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加強對區縣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指導,努力完成“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

(2013年9月14日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加強對區縣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指導,努力完成“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

一、深刻認識科學劃分功能區域的重大戰略意義

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推進形成五大功能區,明確區縣功能定位,是立足重慶“直轄體制、省域面積,城鄉區域差異大”的特殊市情,在堅持深化、細化“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針對當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作出的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決策。

一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的需要。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始終是重慶科學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命題。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有利於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實現區域互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有利於突出建設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重點開發區域,突出解決“兩翼”地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抓住主要矛盾、破解關鍵難題,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二是體現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加快打造成渝經濟區和國家中心城市的需要。確立成渝經濟區和重慶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布局要求。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有利於把城市發展新區打造成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重要的城市群,推動成渝經濟區聯動發展;有利於最佳化強化重慶主城集聚輻射功能,科學規劃、整體打造重慶國家中心城市,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和成渝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服務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實現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意圖。

三是充分發揮直轄市體制優勢,既保障重點開發功能區建設又兼顧生態保護區發展的需要。“直轄體制、省域面積”既是重慶特殊市情,也是發展的獨特優勢。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有利於在加快中心城區發展的同時,一體規劃建設周邊區域,保障大都市區的擴展空間;有利於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推動公共資源向生態、農業地區傾斜,促進各個功能區發展相得益彰。

四是堅持主體功能區規劃理念,促進資源配置最最佳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的需要。堅持主體功能區規劃理念,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有利於自覺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形成主體功能明確、發展布局合理、實踐路徑科學的體制機制,構建高效、協調、規範、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現全市資源配置最最佳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

五是充分激發區縣發展活力,推動區縣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加快發展的需要。做大、做強、做優縣域經濟,始終是重慶整體實力提升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石。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有利於各區縣科學把握當地的發展基礎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充分挖掘比較優勢,找準定位,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揚長避短,差異發展,走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發展道路。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堅持“五位一體”整體推進,堅持“一統三化兩轉變”戰略,堅持“一圈兩翼”發展大格局,堅持主體功能區規劃理念,按照全市整體功能最大化、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要求,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最佳化全市人口、產業與城鎮發展布局,推進形成五大功能區,明確區縣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區縣比較優勢,最大限度激發區縣科學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為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和美麗山水城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全市一盤棋”方針。強化“一圈”,將“一圈”細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這是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載體;突出“兩翼”,將渝東北、渝東南地區主體功能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和生態保護髮展區,這是國家政策支持的重點對象,也是重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重點開發區域建設相結合,引導形成主體功能明確、板塊有機聯動、資源配置最佳化、整體效能提升的區域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突出抓好首要任務。明確五大功能區及所在區縣首要任務。“一圈”首要任務是集聚人口和經濟,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提供財政稅源,兼有保護好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的任務。“兩翼”首要任務是加強生態涵養與保護,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要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關鍵是調整發展路徑、轉變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子,在發展中加強生態涵養與保護,在生態涵養與保護中加快發展。

三是堅持實施分類指導。推動區縣分工協作、有序競爭、攜手共進,鼓勵區縣圍繞各自主體功能定位積極探索、改革創新、開拓奮進,強化政策和考評的分類指引,解決區縣產業同質、競爭無序、考評趨同等問題,促進區縣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差異發展。

四是堅持科學配置資源要素。按照“產業跟著功能定位走、人口跟著產業走、建設用地跟著人口和產業走”的原則,將城鎮規劃、產業布局和人口分布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城鎮建設、產業發展、人口梯次轉移、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務相互協調。科學配置要素資源與公共資源,市場要素資源按照效率配置,要素充分流動,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公共資源按照區縣主體功能配置,向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傾斜,創造公平發展機會。

五是堅持區域合作共進。以改革添動力,以開放促開發。積極發揮直轄市及國家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地區的重要作用,統籌協調功能區內部發展與周邊聯動的關係。擴大內外開放,大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深化與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等周邊省市合作,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圈的合作,提升全市整體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

