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一、本大字典按照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來編排,經過多次的修改、審訂,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書。 二、立表前曾考慮按拼音順序編排。這就必須橫排,而橫排時,頻繁換行,不易版面安排。若改用橫闊開本,又因為太厚,橫鋪開來,跨度太大,很難裝訂結實,使用也不太方便。在一時未能找到妥善辦法的情況下,只得放棄橫排,改為豎排。從而順理成章地改用部首檢字法。這方法也是書家及大多書法練習者已經習慣了的。 三、部首分類有些不足之處:1、有些字不知道屬哪個部首,如:“與、尹、巨、愛”。2、有些字的筆畫數古今不同,往往古多今少,如:並,古作8畫,今作6畫;瓦、者,古作6畫、9畫,今作5畫、8畫。再如也有個別字,古少今多,如:“此”字頭之字古作5畫,今作6畫。因此如果查不到所需之字時,最好再往下查幾頁或先查一下拼音索引。 四、所收名家書跡中過大之字,有時予以縮小而加註:“(縮)”字樣。其中雲峰山摩崖刻石、觀海童詩、論經書詩、瘞鶴銘、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門頌、西狹頌、夏承碑等之字,凡不滿二欄者均應加注“縮”字。又大量明清、近人書跡,一般選自條幅、對聯等,均已縮小而未加注,特此說明。此外,這類書跡,以及原為白底黑字之帖,如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敘帖》等均已翻轉成黑底白字,使版面統一美觀。 五、朝代出處方面 ,除特殊情況外,周、漢、晉不分東、西,宋不分南、北。 六、跨時代之人,一般列入上一朝代,如王鐸入明,送述祖入北魏。但也有列入下一個朝代的,如歸莊入清,許多近人,其實生於清代。 七、異體字、俗體字之書跡不多時,一般與原體排在一起。較多時則予以分列,另立一條。但也有可能分排的不徹底。同樣有個別字,康熙字典分列入兩個部首,如鹽、艷、胄,也未刪除。 八、為了求變,說文採用了不同的版本,所以方、圓、大、小兼備。此外,同一碑帖,有時兼收不同版本的同一字,以示其間的差別,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兩種楷書,叢帖與原碑,隸辨與原碑等。這裡順便提一下隸辨的問題。這是清代顧藹吉以宋婁機之《漢隸字源》為藍本,手摹而成之書。經過二次轉摹,實際上已成為手抄,早已面目全非。將本書所列隸辨與原碑之同一字比較一下,就一清二楚了,但所根據的是宋代拓本,和其他地方找不到之字,這就是本書採用它的原因。其實這些字完全可以改注“清顧藹吉”或“清顧藹吉隸辨”。 九、本字典中,集王羲之字的碑有三種:《集字聖教序》與《興福寺斷碑》分別為唐釋懷仁與釋大雅所集,都注了“晉王羲之”。獨有《集王書金剛經》則注唐玄序。因牽涉面較大,後者不一一更正,除在此說明一下外,僅在“附錄二”中,把它放在前兩種之後,而不歸入唐。 十、關於石鼓文,唐代定為周文王、周宣王、周成王之物。宋以後開始定為秦渡公(西周末)、秦文公、秦穆公(皆東周)等之物。其實不論秦襄、秦文、秦穆,都屬周代,故本書注為“周秦石鼓文”。 這裡的秦是秦國,這樣朝代與國名都明確了 十一、加注“*”號之字表明其書已上入本書。這類包括古代就有的俗體字、異體字(蓋與蓋、畫與畫等),古體字(如塵與塵、禮與禮等)與借用其他字(如云云、黨黨、種種、適適、葉葉、裏里、簾簾、後後等)。未加*號者包括下列四種情況:1、省文(如慮慮、號號、復復、滅滅、電電、務務等),這類字實際上已收入本書。2、源自草書之字(如書書、專專等),除部首已簡化之字外,這類字為數不多,其草書已收入本書。3、清代起才流行的俗字(擬擬、辦為等);和4、新創之字(醞、運、幣、鑰、態、衛、讓等)。這些字自然無書跡可查到。 十二、有些帶*號之字,按部首筆畫數查不到,但按拼音索引卻能查到。這情況主要發生在異體字與原型字之間,而本書又無該原型字之簡字的場合。因此遇到“*”號時,最好先查拼音索引。 十三、本字典所附書家書跡一覽表中,碑帖之有年代者加注年代。書家方面兼列其字、號和生卒年代,不知年代者按其同代人排列次序,或附在最後。 十四、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雖精誠覓集,終亦難全。編中如有不足之處,希望讀者隨時批評,以便更正。
