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街道[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中和街道]

中和街道[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中和街道]
中和街道[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中和街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和街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由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行政託管,轄有仁和、府河、新民、朝陽、化龍、雙龍、應龍、新華、姐兒堰、會龍、觀東、勁松、東寺、龍燈山、蒲草、五根松共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1年,轄區有戶籍人口6.4萬人,居住人口總計約15萬人,主要為漢族。

街道簡介

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位於成都高新區南部園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與錦江區柳江街道相接;南及東之偏南毗鄰天府新區萬安街道;其東之偏北與錦江區三聖街道接壤,東之中部與天府新區新興街道相鄰;西鄰府河、傍天府大道,與成都華陽街道和桂溪街道毗連。其中,中和街區(亦即城市建成區)約6平方公里。轄域多為平壩,僅東部有少量淺丘。最高點海拔516.2米,最低點海拔473.2米,相對高差43米;平均海拔高度477米(此系列數據尚未準確)。轄有府河、新民、朝陽、化龍、雙龍、應龍、新華、姐兒堰、會龍、觀東、勁松、東寺、龍燈山、蒲草等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中和街道 中和街道

2011年,轄區有戶籍人口6.4萬人,居住人口總計約15萬人,主要為漢族。

中和街道辦事處址在中和街區中柏路23號,以其址為起點計,北距成都市天府廣場13公里,成都火車南站7.5公里,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所在地6.5公里;西距捷運1號線世紀城站2.5公里。境內道路縱橫,有若干公路通往周邊街道、鎮鄉,有繞城高速公路經轄域北緣,有成仁公路和即將建成的成自瀘高速公路過境,其東南緊臨成昆鐵路貨運外繞線貨運車站,交通十分便捷通暢。

歷史沿革

中和場是成都市歷史最悠久的老場鎮之一,其建場年代久遠,自古便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碼頭,它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及人文精神則已成為中和場的魅力之魂。

中和場建於明代,清初屬馬軍寨管轄地。 清末民初為華陽縣第三區區署所在地。

民國24 年(1935年)屬中和鄉,新中國成立後屬華陽縣第一區。

抗戰中,華陽縣疏散外東中和場(今高新區中和街道)。1945年定治中和場。抗戰勝利後,遷回市區。

1950年,華陽縣屬西南軍政委員會川西行署溫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設中和鄉。

1951年,華陽縣治所由中和鄉遷中興鎮。

1953年,置中和鎮。

1958年,成立中和人民公社。

1965年,撤銷華陽縣建制,全縣以三鎮十八公社(含中和公社、中和鎮)劃入雙流縣。

1983年,改為中和鄉。

1984年,改為中和鎮。

1985年,面積24.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767 畝。有29111 人。鎮人民政府駐中和場,轄12 個村、4 個居委會。

1996年,中和鎮幅員面積19.06平方公里,人口27491人。

1996年5月24日,雙流縣中和鎮的雙土、五岔子、建設三個村,被劃歸高新區桂溪鄉管轄。

2006年9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47號),撤銷華陽、中和兩鎮建制,原兩鎮所屬行政區域分別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雙流撤銷華陽鎮、中和鎮,設立華陽街道、中和街道。中和鎮轄4個社區、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9.2平方公里,人口3.8萬人。

2010年5月2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以成辦發〔2010〕45號檔案通知:採取整村或整組成建制調劃方式,將雙流縣中和街道轄區9個村整體(19.2平方公里)和華陽街道轄區會龍村、觀東村、紅松村、石河村、蒲草—1—村共5個村整體以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1、2、3、4、5、6、7、9、10組和東寺村2、3、4、7組整組(15.8平方公里),面積約35平方公里的區域交由成都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管理範圍。總人口140203人,其中,戶籍人口73130人,常住人口67073人。

(註: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委託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1個街道:中和街道。委託管理的代管區域行政區劃仍屬雙流區,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由代管機構管理,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人民武裝、行政區劃管理等政治性事務仍由雙流區管轄。)

文化

為積極挖掘和培育鄉賢文化,成都高新區對中和片區歷史文化進行搶救性發掘。2015年以來,中和街道收集整理了《中和名鎮賦》、《中和中學賦》、《中和老年大學賦》、《和美教育賦》四篇,收集清代著名詩人李調元《暑夜宿中和場》、近代詩人趙熙《中和人家》、近代詩人呂次濱《歡送抗日遠征軍》、劉豫波詩詞楹聯8篇。還收集了反映中和名勝古蹟的《四十年代中和場》、《江天一覽》、《瞰江亭》、《華職校禮堂》、《華職校大門》、《老五岔子大橋》、《芙蓉島》手繪畫及木刻畫7副。

