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Times世界大學排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7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7
排名 | 大學名稱 | University | 國家 | 國家排名 | 總分 |
1 | 哈佛大學 | Harvard University | 美國 | 1 | 100 |
2 | 史丹福大學 | Stanford University | 美國 | 2 | 76.5 |
3 | 劍橋大學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英國 | 1 | 70.9 |
4 | 麻省理工學院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國 | 3 | 70.4 |
5 | 加州大學-伯克利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美國 | 4 | 69.1 |
6 | 普林斯頓大學 | Princeton University | 美國 | 5 | 61.1 |
7 | 牛津大學 | University of Oxford | 英國 | 2 | 60.1 |
8 | 哥倫比亞大學 | Columbia University | 美國 | 6 | 58.8 |
9 | 加州理工學院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國 | 7 | 57.3 |
10 | 芝加哥大學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美國 | 8 | 53.9 |
11 | 耶魯大學 | Yale University | 美國 | 9 | 52.8 |
12 | 加州大學-洛杉磯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美國 | 10 | 52.5 |
13 | 華盛頓大學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美國 | 11 | 50.3 |
14 | 康奈爾大學 | Cornell University | 美國 | 12 | 49.6 |
15 |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 美國 | 13 | 49.5 |
16 | 倫敦大學學院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英國 | 3 | 47.1 |
17 | 賓夕法尼亞大學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美國 | 14 | 46 |
18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美國 | 15 | 45.7 |
19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 瑞士 | 1 | 44.1 |
20 |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美國 | 16 | 43.3 |
21 | 加州大學-舊金山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 美國 | 17 | 42.4 |
22 | 西北大學(埃文斯頓)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美國 | 18 | 41.9 |
23 | 多倫多大學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加拿大 | 1 | 41.6 |
24 | 東京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日本 | 1 | 41.5 |
24 |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 |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 美國 | 19 | 41.5 |
26 | 杜克大學 | Duke University | 美國 | 20 | 41 |
27 | 倫敦帝國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英國 | 4 | 40.9 |
28 |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 美國 | 21 | 39.7 |
29 | 紐約大學 | New York University | 美國 | 22 | 38.6 |
30 | 哥本哈根大學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丹麥 | 1 | 38.5 |
31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加拿大 | 2 | 37.7 |
32 | 愛丁堡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英國 | 5 | 37 |
33 |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美國 | 23 | 36.9 |
34 |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 美國 | 24 | 36.8 |
35 | 京都大學 | Kyoto University | 日本 | 2 | 36.7 |
36 | 洛克菲勒大學 | Rockefeller University | 美國 | 25 | 36.6 |
37 |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美國 | 26 | 36.2 |
38 | 曼徹斯特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英國 | 6 | 36.1 |
39 | 墨爾本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澳大利亞 | 1 | 35.9 |
40 | 巴黎第六大學 | 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 Paris 6 | 法國 | 1 | 35.5 |
41 | 巴黎第十一大學 | University of Paris-Sud (Paris 11) | 法國 | 2 | 35 |
42 | 海德堡大學 | Heidelberg University | 德國 | 1 | 34.8 |
43 | 科羅拉多大學-玻爾得 |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 美國 | 27 | 34.7 |
44 | 卡羅林斯卡學院 | Karolinska Institute | 瑞典 | 1 | 33.3 |
45 |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 美國 | 28 | 33.2 |
46 | 倫敦國王學院 | King's College London | 英國 | 7 | 33.1 |
47 | 烏得勒支大學 | Utrecht University | 荷蘭 | 1 | 33 |
48 | 德克薩斯大 學西南醫學中心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 美國 | 29 | 32.8 |
49 | 清華大學 | Tsinghua University | 中國 | 1 | 32.8 |
50 | 慕尼黑工業大學 |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 德國 | 2 | 32.7 |
