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黨校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的前身為市委黨訓班,成立於1949年7月。1950年8月改為市委黨校。1951年7月市委黨校與原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南京分校合併,改稱南京市幹部學校。

歷史沿革

1953年蘇南、蘇北與南京市合併建立江蘇省後,原南京市幹部學校改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南京市重建幹部學校,1954年10月改稱市委黨校。

“文革”期間,黨校停辦。1975年3月市委決定由黨校的工作班子建立南京市“五七”幹校。1977年4月市“五?七”幹校撤銷,恢復中共南京市委黨校,校址在石門坎鎮聯合村1號。1984年市委決定將市委黨校搬回白下路原址。1993年4月,經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南京市行政學院,與市委黨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教學工作

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學習馬克思主義是黨校教學的顯著標誌,但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其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1949年7月,市委黨訓班成立後,組織了地下黨員的培訓,並承擔了大規模吸收青年幹部的培訓任務。1953年9月到1956年8月,培訓了基層黨員和領導幹部。從1959年9月起,開辦了領導幹部自修讀書班。“文革"時期,黨校受到了干擾,校址先後變動了3次,幹部培訓工作受到了很大影響。1977年4月,市委決定將“五.七”幹校重新改為市委黨校,並恢復辦學。以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引下,黨校進入了恢復和不斷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

1983年9月,市委黨校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實現黨校正規化教育的決定》,開始實行正規化辦學。此後,黨校的辦學規模、班次和課程設定都有新的變化和發展,形成了長班(兩年制大專班)、短班(以市管領導幹部為主)和函授(以區縣黨校為依託)多類型、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格局。

其間,從1986年開始到1988年底,對全市的市管領導幹部普遍進行了新一輪的培訓,基本完成了向“以短班為主”的轉變。1989年4月,市委報請江蘇省委批准市委黨校為大專體制。從2000年起,市委黨校在堅持“一個中心、四個結合”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按照中央提出的“理論基礎、世界眼光、戰略思維、黨性修養”的教學布局,重新設定了教學框架,加大了“三基本、五當代"的教學內容,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突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點,立足於培養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高素質的幹部,形成了黨政領導幹部培訓、公務員培訓、學歷教育、社會辦學“四位一體”的辦學格局。1949年至2005年,共辦各類主體班450期,培訓輪訓幹部5萬多人次。自1993年4月市行政學院在市委黨校掛牌後,承擔南京市初、中級國家公務員培訓任務,到2005年底,共辦培訓班59期,培訓4000多人次。同時,開辦委培班55期,培訓4980人次。函授和學歷教育從1985年起步,先後開辦了函授大專班、本科班和半脫產大專班、本科班以及黨員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班,至2005年底,共招收學員6萬餘人,已畢業學員近5萬人。

科研成果

自1979年至2005年,共主編、參編著作、教材、通俗讀物152部;有393篇論文參加各級理論研討會;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64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180餘篇。獲得市級以上科研課題30餘項;獲得各級科研成果獎770餘項;連續獲得全國黨校系統第三、四、五屆科研工作組織獎,全國行政學院系統首屆科研工作組織獎,全省黨校系統第三、四、五屆科研工作組織獎,南京市第二、三、四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獎,南京市第五、六、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辦學條件

由於歷史原因,黨校校址多次變更,其基本建設規模較小。1985年遷回現址後,不斷加大投入,新建、改建硬體設施,教學及辦公條件逐步改善,基本適應新形勢下辦學要求。現有校園面積24.6畝,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其中,教學辦公樓6500平方米,教室18個;學員宿舍樓4300平方米(含圖書館),有300張床位;學術報告廳、食堂4000平方米;臨街綜合樓3020平方米;行政學院服務中心7855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0萬餘冊,圖書期刊總量15萬冊(件),數據4.5萬條。信息化教學設施主要有:校園網和中央黨校衛星遠程教學網A級站,多媒體教室12個,遠程會議室1個,多媒體學術報告廳1個,電子閱覽室1個,計算機教室2個,全校終端計算機198台,其它各種信息化設備144台,信息點465個。

校內設17個職能處室及機關黨委,現在職教職工173人,其中行政幹部62人,專業技術人員52人,工人59人。校內設有學術委員會、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1990年,與南京市社科聯合辦《南京社會科學》(月刊),2002年,創辦《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