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切實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和返貧問題,加快小康建設進程,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習水從貧困大縣向經濟強縣跨越的重大措施,直接關係到貧困民眾的根本利益,既是一個緊迫而突出的經濟問題,又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全縣上下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精神,紮實抓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確保全縣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快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從1994年被確定為國定貧困縣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扶貧開發的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奮力攻堅,全縣扶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占有糧食分別從1993年的384元和287公斤,增至2003年的1395元和428公斤,貧困人口從35.8萬人減少到4.812萬人。二是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三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農業各產業培育壯大,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四是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到2003年,全縣GDP完成15.8億元,比1993年增長270%;縣域經濟結構實現從“一二三”到“二一三”的重大轉變;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財政稅收穩步增長。五是文化、教育、體育、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我們進一步加快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進程,實現從貧困大縣向經濟強縣的歷史性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是農村和農民,難點是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民。沒有貧困農民的脫貧,就沒有全縣的小康。我縣目前還有貧困人口48120人,其中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弱、經過幫扶可以解決溫飽的33225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方的9500人;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5395人。還有初步越過溫飽、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25元—865元之間的農村低收入人口10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農業人口的20%左右,農村貧困面還比較大。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小康實現程度僅為31%,農村小康戶不到20%,農村總體小康實現程度為47.11%,全縣貧困程度還比較深,實現小康的差距很大。特別是我縣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弱,農民還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很容易出現飽而復飢、暖而復寒,鞏固溫飽成果的任務相當艱巨。我縣要完全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逐步實現小康,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對全縣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努力開創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二、明確目標,落實任務,有計畫有步驟強力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
(一)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中央《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和省委《關於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的決定》,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發展為主題,加強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實施結構調整為主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為中心,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為目的,加快脫貧步伐,切實解決溫飽和抑制返貧,促進全縣經濟全面協調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工作原則:(1)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原則。新階段扶貧開發要統籌西部大開發、統籌小康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綜合開發,全面推進,完善規劃、分步實施。(2)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原則。以一類貧困鄉鎮、村為重點,以解決溫飽和抑制返貧為主要目標,集中扶持,整體推進。除省定雙龍鄉外,根據我縣扶貧攻堅的實際,將桃林鄉、二里鄉列為縣定一類扶貧重點鄉鎮。(3)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以貧困人口為主要對象,把扶貧開發與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與計畫生育相結合,堅持貧困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堅持規劃先行、到村到戶原則。實行規劃到村,項目覆蓋到戶,扶貧資金到村,措施落實到戶。(5)堅持自力更生、扶貧扶智原則。充分發揮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貧困農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貧困民眾不等不靠、艱苦奮鬥,努力改變貧窮落後面貌。