51 | 德克薩斯州大學 奧斯汀分校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美國 | 30 | 32.5 |
52 | 范德堡大學 | Vanderbilt University | 美國 | 31 | 32 |
53 | 馬里蘭大學-大學城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 美國 | 32 | 31.8 |
54 | 南加州大學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美國 | 33 | 31.7 |
55 | 昆士蘭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澳大利亞 | 2 | 31.6 |
56 | 赫爾辛基大學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芬蘭 | 1 | 31.5 |
57 | 慕尼黑大學 | University of Munich | 德國 | 3 | 31.4 |
58 | 蘇黎世大學 | University of Zurich | 瑞士 | 2 | 31.3 |
59 | 格羅寧根大學 |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 荷蘭 | 2 | 31.1 |
60 | 日內瓦大學 | University of Geneva | 瑞士 | 3 | 31 |
61 | 布里斯托大學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英國 | 8 | 30.1 |
62 | 奧斯陸大學 | University of Oslo | 挪威 | 1 | 29.9 |
63 | 烏普薩拉大學 | Uppsala University | 瑞典 | 2 | 29.8 |
64 | 加州大學-歐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 美國 | 34 | 29.4 |
65 | 奧胡斯大學 | Aarhus University | 丹麥 | 2 | 29.1 |
66 | 麥克馬斯特大學 | McMaster University | 加拿大 | 3 | 29 |
67 | 麥吉爾大學 | McGill University | 加拿大 | 4 | 28.9 |
68 | 匹茲堡大學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Campus | 美國 | 35 | 28.7 |
69 |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 Paris | 法國 | 3 | 28.6 |
70 | 根特大學 | Ghent University | 比利時 | 1 | 28.6 |
71 | 梅奧臨床醫學院 | Mayo Medical School | 美國 | 36 | 28.5 |
72 | 北京大學 | Peking University | 中國 | 2 | 28.5 |
73 | 伊拉茲馬斯大學 | Erasmus University | 荷蘭 | 3 | 28.4 |
74 | 萊斯大學 | Rice University | 美國 | 37 | 28.2 |
75 | 斯德哥爾摩大學 | Stockholm University | 瑞典 | 3 | 28.2 |
76 |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 瑞士 | 4 | 28.1 |
77 | 普渡大學-西拉法葉 | Purdue University - West Lafayette | 美國 | 38 | 28 |
78 | 莫納什大學 | Monash University | 澳大利亞 | 3 | 27.9 |
79 | 羅格斯大學新布朗斯維克分校 |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 New Brunswick | 美國 | 39 | 27.8 |
80 | 波士頓大學 | Boston University | 美國 | 40 | 27.7 |
81 | 卡內基梅隆大學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美國 | 40 | 27.7 |
82 | 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Columbus | 美國 | 40 | 27.7 |
83 | 悉尼大學 | University of Sydney | 澳大利亞 | 4 | 27.5 |
84 | 名古屋大學 | Nagoya University | 日本 | 3 | 27.2 |
85 | 喬治亞理工學院 |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國 | 43 | 27.1 |
86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大學城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University Park | 美國 | 43 | 27.1 |
87 | 加州大學-戴維斯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美國 | 43 | 27.1 |
88 | 萊頓大學 | Leiden University | 荷蘭 | 4 | 27 |
89 | 佛羅里達大學 | University of Florida | 美國 | 46 | 27 |
90 | 魯汶大學(佛蘭德語) | KU Leuven | 比利時 | 2 | 26.9 |
91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新加坡 | 1 | 26.8 |
92 | 西澳大利亞大學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 澳大利亞 | 5 | 26.8 |
93 | 莫斯科國立大學 |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 俄羅斯 | 1 | 26.6 |
94 | 以色列理工學院 | 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以色列 | 1 | 26.6 |
95 | 巴塞爾大學 | University of Basel | 瑞士 | 5 | 26.3 |
96 | 哥廷根大學 | 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 德國 | 4 | 26.3 |
97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澳大利亞 | 6 | 26.1 |
98 |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 美國 | 47 | 26 |
99 | 卡迪夫大學 | Cardiff University | 英國 | 9 | 25.9 |
100 | 亞利桑那大學 | University of Arizona | 美國 | 48 | 25.9 |
部分名校簡介
慕尼黑大學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簡稱LMU或慕尼黑大學。建校至今已有545年,是坐落於慕尼黑市中心的一所世界頂尖名校。
自19世紀以來便是德國和歐洲最具聲望大學之一,也是德國精英大學和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其自然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及人文科學等領域均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慕尼黑大學人才輩出,名聲斐然,以39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獲得學位的畢業生有15人)在全球院校諾獎排名中位列16名[1]。馬克斯·普朗克、沃納·海森堡,康拉德·阿登納等都曾在此求學。
