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述
近年來,有收藏者所撰寫的中國古鎖圖書,融審美與故事性為一體。雖然主要針對和表現的清代及民國鎖具,卻彌補了中國近代鎖具文圖資料的缺失,並對中國古鎖的沿革和民俗文化給予了有趣的初始描述;有探索者所撰寫的有關中國鎖具歷史文化的論述,雖然所列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實物古鎖甚少,卻對中國鎖具文化史給予了極大的熱情和有益的探討。目錄
前言
序言
漢至隋古鎖簡介
漢至隋古鎖戰士
唐代古鎖簡介
唐代鎖具展示
渤海國古鎖簡介
渤海國鎖具展示
五代十國古鎖簡介
五代十國鎖具展示
宋代古鎖簡介
宋代鎖具展示
西夏古鎖簡介
西夏鎖具展示
遼代古鎖簡介
遼代鎖具展示
金代古鎖簡介
金代鎖具展示
元代古鎖簡介
元代鎖具展示
刑具鎖古鎖簡介
刑具鎖鎖具展示
鎖之器
鎖之器展示
古鎖編號名稱參考價格簡表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紀年對照簡表
中華鎖具文化研究會簡介及組織架構
後記
序言
鎖,誰都知曉,誰都使用,誰也離不開。當今世界,鎖的表現形態與形式更是豐富多樣。它早已經跨出“封緘器”簡明概念,以不同的方式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撫今思古,了解見識中華民族先人所用之古鎖,尊重這宗退去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不無必要。
認識探索中國古鎖的歷史實物形態,是一條冷背狹窄之路。必須是以集藏占有各朝各代各民族各地區的歷史實物鎖具,並以此為基礎開展的比較研究活動。追朔古籍典著,殊少有古鎖圖文記錄,難於借鑑;考古發掘資料報告,偶有涉鎖,亦只少言短句,難明究里;博物館或有古鎖展現,品孤種單,難窺縱觀。而民間存藏較多的是明代之後尤其是清代至民國的各類鎖具。這些現狀對探索元代之前中國古鎖的發展演變,對中國古鎖的定位斷代,對中國古鎖的形制特點,對中國古鎖蘊涵的文化要素,都必然形成對中國古鎖的認知難點。
近年來,有收藏者所撰寫的中國古鎖圖書,融審美與故事性為一體。雖然主要針對和表現的清代及民國鎖具,卻彌補了中國近代鎖具文圖資料的缺失,並對中國古鎖的沿革和民俗文化給予了有趣的初始描述;有探索者所撰寫的有關中國鎖具歷史文化的論述,雖然所列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實物古鎖甚少,卻對中國鎖具文化史給予了極大的熱情和有益的探討。
綜觀中國古鎖實物,其與社會發展和人們需要密不可分。首先,它歷經了非金屬時期的以石為擋,骨栓,木門閂,木銷栓,結繩以捆,泥複印封等具有提高安全功效的初始器具及措施,並出現了以骨,牙,石,玉等為材料名“觽”形“匙”的解繩工具。捆閉啟開的初始形態逐步演進。由門閂演化而來的木鎖的誕生是這一發展時期實踐和認知的飛躍。木鎖由木殼,銷栓為芯,帶齒木匙構成,它是最早以落銷制栓、匙銷栓配合的機械構造,以門為矢,完成鎖閉開啟功能的初級“鎖”。此類木鎖流傳幾千年,至今仍在一些地區使用。其次,它歷經了金屬時期終身約束奴隸項脖的鐵刑具“鉗”,管制車馬器的“鍵”,多孔制銷的鎖形器,環狀制動鎖形飾,金屬解繩器等非簧結構但具有鎖閉啟開功能的初級金屬器物。反映了古代人們使用具有鎖閉功能的金屬器物已從對生活的需求擴展到對生產乃至戰爭等多方面的需求。然後,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生產生活的更高級別需求,具有收縮張擴屬性的彈性金屬片及予之對應收縮彈簧片的鑰匙引入了之前的各類鎖形器,逐漸予之結合,完成了以銅鐵為主要材質的金屬鎖具。這更是中國古鎖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實踐認知飛躍。便於鎖閉,便於開啟的簧匙結構奠定了中國古鎖的基本形制,完成了其基本機械功能,形成了閉合開啟的完整的“鎖”概念。