(三)工作目標:從2004年到2010年,有計畫、有步驟、分階段實施扶貧開發,到2005年,對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弱、經過幫扶可以解決溫飽的33225人著重實施開發式扶貧,幫助他們改善基礎條件,通過項目帶動或者扶貧到戶,越過溫飽線;到2010年,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方的9500人進行易地搬遷,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努力創造穩定脫貧的物質基礎;對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5395人,通過建立和有步驟地實施特困民眾救助制度,給予長期特殊貧困人口社會救助;對初步越過溫飽線、人均純收入在625—865元之間的10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在努力抑制返貧的同時,採取重點幫助解決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增收門路等措施,使人均收入突破1200元,並逐步接近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從習水實際出發,分三步走實現以上總體目標:
第一步:2004年到2005年,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人均占有糧食年均增長5%;扶持33225個貧困人口越過溫飽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000人;建立3000名特殊貧困人口的長期社會救助,幫助10萬農村低收入人口中的3萬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其中,省定一類重點扶貧的雙龍鄉要達到省委確定的扶貧目標,縣定一類鄉鎮要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貧困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建立農村特困民眾救助制度,為穩定解決溫飽、早日脫貧奔小康奠定基礎。
(2)村通公路率、村通廣播電視率、村通電率達到90%以上,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力爭人均擁有0.4畝基本農田,農戶居住條件初步得到改善。
(3)2004年完成教育“兩基”攻堅任務;進一步完善鄉、村遠程教育工程。
(4)完成鄉衛生院改擴建工程、村綜合服務室(衛生室、計生室、文化活動室)建設,實施特困人口醫療救助,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絕大多數人口飲用清潔衛生水,普及健康教育,人口健康水平有較大提高;完善鄉文化廣播電視站。
(5)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1個千分點,計生率達89%以上,全面開展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實現人口與計畫生育“村(居)民自治”。
(6)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煤炭、畜牧業、中藥材等產業得到培育發展。
第二步:2006年到2007年,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左右,人均占有糧食基本穩定在500公斤,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000人,完成2500個特殊貧困人口的長期社會救助,幫助4萬農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省定、縣定一類重點鄉鎮達到以下目標:
(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貧困人口從解決溫飽逐步實現脫貧。
(2)村通公路率達到98%、村通廣播電視率達到95%左右,村通電率達到95%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基本解決,力爭人均擁有0.5畝基本農田。
(3)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7%左右,文盲率控制在1%左右。
(4)進一步改善鄉鎮衛生院、村綜合服務室條件,基本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現象。
(5)計生率達到91%以上,建立健全計生利益導向機制,計生工作步入依法行政、優質服務、村(居)民自治、少生優生,少生快富的良性軌道,民眾滿意率達到90%以上。
(6)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得到有效開發,畜牧業、紅糧、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雛形。
第三步:2008年到2010年,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500人,完成1895名特殊貧困人口的長期社會救助;通過開發式扶貧使63225個農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以上,全縣基本實現脫貧,農民因災返貧率控制在1%左右,低收入人口控制在2%以內,初步實現從溫飽向總體小康邁進。省定、縣定一類重點鄉鎮達到以下目標:
(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農民居住條件得到較好改善,生活更加殷實,貧困人口開始從脫貧向總體小康邁進。
(2)村通廣播電視率、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率、村通電率達98%以上,農民基本飲用上乾淨衛生水;
(3)人均擁有0.5畝穩產、高產基本農田,人均占有糧食達到500公斤;
(4)全面實現人口與計畫生育“村(居)民自治”,出生人口質量和素質有較大提高,計生率達到93%以上,進入穩定的低生育水平,民眾對計生工作的滿意率達到98%以上,農村實現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三、認真落實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各項政策措施
(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加快鄉村公路建設。繼續實施以工代賑、以獎代補政策,實施好縣鄉公路、通村公路的建設和改造。從2004年起,每年修建鄉村公路100公里、改造50公里,到2007年實現鄉鎮通油路、行政村通路通車。
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並與實施坡改梯、中低產田土改造、興修中小水利、推廣節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相結合,大力實施基本農田建設,力爭2010年實現人均0.5畝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的目標。
狠抓各類水利設施建設。以解決工程性缺水和人畜飲水為重點,積極爭取骨幹水利工程建設和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支持社會資金參與小型水利建設。大力實施病險水庫治理工程、“三小”水利工程、“渴望工程”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困難。從2004年起,每年實施200公里渠道防滲工程;2007年以前爭取銅灌口水庫開工建設;到2010年,新建1-3個小(二)型水庫,全面完成18座病險水庫治理工程,修建微水池3000口,小水窖2500個,治理小山塘1000口。