作品目錄
周
石鼓文
秦
泰山刻石
�邪台刻石
碣石頌
漢
魯孝王刻石
朱博殘碑
萊子侯刻石
開通褒斜道摩崖
大吉買山地記
三老諱字忌日記
子游殘碑
嵩山太室神道石闕銘
北海相景君碑
石門頌
乙瑛碑
禮器碑
永壽二年�
孔宙碑
封龍山碑
西�華山廟碑
史晨碑
夏承碑
郭有道碑
西狹頌
楊淮表記
韓仁銘
尹宙碑
曹全碑
張遷碑
劉平國碑
小子殘碑
朱君長三字
章草千字文
芝白帖
魏
十三字殘帖
墓田丙舍帖
�季直表
宣示表
吳
谷郎碑
西晉
出師表
月儀帖
平復帖
東晉
蘭亭敘
十七帖
喪亂帖
孔侍中帖
袁生帖
姨母帖
初月帖
遲汝帖
奉橘帖
行穰帖
快雪時晴帖
思想帖
此事帖
官奴帖
二謝帖
虞義�帖
樂毅論
(集字聖教序)
(�福寺斷碑)
鴨頭丸帖
中秋帖
東山帖
洛神十三行
地黃湯帖
二王帖
廿九日帖
送梨帖
蘭草帖
伯遠帖
廣武將軍碑
�賓子碑
(西域出土書跡)
(木簡)
劉宋
�龍顏碑
江陽王次妃石夫人墓誌
石門銘
安定王夫人王氏墓誌
鄭文公下碑
論經書詩
觀海童詩
雲峰山摩崖
太基山摩崖
天柱山摩崖
百峰山摩崖
安樂王墓誌
元顯�墓誌
元珍墓誌
司馬景和妻孟氏墓誌
皇甫�墓誌
齊郡王�造像記
崔敬邕墓誌
賈思伯碑
司馬�墓誌
李璧墓誌
司馬顯姿墓誌
張猛龍碑
高貞碑
高慶碑
元倪墓誌
馬鳴寺眼法師碑
元馬璁墓誌
鞠彥雲墓誌
李超墓誌
張玄墓誌
東魏
比丘洪賓造像記
王僧墓誌
高湛墓誌
敬史君碑
北齊
崔府君墓誌
報德像碑
鄉孝舉孝義�敬碑
徂徠山佛號摩崖
北周
匡�刻經頌
隋
龍藏寺碑
美人董氏墓誌
啟法寺碑
蘇孝慈墓誌
張貴男墓誌
真草千字文
(高昌國墓�)
唐
孔子廟堂碑
積時帖
等慈寺碑
昭仁寺碑
枯樹賦
皇甫府君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溫彥博碑
虞恭公墓誌
史事帖
草書千字文
裴鏡民碑
屏風書
伊闕佛�碑
孟法師碑
晉祠銘
溫泉銘
哀冊
房玄齡碑
雁塔聖教序
倪寬贊
行書千字文
韓仲良碑
絕交書
衛景武公李靖碑
王居士�塔銘
尉遲敬德碑
道因法師碑
泉男生墓誌
書譜
草書千字文
觀無量壽經
梁師亮墓誌
�仙太子碑
夏日游石淙詩
信行禪師碑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善才寺碑
嶽麓寺碑
東林寺碑
郎官石記
肚痛帖
草書帖
草書古詩四帖
老子道德經
多賓塔碑
祭�稿
祭伯稿
爭坐位稿
麻姑仙壇記
宋�碑
李玄靜先生碑
李氏廟記
竹山堂�句
裴將軍詩
顏勤禮碑
自敘帖
司馬�碑
顏氏家廟碑
建中告身帖
(忠義堂帖)
放生池帖
�書帖
文殊帖
江外帖
送書帖
草篆帖
廣平帖
聖母帖
草書千字文
論書帖
秋�八首
藏真帖
律公帖
深慰帖
最澄請來目錄跋
羅池廟碑
金剛般若經
玄秘塔碑
神策軍紀聖德碑
五代
神仙起居帖
韭花帖
夏熱帖
宋
赤壁賦
寒食帖
醉翁亭記
李白仙詩巷
楚頌帖
大江東帖
寒食帖跋
李白憶舊遊詩巷
伏波神祠詩巷
松風閣詩巷
王長者墓志銘稿
范滂傳
春遊詞
三圖題識
顏真卿告身跋
贈佛照禪師詩
草書帖
樂兄帖
方圓庵記
苕溪詩
評紙帖
蜀素帖
第一山三大字
重修大成殿記
易聲
東福寺方丈二大字
元
行書千字文
天冠山詩帖
妙嚴寺記
李太白詩巷
明
西苑詩
�山�帖
王�詩巷
王�書幅
(集帖等)
澄清堂帖
淳化閣帖
大觀帖
草書�會
停雲館法帖
余清齊法帖
�岡齊法帖
玉煙堂法帖
快雪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秋碧堂法帖
草字�
草書�辨
隸辨
說文古籀補
說文古籀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