三、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

“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檔案”、《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2011年修訂)及市第四次黨代會,明確了重慶的發展定位、城市性質、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和市第四次黨代會的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按照“核心最佳化、圈層拓展、兩翼提升、生態文明”的路線圖,著力最佳化提升老城區,不斷完善國家中心城市的都市核心功能,並向主城二環區域和主城外“一圈”區域拓展都市功能;大力支持“兩翼”地區特色發展,增強生態涵養與生態保護功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充分利用山河、森林、田園等自然稟賦功能,全域彰顯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一)都市功能核心區。包括渝中區全域和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等處於內環以內的區域。該區域集中體現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集中展現重慶歷史文化名城、美麗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現代化大都市風貌,是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

主要任務:完善城市功能,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現代都市形象,精細化城市管理,適當疏解人口,保護生態環境。一是重點打造解放碑—江北嘴—彈子石中央商務區,建設總部經濟和要素交易集聚區,著力發展金融服務、高端商務、精品商貿、中介諮詢、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服務全市和西部地區。二是升級改造大坪、觀音橋、南坪、三峽廣場、楊家坪、九宮廟等商圈,建設商業集聚中心,最佳化商業環境,發展新型商業業態,建設電子商務信息平台,打造長江上游地區的消費時尚中心。三是統籌推進城市空間最佳化和風貌改造,加快重鋼等老工業區功能與形象再造,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遺蹟,提高社會事業服務質量,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向外疏散過密的城市人口。四是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強化規劃引領,最佳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設智慧城區與和諧社區,推進城市運轉更高效、更便捷、更宜人,提高安全和應急保障水平。五是凸顯得天獨厚的山城、江城、綠城風貌特色,充分利用和保護好鵝嶺、南山等綠色山脊天然生態屏障及長江、嘉陵江等水域生態廊道,打造兩江四岸濱水景觀,展現美麗山水城市獨特風貌,發展都市旅遊業。

(二)都市功能拓展區。包括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處於內環以外的區域以及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全域。該區域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主城生態屏障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

主要任務:有序拓展城市空間,組團式規劃布局,產城融合發展,培育提升開放門戶、科教中心、綜合樞紐、商貿物流、先進制造業等國家中心城市功能,保護好與都市功能核心區和城市發展新區之間過渡帶的生態環境,建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友好的現代化大都市。一是加快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圍繞“五大定位”,打造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級雲計算中心和結算中心、國家級研發總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內陸服務貿易、保稅貿易和跨境融資等創新試驗區。積極發展航空及臨空產業經濟、口岸經濟、會展經濟,建設高品質生態宜居新城區。二是依託重慶高新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和大學城,統籌規劃和加快開發主城西部片區,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內陸樞紐型口岸,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的科教文化中心、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宜居宜業新城區。三是依託重慶經開區、公路物流基地等,統籌規劃和加快開發主城南部片區,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現代通信設備、物聯網和現代物流等產業集群,建設宜居宜業新城區。四是加快建設大型人口聚集區,統籌人口、產業、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務,一體規劃、同步發展、精細管理,著力提升公共運輸能力與水平,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與覆蓋面。在二環附近布局建設大型批發市場、物流園區和物流場站,加快發展城市物流配送。五是大力保護並用好“四山”生態屏障和水域生態廊道,維護城市綠色生態空間,積極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休閒旅遊業。

(三)城市發展新區。包括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潼南縣、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等12區縣及萬盛、雙橋經開區。該區域地處成渝城市群的連綿帶,是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全市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示範區及川渝、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