繼續抓好農村電力建設。利用財政扶貧資金貼息政策和爭取扶貧信貸資金支持農村電網改造,提高農村通電入戶率。積極爭取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工程,加快農村小水電建設,建設農村小水電電氣化縣。到2010年實現村通電率達98%以上。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採取還林、還草、還藥、還竹、還茶、還果等模式,繼續實施好封山育林工程和造竹工程,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認真搞好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好第七期“長治工程”;採取拍賣、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強“四荒”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結合畜牧業發展,抓好沼氣池生態工程建設,推進“一池三改”,發展養殖——沼氣——種植等多種模式的生態農業。到2007年,建成沼氣池5000口以上。
(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統籌城鄉發展,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培育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開闢增收途徑。
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大力推廣優良新品種和農業適用新技術,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力爭2005年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總產達到30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
按照市場引導、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注重特色、做大規模、培育產業的要求,採取抓大戶、抓到戶,引導農民調、幫助農民銷、帶著農民富的方法,以實施“六個萬戶工程”為載體,加快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同時,要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切實抓好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不斷挖掘貧困地區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農民來自於農業的收入。要緊緊抓住畜牧業、中藥材、紅糧、生態養禽、竹業和蔬菜等產業不放鬆,建基地、興龍頭、創品牌、占市場。從2004年起要著力抓好“六大”基地建設:一是加強畜牧產業基地建設。到2007年,力爭發展飼草15萬畝,出欄優質肉牛5萬頭,優質肉羊20萬隻,優質生豬60萬頭,優質家禽400萬羽以上,農民來自畜牧業收入人均達800元以上;二是狠抓紅糧基地建設。到2005年在適宜區建成規範、優質、高產紅糧基地6萬畝;三是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基地。依託茅台酒原料基地建設,發展優良軟質小麥基地20萬畝;四是抓好中藥材基地建設。在現有14萬畝油厚朴基地的基礎上,到2010年,建成20萬畝以油厚朴為主的中藥材基地;五是大力發展竹業基地。圍繞赤水20萬噸竹漿林紙生產,到2007年在赤水河、習水河、桐梓河流域建成15萬畝竹業基地,六是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利用立體氣候條件,大力發展早熟、中遲熟等無公害蔬菜,到2007年力爭建成4萬畝綠色商品蔬菜基地。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進一步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步伐。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作為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加快技術進步,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按照“龍頭+基地+農戶”、“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等模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加工轉化率。加快雙龍、桃林、二里、永安以及官店、二郎、仙源等貧困地區煤炭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煤炭工業,壯大鎮域經濟,解決農民就近就業致富。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轉移貧困地區勞動力。按照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突出特色、以業興鎮的要求,把小城鎮建設同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移民搬遷結合起來,加快貧困地區集鎮建設,引導貧困農民進入小城鎮。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包括戶籍制度、社區服務體制、土地流轉等改革,依託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要按照政府引導、民眾自願、科學規劃、注重實效的原則,依託小城鎮建設實施好自然保護區、風景區、高寒山區、乾旱地區等“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三是加強勞務輸出,增加貧困地區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切實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貧困農戶現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縣勞務市場服務中心和鄉鎮勞務服務機構,為貧困農民提供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服務。縣職高和農廣校等要加大師資培訓,結合實施“萬千百”農民培訓工程,加強對貧困農戶青壯年的勞動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和外出務工知識,並幫助他們搞好勞務輸出,提高貧困人口中勞動力在非農產業中的就業比重。到2010新增勞務培訓5萬人,新增勞務輸出2萬人。四是發揮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增加自然保護區、旅遊區貧困民眾來自旅遊業的收入。
(三)以科技為動力,大力推進科技扶貧,提高農村科技水平。
