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古代女孩子在及笄之前,頭上都要梳著兩個“髻”,左右分開,對稱而立,像個“丫”字,所以稱為“丫頭”。唐代劉禹錫《寄贈小樊》詩云:“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另外,古代婢女經常梳丫髻,所以“丫頭”又成為婢女的稱呼,宋代王洋在《大陽道中題丫頭岩》詩中寫道:“不謂此州無美艷,只嫌名字太粗疏。”並自注說:“吳楚之人謂婢女為丫頭。”可能由於“丫頭”稱呼流行於吳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寫詩為注。從此以後,“丫頭”稱呼廣泛流行,直至現在有的地區仍在沿用此說。現今,“丫頭”多用以表達父母對女兒、男友對女友的暱稱,被稱為丫頭的女孩一般較為年輕,性格多乖巧可愛。
解釋
①女孩子: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原指十三四歲的小女孩,現也泛指女孩。
②婢女。參見“丫鬟”。
③暱稱。現在也是男孩對女孩之間一種親昵的稱呼(哥哥對妹妹的一種,廣泛用於網聊)。
④口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