同時,中和街道組織工作人員對民間族譜、家訓、族規等家族文化繼續進行收集,共收集族譜2個。對中和籍及客居中和的賢達人物、鄉土精英、歷史名人等歷代先賢的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也對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以及成功人士等新鄉賢人物及其先進事跡進行了整理。

據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成都高新區已先後編輯出版了《中和場的男人和女人》、《在歷史邊緣行走中和場》、《塵封的記憶—中和場口述史》,在鄉賢文化工作和成都本土文化發掘中取得了成效。

經濟

中和街道區位優勢明顯,是天府新區成都高新片區的兩大組團之一,定位為以國際交往、區域總部、創新研發、服務外包、居住配套為主的城市發展區,將發展成為集聚發展中央商務、總部辦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務業的區域生產組織和生活服務的中心。是成都最受投資、市場、市民期待的板塊之一,也是天府新區建設中進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2012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5.46億元;街道地方財政收入1.2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億元;招商引資總到位資金7.86億元。

城市建設

中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具有快捷的交通網路。境內主要幹線有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成自瀘高速公路、紅星路南延線快速路(梓州大道)、新成仁快速通道(利州大道)、國道213線老成仁路、新成仁路(夔州大道)、中柏路(中和-新興)、中和大道(華陽-中和-桂溪街道)等骨幹道路,建設中的成都捷運6號線將於2020年開通。毗鄰天府大道,至雙流國際機場20公里,至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約30公里,火車南站5公里。建有日供氣量1.2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公司;建有35變電站1座,規劃建設110變電站;供水條件良好,水質優良,日供水5000立方米。

教育

中和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省級文化先進街道,競技龍、女子連蕭、威風鑼鼓享譽川內外。是市級教育強鎮,建成國家級職業中學1所、省級示範性高中1所、市級義務教育示範校1所。擁有綜合性文體活動中心1個。

有中和國小、中和中學、中和職業中學3所公辦學校,有幼稚園14所,其中公益性幼稚園3所,中和組團包含5個幼稚園、3所國小、2所中學在內的10個教育建設項目已進行了系統規劃,部分項目已啟動建設,此外,世界著名的英國哈羅公學已落戶中和組團。

區劃調整檔案

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以成辦發〔2010〕45號檔案通知:

2010年4月13日市委十一屆常委會第111次會議關於“對天府新城和雙流區相關地域進行整合”的精神,經2010年5月24日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組織召開專題會研究,現就“天府新城”市級戰略功能區建設所涉及雙流區部分區域劃歸成都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代為管理管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採取整村或整組成建制調劃方式,將雙流區中和街道轄區9個村整體和華陽街道轄區會龍村、觀東村、紅松村、石河村、蒲草—1—村共5個村整體以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1、2、3、4、5、6、7、9、10組和東寺村2、3、4、7組整組,面積約35平方公里的區域交由成都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管理範圍。

二、市政府授權成都高新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於2010年5月24日起對該35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經濟、行政和社會事務管理,成都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自授權之日起對其行使管理職能。雙流區政府要按此精神和有關程式,及時辦理相關手續,並移交該區域的全部資料。

三、此次調整涉及的土地資源、相關資金支付和財政轉移支付補償等具體事項按市政府《研究天府新城功能區建設涉及雙流區部分區域劃歸成都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管理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成府閱〔2010〕109號)精神執行,未盡事宜由成都高新區、雙流區另行協商解決。

發展規劃

成都中和街道 成都中和街道

中和宜商宜居,已納入《成都市成都---華陽分區規劃(2003---2020)》,城市功能定位於成都市主城區華陽組團中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城市綜合片區。規劃至2010年建成區規模為4.0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規模為6萬人。為加快與中心城區的規劃銜接、功能聯結和產業對接,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全面深入實施區委以“35223”為核心的統籌推進“三個集中”發展思路,以“打造人居中和、商務中和,構建和諧新區”為總體目標,搶抓成都市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中和街道城市建設納入華陽城建指揮部統籌管理的發展機遇,按照“打通三條路(紅星路南延線、新成仁路、新成仁快速通道),整治錦江河,改造城中村,發展新產業”的思路,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以興南公司為資金載體的運作方式實施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以錦江防洪整治為切入點,啟動中和街道紅星路延伸線以東、成仁路以西區域舊城改造,使中和城市形象得到根本提升,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以實施三條道路建設為依託,主動嵌入中心城區,形成城市新架構,提升土地價值,帶動項目開發。發揮比較優勢錯位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區域特色經濟。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