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開展現代農業適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運用工作,努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解決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較弱的問題。從2005年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相應資金,主要用於貧困鎮鄉和一、二類貧困村的農業科技項目推廣和農民教育培訓支出。要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強與相關高等院校的合作,積極推進農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分離,鼓勵農技人員到生產一線承包農技推廣項目,鼓勵支持在職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圍繞扶貧攻堅任務和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辦各類種養示範場、示範基地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為貧困地區農民打開致富門路。到2005年按編制配齊一類鄉鎮空編的農業科技人員,加強縣、鄉鎮(區)、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村個體戶、社會中介組織機構從事農村社會化服務,為農民特別是貧困民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充分利用農經網、農村遠程教育網路及時傳播市場信息和先進適用技術。到2007年,良種推廣率達到100%,農業適用技術到村入戶率達90%以上;到2010年,使每個貧困戶都有掌握2-3門適用技術的勞動力,每個村都有一批科技示範戶。
(四)加快農村教育、衛生、計畫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把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脫貧致富的根本大計。圍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改善條件、提高水平的目標,打好教育“兩基”攻堅戰。確保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50%用於農村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教師培訓和配備,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水平;加大農村掃盲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確保2004年9月“兩基”達標驗收。到2005年,對缺乏師資力量的3個一類鄉鎮和其他貧困鄉鎮,調配充實所缺師資。
要積極抓好新時期衛生工作,下大力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加大衛生投入,加強縣、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就醫環境,加強衛生隊伍建設,配備和培訓衛生工作專業人員,提高衛生隊伍業務水平。結合“四人四村”、“四在農家”示範帶創建活動,大力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工作,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加大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力度,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加強農村衛生執法監督和食品藥品監督,整治農村醫療衛生秩序。2007年村村建有綜合服務室,改變農村缺醫少藥局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力爭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合作醫療制度和特困醫療救助制度。
堅持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增強人口意識,大力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堅持計畫生育“三三三二一”的工作方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基層網路,實施“村(居)民自治”,全面提高計畫生育工作水平。落實獨生子女戶、二女結紮戶獎勵扶助政策,並優先向貧困地區計畫生育戶安排基本農田建設、“三小”水利、沼氣池建設、小額扶貧到戶貸款、財政扶貧資金到戶項目、技術培訓、學費減免等政策,鼓勵民眾少生、優生、快富。
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大投入,到2010年在鄉鎮逐步建成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村村建有文化活動室。大力宣傳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除陋習、樹新風等創建活動,引導農村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揚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精神,激勵全縣幹部民眾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完成扶貧攻堅任務。強化農村普法,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利。加強農村社會綜合治理基層基礎工作,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違法犯罪打擊力度,切實保護農民民眾的利益。
(五)認真落實扶貧開發優惠政策。
(1)到2007年取消省定、縣定一類鄉鎮和省定一類村的農業稅及附加。
(2)將貧困生救助基金和社會各類教育資助資金,以及組織對口幫扶單位和個人捐助資金,用於免除雙龍、桃林、二里及少數民族地區貧困戶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切費用。對141個一類村的學生,在報考縣內高中和職業中學時,在同等條件下降一個分數段錄取。
(3)多渠道籌措資金,對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特困人口進行定期救助,每人每年救助金不低於200元,並逐步增長,使他們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4)在勞務輸出中要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子女。
(5)縣財政每年預算相應資金用於支持一類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
(六)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資金、項目管理,提高扶貧效益。