其在文學、醫學、物理、化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英國泰晤士報(THE)世界大學2016-2017的最新排名中,慕尼黑大學位列德國第1,世界第29位 。
其中生命科學第36位,物理學第22位,藝術及人文科學第21位,臨床醫學及健康科學第32位,商學及經濟學第30位。
哈佛大學
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劍橋城,總地址是ByerlyHall,8GardenStreet,Cambridge,郵編為02138。醫學院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是與之齊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所大學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哈佛大學前身為哈佛學院。1636年10月28日,麻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
決定籌建一所像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撥款400萬英鎊。由於創始人中不少人出身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1638年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積蓄720英鎊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麻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後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教育學院成立於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為J.F。甘迺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公共衛生和甘迺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並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餘各學院均集中於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哈佛歷任校長堅持3A原則,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這三個原則英文詞第一個字母均是A).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註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成立於1877年,是日本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創辦最早的大學之一,公認為日本最高學府,是亞洲一所世界性的著名大學。它的前身是明治時期創辦的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科學校。東京大學校區設在東京都內文京區本鄉,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全校絕大部分機構均在這裡。
另外在目黑區駒場另建一新校區,為教養學部及部分後勤設施所在地。附屬學校、工同研究部門,實驗實習基地(如農場、林場、地震、火山、天文等觀察站)、師生員工宿舍等分布於全國各地。同期有教職員工8,055人,總長1人,教輔35人,各種職員(包括行政人員、技術職員、醫務人員中心護士、藥劑師、放射線技師,臨床衛生檢測技師、營養師等)4,055人。教員3964人中教授1,133人,副教授1,083人,講師170人,助教1,578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師隊伍的56%。東京大學共有藏書6,646,133冊,其中西文書3,129,050冊,分藏於全校60多個學部、研究所以及有關部門的圖書館和資料中心。中心圖書館藏書近100萬冊,38,600種期刊,每年全校訂購新書近20萬冊。校內共有3所科類齊全的附屬醫院;醫學部的附屬醫院,附屬分院,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附屬醫院,總共有病床1246張。 東京大學由於學科齊全,經費充足,教員隊伍整齊,一些傳統學科辦學水平高,教學和研究的力量與水平是日本其它大學無可比擬的。為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國家正組織幾所國立大學和有關部門,進行當前及21世紀幾項重點項目的共同研究,在這場“重點會戰”中,東京大學無疑起著“領頭羊”的作用。
芝加哥大學
芝加哥大學(TheUniversityofChicago)成立於1890年,校區位於美國伊利諾州重鎮芝加哥(Chicago)南部的米歇根湖畔,是全美最有名的10大私立學校之一。在創校之初,由於獲得美
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的經濟援助,讓校園內部的軟硬體規格在短短10年內便趕上了美國其他傳統大學,再加上校園的地理位置就在美國的金融大鎮—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在創校後就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名校之一。 芝加哥大學本來是以成人教育起家,學校草創初期主要承辦在職人事的回流教育與進修課程;然而,隨著學校的名氣大增,芝加哥大學的教育體系也隨之逐步完整。現在的芝加哥大學,在大學部與研究所有4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人文學院、套用科學學院與社會科學院;在專業學校方面有6個學院,分別為:神學院、商學研究生院、哈里斯公共政策研究所、法學院、普利茲克醫學院、社會服務管理學院。目前,在校生高達13,400名。教員2,160位。 芝加哥大學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75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自芝加哥大學,如此輝煌的成績是其它院校無法比擬的。喬治·比德爾,芝加哥大學第6任校長,校名譽董事、榮譽退休教授,遺傳學家、生化遺傳學的先驅,1958年因其確定了酶的結構並發現基因對遺傳影響而與塔特姆和萊德伯格共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查爾斯·哈金斯博士(本·梅實驗所教授)1966年因其證實注射合成雌性激素能使雄性個體的前列腺腫瘤消失並證明了使用化學藥物控制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而與佩頓·魯斯共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清華大學
校園,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滿清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校園周圍高等學府和名園古蹟林立,園內林木俊秀,水木清華;清澈的萬泉河水從腹地蜿蜒流過,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和小溪,滋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高潔的志趣和情操。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當時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
