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是中南大學中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相輝映且久負盛名的重要二級學院。其前身“有色金屬冶金系”設立於1952年,由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五所院校的冶金類系、科合併進入中南礦冶學院後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其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成果馳譽神州,在國際上亦有重要影響。學院黨委書記張寶教授,院長柴立元教授。 2013年5月,中南大學正式發文宣布,決定將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名為冶金與環境學院。

歷史沿革

冶金與環境學院是中南大學中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相輝映且久負盛名的重要二級學院。其前身“有色金屬冶金系”設立於1952年,由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五所院校的冶金類系、科合併進入中南礦冶學院後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其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成果馳譽神州,在國際上亦有重要影響。

學科建設

學院在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建設和國家“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的支撐下,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學院學科及創新平台建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鞏固了在同類學科中的國內領先地位,並達到了同類學科國際先進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院冶金工程學科位列全國高校第一位。學院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有色金屬冶金)、2個省級重點學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1個校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學院設有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冶金工程),共建1個工程博士授權點(先進制造);設有冶金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院目前建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難冶有色金屬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企業共建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9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水污染控制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先進電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稀有金屬冶金與材料製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有色行業冶金分離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有色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色行業清潔冶金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學院與國內同類學科相比具有研究領域寬(全面覆蓋重、輕、稀、貴等各類金屬的提取與加工)、綜合勢力強的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院研究領域迅速擴展,從傳統的提取冶金擴展到圍繞有色金屬的資源、能源、環境、新材料等廣闊領域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200餘項、省部級項目160多項、橫向科研項目1000餘項。先後獲國家科技成果獎25項,其中國家科學大會獎4項,國家科技“三大獎”21項(其中一等獎4項)、省部級獎125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27項;2000年以來發表被SCI檢索論文593篇、EI檢索論文1072篇,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科技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35人,其中專任教師103人,含教授等正高職稱人員50人(一級教授1人,二級教授9人,三級教授11人)、副教授等副高職稱人員33人。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兼職教授3人)、“長江學者”4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家傑青”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10人、“升華系列人才”5人,專任教師中87%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多數教師是國內外相關一級學會的會員或理事,其中9名教師在相關一級學會下屬的學術(專業)委員會中擔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員;12名教師任國內外知名刊物(如Hydrometallurgy等)編委;1人任美國TMS學會火法冶金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人任國際熱分析與量熱學聯合會理事和中國國家代表;1人任東亞資源再生技術國際會議中方主席;1人任國家“863”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2人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並任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機構設定

根據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學院設有7個研究所(重(貴)金屬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鹼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與材料化學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所)和6個管理服務辦公室(學院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科技管理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教學管理辦公室)。其中學院辦公室和黨委辦公室合署辦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