一是加強對各類資金的整合。除對一類重點鄉鎮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實行資金傾斜外,各部門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扶貧、信貸扶貧、以工代賑和交通、水利、農網、沼氣建設等各類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統籌安排,突出重點,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二是推行區域開發,綜合治理,大力推行集團式幫扶。以重點村規劃為基礎,實行區域統籌,合理布局基礎設施與要素投入,按照“資金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實行項目組合搭配,促使幫扶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和跨越式進步。三是切實抓好小額信貸扶貧工作。以鄉鎮為考核單位,以農戶聯保為基礎,以有生產經營能力和還款能力的貧困農戶為發放對象,進一步完善“雙線”運行機制,扶貧部門、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共同管理,積極有序地發放小額扶貧到戶貸款,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回收率,鼓勵回收率高的地方滾動擴大使用規模。四是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培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五是不斷加強與大連市金州區的扶貧協作和聯繫,進一步擴大幫扶的範圍與力度。六是繼續動員組織社會各界扶貧濟困,解決貧困民眾的實際困難。
堅持扶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各類扶貧資金按照扶貧規劃統籌安排使用。嚴格堅持扶貧項目的“三段式”管理,即:項目立項前的考察,項目實施中的督促檢查,項目竣工後的驗收。確保項目實施一個,成功一個,見效一個。扶貧資金要嚴格實行報帳制、審計制、公示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扶貧資金封閉運行,專款專用,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堅決杜絕扶貧資金被擠占、挪用等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
四、加強領導,創新機制,確保新階段扶貧開發取得實效
(一)加強領導和宣傳。新階段扶貧開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各級要把該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擺上重要的工作日程,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各鄉鎮(區)黨委、政府要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切實加強領導。各鄉鎮(區)黨政一把手是抓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抓,相關部門要參與抓,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統一思想、集中精力、全民參與、齊抓扶貧攻堅的良好氛圍,把全社會支持、參與扶貧開發的力量調動好、引導好、發揮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舉全縣之力,奮力攻堅。
(二)強化考核和激勵。縣委對新階段扶貧開發實行單獨考核。對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進行綜合評價,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在資金、項目上給予傾斜,對工作進展遲緩、項目實施不力、資金使用不當的要給予通報批評並追究黨政主要責任人的責任。實行鄉鎮(區)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把扶貧開發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工作述職、政績考核、職務升降的重要內容,每年度進行一次考評考核和述職。
縣直部門、鄉鎮下派到貧困村工作的幹部,扶貧工作成績突出的,按照《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予以提拔使用。在省定一類重點鄉鎮工作的機關幹部、教師、醫務人員、科技工作者,職務工資向上浮動一檔;自願到省定一類重點村工作的,職務工資向上浮動兩檔,連續工作滿3年以後,轉為固定工資,並繼續向上浮動。在縣定一類重點鄉鎮工作的在編機關幹部、教師、醫務人員、科技工作者和工勤人員,年終年度考核在稱職(合格)以上的,每人每年度給予貧困地區補貼300元。
設立科技扶貧突出貢獻專項獎勵政策,專項獎勵在一類鄉鎮、村開展科技扶貧,並使當地科技推廣、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取得明顯成效的單位(包括各類企業)和個人。縣委政府決定每兩年度召開一次全縣扶貧攻堅表彰大會,對在扶貧開發中工作突出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表彰,激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開發。
(三)認真落實幫扶。實行領導幹部掛幫和集團幫扶。縣四家班子主要領導各聯繫一個一類鄉鎮,其他縣級領導分別掛幫一個其他鄉鎮;縣級領導幹部、縣直部門各掛幫一個一類村;縣級領導幹部分別幫扶3戶貧困戶;正科級幹部各幫扶2戶貧困戶;副科級幹部幫扶1戶貧困戶。集團式幫扶由縣委、政府統籌安排,以一類鄉鎮、村為重點,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全縣每年集中幫扶1-2個一類鄉鎮、5個一類村。
(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四人四村”、“四在農家”示範帶創建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抓好“五個好”村黨支部、“五個好”鄉鎮黨委和農村基層組織先進縣創建工作,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加大投入,加強行政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認真實行“兩推一選”制度,配備配強脫貧致富帶頭人。重點抓好“四人”培養,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台,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他們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的本領。要按照“支部+協會”的模式,加強“四村”建設,夯實基層組織,為紮實推進扶貧開發提供組織保證。
(五)嚴格督促檢查。縣委、政府督查室、紀檢、監察、審計、扶貧、統計、計畫等部門要深入一線了解各地貫徹中央、省、市、縣精神的情況、規劃執行情況、措施落實情況、資金使用情況,並將督查情況及時報縣委、政府。統計部門要加強扶貧開發統計信息系統建設,及時開展對扶貧開發情況的科學監測,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準確數據。加大責任追究,及時查處失職、瀆職等違紀違法行為,保證扶貧開發工作紮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