主要任務:堅持“四化”同步發展,城鄉統籌先行,充分利用山脈、河流、農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態屏障條件,建設組團式、網路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山水田園城市。一是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大力發展支柱型、戰略性產業,培育產業鏈條完善、規模效應明顯、核心競爭力突出、支撐作用強大的若干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布局石油天然氣化工、裝備製造、機器人、新型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城市礦產、節能環保等重大產業項目。力爭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45%。依託國家級長壽經開區、涪陵工業園區,打造重化工為主導的綜合產業基地;依託雙橋經開區、永川、江津、璧山、大足、榮昌等工業園區,打造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依託合川、銅梁、潼南工業園區,打造機械加工、輕紡食品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對因資源枯竭導致階段性困難的萬盛經開區、綦江、南川等南部板塊,加大產業轉型扶持力度,著力打造環境友好型材料產業和城郊休閒旅遊業等。二是推動璧山縣青槓—璧城片區、江津區幾江—雙福片區、合川區合陽—草街片區等區域在規劃建設管理方面與都市功能拓展區有機銜接,密切與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之間的交通連線,引導其更多地參與主城產業分工和功能分擔。三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堅持城鎮發展與產業發展並重並舉,按照衛星城的理念,建設大中小並舉、產城融合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的組團式城市群。加快將涪陵、永川建設成為大城市,發揮其在城市發展新區中的戰略支點作用。有序拓展其他區縣城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強化城市管理。四是大力發展城郊特色效益農業,科學保護耕地,建設優質糧油基地和主城菜籃子基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率。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實現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增強潼南國家農產品主產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五是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同城化發展要求,通過新型軌道交通和市郊鐵路,構建內部順暢、外部通達、集約高效、無縫換乘的網路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強供排水、輸配電、燃氣管網等建設,實現城鄉骨幹基礎設施的順暢有機銜接。六是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合作發展,充分發揮地處川渝、渝黔戰略腹地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成渝城市群、產業帶的合作共建,努力打造川渝和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七是加大山脈、河流等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一體化治理城鄉居民生活污染,防治農村面源污染。

(四)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包括萬州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等11區縣。該區域地處三峽庫區、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

主要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並重,三峽庫區後續發展與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並舉,著力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梯度轉移,著力涵養保護好三峽庫區的青山綠水,實現庫區人民安穩致富,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一是把萬州作為重點開發區加快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依託國家級萬州經開區,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承接周邊地區人口轉移,建成重慶第二大城市、三峽庫區經濟中心,帶動形成萬(州)開(縣)雲(陽)特色產業板塊。二是增強梁平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等國家農產品主產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縣城及市級特色工業園區開發,構建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三是增強城口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構建特色旅遊經濟帶。四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培育壯大有資源依託、環保水平高、吸納就業多的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特色資源加工、機械加工、輕紡食品、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商貿物流等。嚴格控制並逐步淘汰落後產業。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人文旅遊,加快建成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把旅遊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五是增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撐能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庫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六是加快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建設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示範區,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加強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實施。七是突出三峽庫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產品功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石漠化、水土流失、消落帶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八是調整人口布局,推進農村人口有序就近向縣城、萬州區集聚,重點引導區域內超載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轉移。

(五)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包括黔江區、武隆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等6區縣(自治縣)。該區域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帶和扶貧開發示範區,全市少數民族集聚區。

主要任務:突出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並重,加強扶貧開發與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相結合,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有序梯度轉移,建設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業、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的美好家園。一是把黔江作為重點開發區加快建設,按中等城市規模完善功能配套,依託正陽工業園區發展適宜產業,承接周邊地區人口轉移,建成渝東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二是增強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突出修復生態、保護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產品功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石漠化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三是發展環境友好型特色產業。發展特色資源加工、清潔能源、頁岩氣開發及利用、輕紡食品、生物醫藥和商貿物流等。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和特色農業基地。四是大力發展民俗文化生態旅遊業,打造大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構建具有自然奇觀與民俗文化的特色旅遊經濟環線,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的延伸融合,將旅遊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積極培育旅遊經濟強區(縣)。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六是建設武陵山扶貧開發示範區,大力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七是調整人口布局,推進農村人口有序就近向縣城、黔江區集聚,重點引導區域內超載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轉移。

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明確區縣功能定位,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決策。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總體上仍處在欠發達階段、仍屬於欠發達地區,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仍然是全市的中心任務,加快發展仍然是各區縣的重要職責。各區縣都肩負不同的發展責任,發展任務比以往更為艱巨。各區縣要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的要求,統籌兼顧,科學規劃,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重點,彰顯發展特色,努力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

四、統籌構建支撐體系

充分發揮直轄市的體制優勢,強化人口、產業、城市功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加快推進五大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讓全市人民共享推進五大功能區建設帶來的福祉。

(一)最佳化產業區域布局。研究制定五大功能區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不同功能區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產業。都市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高端綜合服務業和文化產業。都市功能拓展區重點發展龍頭帶動型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業。城市發展新區重點是建設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和全市主導產業的配套產業基地。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重點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