青銅和鐵為主的金屬古鎖殘件及鎖形器自東周至秦有所發現。漢代終定簧鎖形制,即由鎖體,鎖梁,鎖梁環,鎖栓(簧片支撐架),簧片,鑰匙等基本要件構成。鎖體置備篁栓出入門孔擋板並開有匙孔。簧片和鎖栓與鎖梁環相結為一體,俗稱鎖頭。鎖梁的一端與鎖體相結為一體,另一端從鎖梁環直出。鑰匙經匙孔進入鎖體與鎖內簧片接觸並逐步壓縮簧片,直至簧片及鎖栓和鎖梁環退出鎖體及鎖梁,此即為鎖之開啟。反之即為鎖之鎖閉。
漢字帶金字旁的“鎖”字,金石文大小篆書尚未得見。瑣為石玉門環。由瑣字斜玉旁更為金旁,字以物成,誕生鎖字。漢後隨之補錄於【說文解字】。可見一斑。
中國古鎖從定形之初即適應了中式房屋對稱雙門的需求。以橫式直梁為穿,鎖以門上鋪首雙環。自漢至元,中國古鎖以直鎖梁為主統,是其一大特點。又據鎖閉對象不同,箱櫃倉圈大小用度鎖亦隨異。唐及遼金元各朝亦隨用度不同而出現了立式半環梁鎖,有鼓形,桶形,瓜棱形等,鎖體鐵多銅少,半環梁多為鐵質。橫式直梁鎖及立式半環梁鎖均為片狀夾簧鎖芯,自漢始延續至元明清民國各代,這一主流鎖芯結構千年未變。此當為中國古鎖的又一大特點。
隨著時代變遷,橫式直梁鎖亦產生了造形演進和結構變化。宋唐前,鎖梁單露一頭為主形;其後至遼金元各朝,出現了舉梁鎖,含梁鎖,鎖梁雖直,然梁頭或雙隱或雙露。宋元始,更出現了隱梁於鎖體,且鎖梁與鎖體結構大變的一類鎖。此類鎖鎖梁與鎖體分離,而與鎖栓簧相結為一體;鎖梁環變為鎖體的一部分,並與之對稱成雙環。一改古匙啟鎖其環動梁不動開法。尤其從明代始,主流古鎖啟鎖變更為梁動梁出鎖。這是追求中華古鎖對稱簡約安全性的一次大變革。
中國古鎖鎖芯簧片的多寡及在鎖體內分布的位置決定著其鎖栓和鑰匙孔的位置及形態,同時決定著鑰匙頭的造型。與之相應的鎖體形制也產生了不少變化。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國,鑄造與手工結合的青銅鎖具鎖頭部分或曲或直,或有瑞獸頭,或為蟬翼,或是神爪,或顯魚颯尾,等等。西夏遼金還出現了造形優美的龍鳳之鎖。寓意吉祥,預示平安。鎖體或方或元或六邊或八面,且置陰陽線捆,或三線四捆,或三線三捆,或為竹節,似傳結繩系物之遺風。以致明清時期民間稱之直梁蝦尾鎖牛尾鎖等銅鐵鎖具尚可見鎖體纏捆之跡。同其他金屬藝術品相同,唐代鎖具是中國古鎖發展的高峰期。除以青銅為主及鐵質鑄鎖外,銀質鎖具及其各類鎏金鎖嶄花戳圖鎖展現了大唐盛世風範。唐以後,鎖體造形及工藝逐步簡化。至宋元時期,鎖體基本已為素麵。
中國古鎖的鑰匙造形與鎖匹配,頗具匠心。鑰匙一般分為兩段,入鎖段或扁或元或方,匙頭處開叉開口隆起,或對稱或相異,以入鎖孔銜簧為要;手柄段渾圓或方扁便握,尾部有環便於繫繩練攜帶。鑰匙啟鎖的主流開法是從右至左順推,由此形成了鎖陽面及鎖背面的區別。其它,也有倒拉,底開之法。
銅鐵鑰匙的工藝造形也頗有意味。整把鑰匙或直或曲,或起花或鎏金,匙尾除環外,亦有變異作動物狀等,尤其是遼代曲頸鵝匙,巧妙收尾成環。
明代以前,中國古鎖大多出自土坑或墓葬,亦有出自河道灘涂等水坑,傳世品絕少。銅鎏金,銀鎏金,銀質等古鎖不可避免鏽蝕,而銅鐵鑰鎖里外則鏽蝕嚴重,已基本不能開啟。鎖與匙同處同時出土又能匹配的則不多。更多出土的是孤鎖或單匙,且鎖出多,匙少並難於與鎖匹配。即便如此,其銹跡斑駁具有獨特形狀且古意盎然並洋溢著中華民族古典之美的中華古鎖匙,仍然是探索其發展演變不可多得不可或缺的珍貴標本。
橫式夾簧鎖是中國古鎖的主流品,以它為本演化出的寓意鎖異形鎖仿生鎖等類別古鎖,突顯了鎖藝匠人們感受運用中國民俗寓意文化的才智。漢代至唐宋間,出現了瑞獸首玄武龜伏占鎖頭象腿鎖體朱雀梁尾等寓意鎖;出現了盒式方體乳釘周列突顯莊嚴的三國東吳鎖,四方十字四梁青銅縱橫鎖等異形鎖堪稱中華古鎖之奇。魚形,犬形,猴形等仿生形象漸次入鎖,各類魚形鎖取其不閉目,預示警醒;各類犬形鎖取其忠誠守備,看家護院;各類猴形鎖取其精靈動巧,不屈不饒。
