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名人大傳:李白傳》由王慧琴編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暢遊山水,把酒吟詩。漚歌理想,抒發悲憤。蔑視權貴,追求自由。揭露現實,抨擊時政。李白的詩不拘前人章法,自成一格,如長江黃河般直瀉千里,波瀾壯闊。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奇葩。
圖書目錄
第一章少年英才
一、長庚轉世
二、鐵棒磨針
三、祖籍考證
四、父授寶劍
1.姚元之為相
2.親人厚望
3.出鄉求學
五、初入社會
第二章立志遠遊
一、志在四方
二、蜀都之行
1.自薦遭冷眼
2.不幸的義舉
3.瞻仰諸葛祠
三、造訪峨眉
四、遠行之旅
1.初見李邕
2.採集民歌
3.大師教誨
4.憑弔古人
5.名揚金陵
6.揚州遇困
第三章安陸成親
一、尋“妻”路上
1.孟少府牽線
2.巧遇崔宗之
3.造訪孟浩然
一、如意郎君
1.冤家路窄
2.熱心元演
3.月光琴聲
第四章乾謁不成
一、一謁不成
二、遊歷山川
1.力救子儀
2.黃鶴樓處
三、再謁不成
1.夫妻相聚
2.回書浩然
3.謠言惑人
4.東遷任城
第五章初闖京城
一、游賞長安
1.京城之游
2.陷入困境
3.曠世名篇
二、揮淚別京
1.河南之游
2.重建家園
3.他鄉遇舊
第六章三詔入京
一、“天”不負人
1.三“詔”茅廬
2.進京待召
3.“金龜換酒”
4.得見天子
二、壯志難酬
1.良策難獻
2.酒鬼詩仙
3.欲求清靜
4.醉書嚇番使
三、解甲歸田
1.遭暗算
2.傷離別
3.“賜金放還”
第七章東南之游
一、李杜相見
二、遁入道門
三、再遇李邕
四、一路歌
第八章獲罪前後
一、幽州遇險
二、報國無門
三、從軍獲罪
1.投筆從戎
2.放逐之路
四、伴月歸去
序言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蜀中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李白自幼好學,少年時代在家鄉匡山博覽群書,經史、百家雜書無不通讀,此外,他還喜好劍術,結交豪俠之士,在山水之間四處漫遊。李白二十歲時就出遊成都及峨眉山等名勝。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沿江而下,最後到達揚州。之後,於安陸(今屬湖北)娶許圍師的孫女為妻。
在這期間,李白也與當時的一般宦遊士子一樣,曾經多次投考求官,但終不能成。其後又前往長安,在終南山隱居。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歲,經道士吳筠竭力舉薦後,被皇帝召到長安,任命為翰林院待詔供奉。後一直沒有被重用,反遭日漸疏遠。於是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再次雲遊各地。正是在這個時候,李白結識了杜甫和高適,並拜師求仙學道,等待時機為國建功。
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了唐代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李白在第二年參加永王李磷水軍,至德二載,永王兵敗被殺,李白被捕入獄。輾轉出獄之後,終因追隨永王之罪,被長期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附近)。
李白的一生,可以說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時事的變遷,官場的複雜,使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隱居、出仕,又隱居、再出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報國志向與對政治的失望交織的矛盾心情。
他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獲釋。晚年於襄漢及江淮一帶流落。李白六十一歲時,在金陵居住,聽說李光弼率領的大軍出征臨淮,雖然此時他身體病弱,但仍請求從軍出征,結果半道病發而還,第二年於當塗病逝(今屬安徽)。後世有李白醉後入水捉月淹死之說,不足為信。
李白一生政治理想遠大,但他最為輝煌、最令世人矚目的是他的文學成就。他與杜甫,被後人合稱為“李杜”,代表著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兩座並峙的高峰——韓愈有詩讚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白不同時期的詩作,反映出他不同時期的人生情態和政治抱負。他在翰林院任職的兩年,也是他創作的轉折時期。李白前期的詩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內容上還有所缺乏,離開長安之後,因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心中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也隨之破滅,加之他在朝中的時間雖不長,但多少也了解了最高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朽,因而陸續寫出了《行路難》《鳴皋歌送岑微君》《玉壺吟》《雪讒詩贈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書懷贈南陵常贊府》《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書情贈蔡舍人雄》以及《梁甫吟》《遠別離》等一系列大膽揭露統治集團黑暗腐朽的詩作。李白這一時期的詩作政治性較強,他的政治抱負和懷才不遇的苦悶,也在這些詩作中得以體現。
李白一生喜遊歷、好仙道、擅與文人仕士結交,這一特色也體現在《將進酒》《宣城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謠》《蜀道難》《橫江詞》等詩篇中。
李白還創作了另一類不涉及政治,多以吟山詠水、表達離情別緒或反映下層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等為內容的詩歌作品,名篇如《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春夜洛城聞笛》《秋浦歌》《哭宣城善釀紀叟》《贈汪倫》《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等。詩人天真率直的性格,極富情趣的生活方式,都在這些風格清新雋永的作品中得以體現。
李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對權貴的蔑視和桀驁不馴、富於抗爭的個性吸引著歷代的讀者。李白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莊子和屈原對他的創作影響至深。此外,他的作品還吸收和借鑑了民間樂府詩的精華。李白的詩作感情奔放,想像豐富,語言誇張,氣勢恢宏,常以神話故事或歷史典故作為詩的主題,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最擅長樂府歌行,近體則以七絕和五律著稱。今存李白詩共一千餘首,另有賦八篇,文六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