“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並開設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擁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以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以及講師李濟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形成了著名的“清華學派”和“清華學風”,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培養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大師,中國近現代很多學科的萌發和興起最早都是從清華開始的,清華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謂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歲月里,師生休戚與共、艱苦辦學,聯大也以名師雲集、水平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外,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1941年清華大學在昆明慶祝清華建校30周年時,美國大學曾致函稱譽清華“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驚嘆清華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大學千年的路。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清華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在震撼全國的一二·九運動中,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中,一代代清華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國道路、傳播先進思想、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鬥爭中成為後世的楷模。
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仿照蘇聯模式進行全國範圍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清華的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農學院、航空系等院系劃歸其他學校,清華大學成為一所高等工業學校。這一做法對清華大學的發展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
1978年以來,清華逐步復建了理科、經濟管理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學科,恢復了綜合性大學的布局,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目前,清華大學設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理學院、美術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醫學院、套用技術學院等院系。清華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文、法、理、工、醫、經濟、管理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在清華的天空中,有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清華先後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學術大師,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如趙元任、李濟、陳岱孫、聞一多、曹禺、梁實秋、李健吾、夏鼐、楊絳、金岳霖、潘光旦、費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謝國楨、季羨林、吳晗、錢鍾書、張蔭麟、何炳棣、楊聯升、李學勤、許國璋、王鐵崖、英若誠、端木蕻良、胡喬木、喬冠華、于光遠等等。
在自然科學方面,清華培養的人才同樣是濟濟多士,他們中有竺可楨、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王淦昌、王大珩、趙九章、熊慶來、華羅庚、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周光召、高士 其、姜立夫、段學復、張子高、楊石先、梁思成、楊廷寶、吳仲華、林宗棠、張光斗等等。
除此之外,清華還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治國之才,他們中的代表有朱鎔基、胡錦濤、習近平等等。
歷史證明著清華的輝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後的中國科學學院士中,“清華人”占據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的23位功勳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5%為清華大學校友。
水清木華,鍾靈毓秀,清華園發散著獨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雅典大學
雅典大學是希臘最古老和最具影響力的大學,它不僅是當時新成立的希臘國的第一所大學,
也是全巴爾幹和地中海中部地區的第一所大學。創立伊始稱為奧森大學,只有工程、法律、醫學、藝術四個系,33位教授、52名正式生和75名旁聽生。1932年改為現名,1841年由丹麥設計師主持修建了新的校舍,新型班級也出現了。專業不斷增加,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多。現有92000名學生和2000名教師,有政治、醫學、哲學、法律、理學、神學等6個學院,學科涵蓋30個學科門類,有75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哲學、法學、醫學、經濟學、考古與藝術史是雅典大學的強勢學科。 大學位於雅典衛城。衛城是雅典以及全希臘的一顆明珠,是雅典民主的象徵。衛城海拔156米,從雅典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衛城的山頂薈萃著古希臘文明最傑出的作品,衛城也因為這些博物館而聞名世界。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帕特農神廟(又稱雅典娜神廟)、衛城入口等等。還有衛城博物館,這裡收藏著衛城原有的各種雕塑以及其它的文物。衛城設有藍白相間的希臘國旗,從這裡可以俯瞰整個雅典城。
雅典大學現有5個學院22個系,還有7個獨立的系科。由院長負責全院的工作,下設系主任及專業主任。每個學院設有學院代表大會、院長理事會、院長。系管理機構有代表大會、管理理事會、系主任。專業的管理機構則是代表大會、專業主任。各院系隸屬關係如下:
神學院:神學系、牧師神學系。
法律、經濟、政治學院:法律系、經濟學系、政治公共管理系。
衛生學院:醫學系(附設大學醫院)、牙科學系、藥學系、護理學系。
藝術學院:希臘語言文學系、歷史與考古學系、哲學、教育與心理學系、英國語言文學系、法國語言文學系、外國文化系。
獨立的系有:體育與體育教育系、國小教育系、學前教育系、家政系、戲劇研究系、大眾傳播系、音樂系。
有些系開設研究生課程,可授予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