領域,對增進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了解、友誼與合作起著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為推動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的新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外各方都高度重視此次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暨第三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希望藉此打造中國—東協教育交流精品平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盛會一定會在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石宗源在致辭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對中國—東協教育部長圓桌會議暨第三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他說,相信此次“圓桌會議”和“教育交流周”,一定能夠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協各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交流,構築起本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民意和智力基礎。貴州省將繼續承辦好活動,並以此為契機加快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為中國與東協各國的教育交流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屆交流周以“合作共贏、和諧共生”為主題,中國和東協各國教育專家學者和青少年代表等近300人參加開幕式。
第四屆
2011年8月17日,由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今天在貴陽市隆重開幕。本屆交流周將進一步落實前三屆交流周達成的共識,特別是“雙十萬學生流動計畫”等倡議,以加深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友誼,推進雙方在教育領域的務實性合作,疏通合作渠道,開闢新的合作領域,推動區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本屆交流周的主題是“走向更加務實有效的中國—東協高等教育合作,打造開放創新的交流平台,推動貴州高校率先擴大對外開放”。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出席開幕式,他在致詞中說,構建中國—東協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贏關係,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有賴於夯實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礎。他指出,今後,中國—東協教育合作的方向有3個方面,首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東協高校應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合作,增強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教育國際化是推動人文交流的基礎,要培養國際型人才,增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必須派學生、學者到相關國家去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其次,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是彰顯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標誌。
高等院校的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不斷根據實際作出調整。中國與東協各國都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資源環境制約、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各種嚴峻挑戰,必須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制度。再其次,創新能力是大學的靈魂,創業能力不僅已經成為企業招收人才的重要標準,而且越來越成為大學的培養目標。中國—東協高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合作,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大學生,並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唐虔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詞。他高度讚揚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的合作機制,認為這是國與國之間教育合作非常好的典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這樣的合作機制。
在教育部和外交部的支持下,從2008年起,“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已連續在貴州舉辦了三屆。三屆交流周成果顯著,共有31所東協大學和47所中國大學簽署了135份合作協定,東協學生來華逾4萬人,中國在東協的留學生達7萬多人,中國高校開齊了所有東協成員國語言專業,向東協派遣漢語教師和志願者近5000人,為東協培養漢語教師近萬人次;中國在東協國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學院和14個孔子課堂,近千名東協學生應邀來華參加夏令營。同時,眾多貴州高校也與東協國家的大學開展了實質性合作。貴州高校國際化進程加快,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開放交流中大獲裨益。
教育部相關司局領導及亞洲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等有關單位負責人,東協國家部分駐華使節、教育官員、大學校長、專家、學者,中國部分高校校長、專家、學者以及貴州省相關部門和全省高校負責人等3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