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報告

《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報告》是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製作,於2012年10月完成的。調查顯示,當前文化消費在我國居民心目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動向;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等問題。

《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報告》是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製作,於2012年10月完成的。調查顯示,當前文化消費在我國居民心目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動向;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等問題。

報告簡介

2012年6月至10月,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
背景介紹文化消費需求人人需要,天天需要,不斷更新,永無止境。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正如著名消費經濟學專家尹世傑先生提出的,“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發揮“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的作用,我們不僅要使人們感覺到文化產品的獨特魅力,而且要關注和發掘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和巨大市場。發展文化教育不僅對於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要,提高人們的消費質量,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過發展文化教育能夠提高整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民眾的消費也步入一個新的周期,上了一個新台階。在人們肚子不餓、身上不冷、房子不漏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在追求吃講營養、穿講漂亮、住講舒適的同時,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購買商品,不僅是為實用,還要買個賞心悅目;人們不僅講究吃穿用等實實在在的硬性消費,而且追求旅遊、娛樂、健美、交往、情調以及提高自身素質等軟性消費;人們的消費不再是只追求傳統的耐用、價廉、看得見、摸得著的近期效益,而且追求現代的舒適、美感等長期效益;人們的消費不只是從理性上追求質、量和價格的滿意,而是更看重感性的樣式、色澤、舒適、明快、時尚等。科技性消費、休閒性消費、保健性消費、文化性消費在人們消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形成一種無法阻擋的消費新潮流。文化消費已逐漸成為人民民眾追求生活質量的新標誌。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的,當代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擴大和滿足人民基本文化消費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1]重要意義
“調查顯示,每個月文化消費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占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占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占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占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占4%;1000元以上的居民占2%。”3月1日,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召開的國家級課題《國民文化消費狀況調查》開題會上,該所研究人員介紹了前期調研的相關情況。
2012年6月至10月,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文化消費在我國居民心目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動向;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等問題。
農村居民文化消費迫切性高
文化消費觀念及消費意識影響著文化消費的水平。調查顯示,9.31%的居民認為文化消費“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認為“很重要”,45.56%的居民認為文化消費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認為是否進行文化消費“無所謂”。課題組負責人石慧璽表示,對照往年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居民對文化消費越來越看重,與此同時,文化消費還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和巨大的潛在市場。
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農村居民認為文化消費“非常重要”,而“北上廣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這一觀點的僅占6.06%,其他一類城市中占7.9%,二類城市中占9.25%,三類城市中占14.1%。統計顯示,二類城市和鄉鎮居民對文化消費“綜合重要程度”(綜合重要程度為不重要與重要的比值)的認知要遠遠高於其他區域居民。
“以上數據表明,農村偏遠地區的居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高於經濟發達的大都市。這從側面說明,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對文化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說明了文化產品的消費在農村地區還有很大的潛力。”石慧璽說。
在文化產品需求方面,調查顯示,居民對喜歡的文化消費項目總體排序為:上網,看電視,看電影,閱讀書報雜誌,參觀博物館、展覽館、藝術園區等,旅行,聽廣播,看文藝演出,收藏藝術品。與此同時,受訪對象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在年齡段、行業、區域、受教育程度、民族等不同維度上呈現出不同特點。以“年齡段”為例,中老年居民群體中,“看電視”是主要的文化消費形式,而青少年人群則以“上網”為主。
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
課題組的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的文化消費取得了長足發展。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分別達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別快於人均消費支出0.9和2.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文化消費領域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突出表現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消費能力偏低、公共文化消費設施欠缺等方面。
從文化供給的角度來說,除了對文化產品質量不盡滿意之外,調查對象對“文化產品價格較高”反應強烈。調查顯示,認為文化消費過於昂貴的占59.98%,文化產品價格太貴的占56.8%。40.7%的居民認為,只有“加強創新,豐富文化產品種類,降低文化產品價格”,才能促進文化消費。
從文化消費能力的角度來說,由於文化消費總量和結構受公眾收入水平及其分配製約,而且我國市場機制尚不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費率僅為51.1%和38.2%,再加上人們收入水平不均衡、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教育支出過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文化消費還處於初級階段。
文化消費能力取決於3個要素:文化消費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閒時間。石慧璽介紹,調查結果顯示,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費支出在50元至300元之間,文化消費支出偏低;60.4%的居民只願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於未來的文化消費支出,居民的文化消費預期偏低;對於“一般情況下,您每周用於進行文化產品消費、開展文化休閒活動的時間是多少”,大部分居民的選擇為2至5小時,居民的文化休閒時間偏少。
建議實施文化消費激勵計畫
居民對文化消費的滿意度直觀反映了文化消費的現狀。調查顯示,4.12%的居民對本地區組織的文化活動表示“非常滿意”;27.46%的居民表示“滿意”;44.99%的居民認為“一般”;18.85%的居民表示“不滿意”;4.58%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滿意”。課題組認為,調查數據既顯示居民對文化消費的滿意度在不斷上升,同時也表明文化的發展與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需要廣大文化工作者付出不懈努力,以實現居民文化消費又好又快發展。
除採取措施提高居民文化素養、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等建議外,課題組提出,應實施文化消費資助計畫,增強文化消費能力。
課題組認為,文化消費市場中的產品價格虛高制約著居民的文化消費,部分文化產品價格的定價主要針對高收入群體,這將許多中低收入消費者拒之門外。鑒於這部分人群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很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建議有關部門和機構通過發放文化消費補貼和發展文化消費信貸等方式,刺激這部分人的文化消費,發掘其文化消費潛力,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