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大綱

中國哲學史大綱

《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哲學家胡適的先秦哲學思想史專著。該書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1917年他根據此編成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1918年7月,經過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轟動一時,不過兩月就再版。《 中國哲學史大綱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統地套用資產階級觀點和方法寫成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具有反封建的進步的歷史意義,在中國哲學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共分12篇,10餘萬字。第1篇《導言》,第2到11篇,以人物為主題,系統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第12篇古代哲學之終局,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哲學作了總結。作者以資產階級實用主義的觀點考察中國古代哲學,基本上擺脫了中國傳統的經學形式。在中國哲學史,甚至在各種專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稱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書,是五四運動的一個積極成果。中國哲學史大綱只完成上半卷,雖然胡適在有生之年一再承諾要將下半卷付梓,但這本書始終是一本上卷書。胡適的名作《白話文學史》也只有上卷,人稱善作半卷書。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中國哲學史大綱》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宇宙論”,相當於中國哲學的自然觀或“天論”,其中分述了中國哲學的本根論、大化論,後來補錄了形神問題。在本根論的“氣論一”和“氣論二”兩章中,主要闡述了張載、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顏元、戴震的思想。

此書的第二部分是“人生論”,指出“人生論是中國哲學之中心部分”,而且“‘天人合一’乃是中國人生思想的一個根本觀點”。這一部分的內容豐富,論述也較詳,占了全書多一半的篇幅,其中分述了中國哲學的天人關係論、人性論、人生理想論,及人生問題論。對於人性論之注重,是中國哲學特點之一,而“人生論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論”,此即“關於人生最高準則的理論”。對中國哲學的道德理想主義的闡發主要集中在人生理想論和人生問題論,他晚年注重對中國哲學的“價值觀”的研究亦是以此為基礎。另外,把“歷史觀”問題也列入中國哲學的研究範圍。

此書的第三部分是“致知論”,指出知識問題雖然不是中國哲學所注重的,但其“論人論天,都在知中;既求‘聞道’,便亦不能不研討‘聞道之方’”。因此,“認為中國哲學完全沒有知識論與方法論,其實是謬誤的”。“致知方法與德行涵養有相依不離的關係,這也是中國哲學的特點之一”。在這一部分中,分述了知論和方法論,包括知之性質與來源、知之可能與限度、真知問題、名與辯問題等等。

出版意義

中國古史因資料缺乏和觀念上的原因,不斷地堆砌了大量杜撰和編造的內容,真偽難辨。長期以來,人們對三皇五帝的古史體系多深信不疑,且視為信史。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首次對沒有可靠材料依據的中國古史的內容採取了拒絕的態度。這部書在敘述古代哲學史的時候破天荒地截斷眾流,撇開三皇五帝堯舜湯禹的傳說,徑直從孔子、老子講起。這種作法,不僅前人沒有過,就是同時代的謝無量、陳漢章等人撰寫或講述的哲學史,也都沒有擺脫舊有的思想框架。胡適此舉產生了極大影響,書出不到兩個月即再版,到1922年已出第八版。

《中國哲學史大綱》還給當時的中國學術界展示了現代學術的研究方法。胡適在導言中界定了什麼是哲學、什麼是哲學史,以及研究哲學史的目的等研究哲學史首先應當明確的基本概念。他寫道:凡研究人生切要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研究哲學史的目的在於明變、求因、評判。

胡適以開闊的視野指出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進而對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作了階段劃分,最後就研究哲學史的史料及史料的審定與整理作了分析。他希望國中學者用這些方法來評判我的書,更希望將來的學者用這些方法來做一部更完備更精確的《中國哲學史》。闡明這一系列學術研究的規範,胡適是第一位,其首倡之功固不可沒,並且有些內容直到今天仍然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中國哲學史大綱》所引起的震動,不僅僅是哲學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國當時整個的文化思想領域。就史學界而言,這部書除了在使用了證明的、分析的、系統的等研究方法而給予當時的史學研究以極大的影響和啟迪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的啟蒙作用。人們開始從中認識到,歷史學必須建立在有所依憑的、可信的材料的基礎上,摒棄杜撰和編造,只有追求歷史的真實,才是科學的歷史學。因此,後人稱《中國哲學史大綱》是具有示範、典型、典範、劃時代意義的書,也可以說,這部書使中國史學開始具有了現代史學的基本觀念。

作品評價

蔡元培給此書以很高評價,指出它有四種特長第一證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統的方法。

胡適本人自信的說: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躲不了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

梁啓超在一場演講中評此書:這書自有他的立腳點,他的立腳點很站得住。這書處處表現出著作人的個性,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緻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都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的,總說一句,凡關於知識論方面,到處發見石破天驚的偉論,凡關於宇宙觀人生觀方面,什有九很淺薄或謬誤。

馮友蘭回憶:胡適的這部書,把自己的話作為正文,用大字頂格寫下來,而把引用古人的話,用小字低一格寫下來。這表明,封建時代的著作,是以古人為主。而五四時期的著作是以自己為主。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馮友蘭後來也寫了一本《中國哲學史》,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作為比較時,一般都認為後者勝於前者。

圖書目錄

再版自序

凡例

第一篇 導言

第二篇 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共兩章)

第一章 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

第二章 那時代的思潮(詩人時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共五章)

第一章 孔子略傳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義

第五章 一以貫之

第五篇 孔門弟子

第六篇 墨子(共四章)

第一章 墨子略傳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學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楊朱

第八篇 別墨(共六章)

第一章 墨辯與別墨

第二章 墨辯論知識

第三章 論辯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六章 墨學結論

第九篇 莊子(共兩章)

第一章 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第二章 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共兩章)

第一章 《大學》與《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共三章)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與性

第三章心理學與名學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共三章)

第一章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

第二章 所謂法家

第三章古代哲學之中絕

附錄

一、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二、《墨子小取》篇新詁

胡適先生學術年表

《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論

序言

我們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偽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簡錯字又是很多。若沒有做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的記載。《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紀述。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的形式。

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適之先生於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於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裡,就比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才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的特長:

第一是證明的方法。我們對於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別他遺著的真偽,便不能揭出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現他有無矛盾的議論。適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並且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適之先生此編,對於老子以後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統的研究。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適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跡。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劃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

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了。我只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把我們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