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全國著名骨傷科專家,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整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中醫藥骨傷研究院院長袁郭教授編著的,這是我國骨傷科第一部手法治療巨著和大型彩色圖譜。
全書包括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內容。總論為第1-5章,分別介紹了古今整骨手法及辨證施法、骨折與脫位原因、分類、臨床表現、診斷、X線檢查、骨折外觀畸形、骨折與脫位合併損傷、固定方式、中藥內服外用、功能鍛鍊、骨折癒合理論等。各論為6-21章,主要分述了四肢、軀幹各部位骨折和關節骨折脫位的解剖要點及生物力學特點、診斷要點、治療方法、整復標準、手法整復要點、固定方法、術後處理、預後及典型病例,對骨折畸形癒合和延遲癒合也進行了專章論述,還介紹了骨折與脫位急救處理及骨傷科常用方藥等。本書的特點是結合臨床大量病例的治療和隨訪總結,重點論述了《手法治療骨折》“四動、五步法”的具體步驟及施法原理,使讀者可以看圖會意,按圖操作。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格式新穎,是一部史無前例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實用性較強的臨床和教學參考書。也是一部在世界醫學領域具有研究和收藏價值的史料。
全書10000多個典型病例,1700多幅彩色黑白X線片圖和線條圖。主要供從事骨傷科的臨床醫師和教學者參考學習。
作者簡介
袁邡教授,1954年11月8日生於陝西華縣,現任中國陝西省中醫藥骨傷研究院院長。自幼隨父習醫(曾祖父袁海舟先生是清末華州外科名人和名醫,與馮玉祥將軍關係甚篤,三祖父袁克恭曾任馮將軍部下)。1961年開始就讀於國小和華縣柳技初級中學,歷任學習組長和班長。1970年畢業於華縣蓮花寺中學,畢業後回鄉隨父採集中草藥為民眾治療小傷小病。1971年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團組織並任大隊團支部委員,協助管理大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科學種田和文化大革命後期清理工作。曾當過民工參加縣上興修水庫工程。連續幾年被評為五好民兵和先進民工。
1973年被民眾推薦並考入陝西省人民衛生學校學習(現陝西醫專),在校期間擔任班小組長和開門辦學學習班長,並被推選為學校和省衛生廳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1975年12月醫校畢業,分配到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在院工作期間曾擔任院團總支宣傳委員和醫院團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兩屆)。1976年參加了陝西省赴唐山抗震救災醫療隊,首次大膽運用祖傳方法成功的治癒了1例唐山病區截癱病患者(專家組親自鑑定),由於工作優秀連續幾年被評為新長征突擊手、醫院和學院先進工作者,並被推選為陝西省青年先進工作者代表和學習雷鋒標兵,並出席了省衛生廳青年團和團省委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整骨手法
第二章骨折與關節脫位的原因、分類、臨床表現、診斷及合併損傷
第三章 固定方式
第四章 中藥內服外用、功能鍛鍊及麻醉
第五章 骨折癒合理論
各論
第六章 肩部骨折與脫位
第七章 上臂骨折
第八章 肘部骨折與脫位
第九章 前臂骨折與脫位
第十章 腕部骨折與脫位
第十一章 手部骨折與脫位
第十二章 髖部骨折與脫位
第十三章 大腿骨折
第十四章 膝部骨折
第十五章 小腿骨折
第十六章 踝部骨折與脫位
第十七章 足部骨折與脫位
第十八章 軀幹骨折與脫位
第十九章 骨折畸形癒合、骨折延遲癒合與骨折不癒合
第二十章 骨折與骨位的急救處理
第二十一章 骨傷科常用方藥
線上試讀
第一章 整骨手法
第一節 整骨手法發展簡史
從整骨手法的產生、發展到今天的“八法”、“十法”或多法,經歷了3 000多年的漫長歷史。她是歷代醫學家和勞動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周代瘍醫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在整骨學上翻開了新的一頁。晉代葛洪著《肘後方》和《抱朴子》等書,記載了下頜骨關節脫位的整復手法,並倡導用竹板局部外固定治療骨折。其操作要領是:“裹折傷處,以竹片夾裹之,令遍病人,急縛勿令轉動”(《外台秘要·肘後療腕折》輯引《肘後救卒方》)。隋代按摩術盛行。唐代藺道人(圖1—1)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一書,為我國最早的骨傷科專著,書中主要介紹了骨傷科的治療原則、治療步驟,以及一些整骨手法,如揣摸、捻捺、拔伸、撙、捺、轉動等。元代危亦林(圖1—2)著《世醫得效方》一書,論述了肩、髖、膝、踝等關節脫位及其整復手法,首創用懸吊法整復治療脊柱骨折。明代朱棣《普濟方》一書,記錄了15個部位的骨折和脫位,介紹了用快速牽引法整復頸椎骨折和脫位的方法,並發明了屈伸、動搖和揣捏整復手法及用抱膝圈固定治療髕骨骨折的方法。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一書,不但記載了許多整復手法,而且敘述了骨骼的系統結構,強調了整骨須明骨骼,主張用非暴力整復骨折,並對手法整骨的注意事項和技巧進行了詳細描述。此後,薛己《正體類要》和陳士鐸《辨證錄》等書則論述了骨折用藥的理論根據,闡明和強調了傷科疾病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