漢代後,墓葬陪葬品中除實用鎖具外,還出現了特意簡化的冥鎖鎖形飾,大多小於實用鎖。其外形如鎖,成片狀,無簧芯,不需匙。這是中國鎖具史上一種獨特的現象,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中華民族墓葬習俗的演進。
古代金屬刑具是束縛奴隸或犯人的工具,從固定式項脖鉗到腳鐐手銬以至於木枷銅鐵枷等刑具,一旦與鎖結合,就未分離,統稱刑具鎖。鎖閉開啟功能在刑具上的運用,極大地改善並加強了對其對象的有效管理。
元代前打制鑄造中國古鎖的機構,無論官辦還是民間家庭作坊,將作坊銘文於鎖的極少,從宋元時期為數有限的古鎖上發現有以姓氏留刻的紀號。其餘已難考證。但透過各類造型各異的古鎖,仍然能揣摩到古代匠人們彰顯的聰慧才智。他們不僅是駕馭金銀銅鐵的高手,也是古鎖形象設計並完成機械構造的“工程師”。為安全計,為方便計,為審美計,匠心獨運,將中國簧鎖匙鑰配合到極致。當然,後世匠人臨摹仿製前朝古鎖或臆造異品古鎖亦有偶現,須祥察細斷。
從歷史縱向比較各朝代之鎖,相異之處顯見;橫向以博物館僅藏並明確記載有出土地點和時期的古鎖作為對象比對,相同之處可見;參考古代其他出土金屬器物的審美風格,制式特徵,包漿銹跡,地域特點等因素,判斷同時期古鎖的類似要素,大體也能區分其時代屬性。占有更多古鎖實物則便於比較比對,並由此鑑別推論它的發展演變。
從【中國古鎖圖集】所載元代之前各品類中國古鎖珍貴實物標本分析,可窺視到中國鎖文化燦爛的歷史。
【中國古鎖圖集】首次將四位收藏者的古鎖藏品篩選整理集於一冊,這對於見識了解,收藏愛好,欣賞鑑別,引用參考,探索研究中國古鎖提供了較為全面豐富的圖片資料;為發掘研究借鑑中國鎖文化奠定了實在基礎;填補了中國古鎖圖書及在世界鎖具史文獻中的缺失。
雖集藏有年,卻識之膚淺。聊以為序,言鎖簡談。繆誤之處,恭請指點。
鎖為機關,鎖以制安;鎖化文辭,鎖以大千。
周漢春
2014年6月於錦官城之西【千鎖居】
作者簡介
周漢春先生,成都人。自幼好收藏,曾集藏中國古錢幣和中國古鎖具近四十餘年。尤其對中華古代鎖具,中國區域古鎖具,中華佩飾鎖具及其文化探索研究較為深入。集藏有各類古鎖具三千餘把。自1998年始,各級電視台報刊雜誌等新聞媒體對其作過大量宣傳報導。是中華鎖具文化研究會發起創建人之一,現任中華鎖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趙軍先生,大連人,創立泰山門業公司,集藏中國古代鎖具近三十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訪尋古鎖及同好,對中國古鎖研究探識頗深,在雅昌藝術網以網名“陌遠”創建《古鎖鑑賞不斷添加中》著名網帖,點擊添加量高達90萬次,推動並普及了中華鎖文化,是“中華鎖具文化研究會”發起創始人之一,現任其會長。
劉宗濤先生,北京人。古董集藏鑑賞家,專注中國古代鎖具收藏多年,尤其對元代之前古鎖集藏頗豐,又以唐代及元前古鎖品類研究較深。網名“空山”,是國內知名的高古鎖專家。現任“中華鎖具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王喜全先生,瀋陽人,從事網路教育工作。對中華古鎖情有獨鍾,集藏二十餘年,藏品豐富,專事研究。興辦中國古鎖展館,拍攝製作“古鎖探秘”專題片,大力宣傳普及中華古鎖文化,曾被電視報紙等媒體採訪宣傳。網名“研究鎖”,在國內古鎖收藏界有較高知名度。是“中華鎖具文化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現任其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