(二)促進人口合理分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口配套政策,引導人口有序轉移,促進人口分布與產業布局、資源環境相協調。都市功能核心區要適當疏解人口,都市功能拓展區要合理控制落戶規模和節奏,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常住人口不超過1200萬人。城市發展新區實施積極的人口遷入政策,放寬落戶條件,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實現舉家遷移,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人左右。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要實施積極的人口遷出政策,增強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就業能力,引導超載人口向所在地縣城、萬州、黔江、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梯度轉移,常住人口減少到900萬人左右。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樞紐型、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環保、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布局,促進功能區之間網路互通和功能互補。以江北機場為重點,加快推進市內民用機場建設,形成機場群。強化高速公路和鐵路主要支撐作用,加快功能區之間的交通幹道和萬州、黔江、涪陵、永川等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出口通道建設,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和絕大部分區縣通鐵路。提高長江黃金水道及其重要支流綜合航運能力。優先發展公共運輸,以城市軌道交通網、城市道路網和換乘樞紐站為支撐,加快推進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向都市功能拓展區延伸。在城市發展新區建設新型軌道交通和市郊鐵路,密切衛星城與主城的聯繫與暢達。加強“兩翼”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村村通公路”。推進“千萬千瓦”電源項目和智慧型電網建設,科學規劃建設“兩翼”地區小水電,推進天然氣輸氣管道網和供氣設施建設,實現區縣城天然氣供給全覆蓋。重點解決城市發展新區和“兩翼”地區工程性缺水和飲水不安全等問題。加快完善城鎮地下管網,增強城鎮污水及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實現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全覆蓋,建設全市統一互通的電子政務和公共服務網路平台。

(四)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完善財力與事權更加匹配的財政體制,最佳化分類扶持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在鞏固完善三峽庫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圈翼”幫扶等現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最佳化財力分配格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多予不取”支持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建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城市發展新區、萬州和黔江產業集聚。調整市與主城九區城市管理的財力與事權關係。大力支持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入駐“兩翼”地區。採取項目引導與政策扶持方式,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將在“兩翼”地區吸納的金融資源,用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資源配置更最佳化、事業發展更均衡、接受服務更方便”的原則,研究完善全市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供給規模與人口分布相適應。推進市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城市發展新區擴散,加強萬州、黔江、涪陵、永川等區域性教育、醫療、應急中心建設。以“兩翼”貧困地區為重點,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行中職免費教育,著力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促進醫療機構提檔升級,確保各縣擁有一所二甲以上醫療機構,實現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全覆蓋。合理布局和建設文化設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向基層延伸傾斜,推進區縣城文化體育場館建設,實現社區和行政村文化活動中心、全民健身設施全覆蓋。推進各類社會保險的全覆蓋和全市統籌,逐步提高全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強城鄉公共服務平台設施建設,實現城市社區服務站、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全覆蓋,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

五、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市委每年定期聽取工作匯報,市政府每年定期召開專題會,研究解決功能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制定推進五大功能區建設的實施方案,將各項任務和目標要求分解到區縣政府與市級部門。各牽頭部門和單位要明確責任領導、責任人與進度要求,切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級相關部門要加強跟蹤,做好督促檢查工作,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有關重大問題。

(二)強化規劃引導與一體推進。市及區縣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保規劃以及各種專項規劃時,要充分體現五大功能區的要求,從規劃上保障功能定位導向目標的實現。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充分發揮政府巨觀調控職能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綜合運用規劃、土地、投資、信貸等手段,引導資源和市場主體按照區縣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動和聚集,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建立導向明確的考核機制。按照五大功能區發展定位,建立科學的、差異化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導向性,將“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實效作為衡量各區縣工作的重要標準。對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等重點開發區域,要加強經濟發展貢獻度的考核,提高經濟發展類考核指標權重;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要大幅降低經濟成長貢獻度考核和指標權重,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和旅遊發展類指標考核權重。

(四)營造建設功能區的良好環境。大力推進依法治市,把功能區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執政為民,使功能區建設切合重慶實際、符合民眾意願,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推進功能區建設的優秀人才隊伍。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在全社會達成廣泛共識,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形成共同推進功能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建設五大功能區,明確區縣功能定位,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全市各級各部門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市第四次黨代會、市委四屆三次全會精神上來,按照功能定位的要求,理清發展思路,突出發展特色,低調務實、少說多乾,勇於擔當、積極作為,為完成“314”總體部署、推動“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