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帝國史話:波斯帝國》力圖通過波斯帝國從崛起到衰亡的歷史發展軌跡,反映出波斯帝國社會的歷史特點。
作者簡介
於衛青,1970年生,山東省高唐縣人。曾師從西南師範大學楊群章教授研究西亞史,獲得碩士學位。後師從西北大學彭樹智教授研究世界史,於2002年獲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廣東湛江師範學院政法學院歷史系。主要從事中東史研究,對國際關係、宗教與社會、宗教史、管理學等多有涉獵。著有《釋迦牟尼》、《千古奇案》等書,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追根溯源:波斯帝國的興起
―、發端:伊朗文明的源頭
(一)伊朗高原:並不優越的地理環境
(二)早期人類:來自遠古的文明遺址
(三)遷徙運動:不可估量的交往效應
二、初興:伊朗文明的興起
(一)歷史怪象:突然消逝的原始文明
(二)埃蘭古國:盛極一時的“神之國家”
(三)埃蘭文明:伊朗文明的曙光
三、成長:伊朗文明的發展
(一)伊朗人:化域之外的遊牧人
(二)米底王國:伊朗人的第一個王國
四、成熟:波斯帝國的建立
(一)換子事件:居魯士的離奇身世
(二)揚眉吐氣:裡應外合滅米底
(三)民族基因:波斯崛起的條件
第二章蒸蒸日上:波斯帝國的強盛
一、東征西討:居魯士的韜略
(一)呂底亞:來自小亞細亞的報復
(二)巴比倫:內亂待宰的羔羊
(三)仁政治國:真正的王者
(四)草原之爭:征服者的隕落
(五)時勢造英雄:文明交往視野下的居魯士
二、子承父業:岡比西斯的統治
(一)遠征埃及:一場欺騙引起的戰爭
(二)癲狂成性:衝動果然是魔鬼
(三)意外身亡:自作孽,不可活
三、後院起火:高墨塔政變
(一)東窗事發:沒有耳朵的篡位者
(二)各執一詞:高墨塔身份之謎
(三)利益調整:政變的廬山真面目
四、登峰造極:大流士一世的文治武功
(一)何去何從:激烈的政體之爭
(二)討逆平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開疆擴土:首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四)革故鼎新:大刀闊斧的改革
(五)功高至偉:大流士的貢獻
五、欣欣向榮:空前繁盛的社會經濟
(一)奴隸制帝國:遍地而起的奴隸大莊園
(二)齊頭並進:農工商業的興盛
(三)文明交往: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
六、宗教信仰:影響深遠的祆教文化
(一)先知:瑣羅亞斯德其人
(二)教義:善與惡的二元對立
(三)禮俗:別具一格的宗教儀式
(四)光大:祆教在波斯的傳播
(五)影響:信仰的無窮力量
第三章由盛而衰:延續半世紀的希波戰爭
一、希臘:垂涎已久的佳肴
(一)地理位置:東地中海的明珠
(二)早期文明:古希臘文明的開端
(三)小國寡民:希臘的城邦與殖民
二、米利都起義:希波戰爭的導火索
(一)米利都:愛奧尼亞的花朵
(二)遠征受挫:和諧過後的矛盾激化
(三)尋找同盟者:反叛的準備工作
(四)起義失敗:米利都的陷落
三、出兵希臘:必欲奪之而後快
(一)戰爭開啟:登上希臘土地
(二)馬拉松戰役:馬拉松長跑的由來
(三)以少勝多:馬拉松戰役的意義
四、再度出征:波斯捲土重來
(一)王位之爭:薛西斯繼位
(二)御前會議:出兵與否的爭論
(三)緊鑼密鼓:備戰中的波斯與雅典
(四)特爾斐神諭:內結外聯的希臘
(五)志在必得:百萬大軍出征
五、慘勝與慘敗:著名的兩大戰役
(一)血戰溫泉關:雖敗猶榮的斯巴達勇士
“四千名伯羅奔尼撒人曾在這裡對三百萬敵軍奮戰。”
(二)水上對決:雙方海軍的較量
(三)空城計:希臘的戰略轉移
(四)戰爭轉折點:撒拉米斯灣戰役
(五)一敗塗地:波斯撤軍
六、一蹶不振:希波戰爭的延續與結局
(一)兩份禮單:波斯與希臘的外交斡旋
(二)滅頂之災:普拉提亞戰役
(三)再次受創:米卡列海角之戰
(四)握手言和:希波戰爭的終結
(五)希波戰爭:傳統與交往的較量
第四章日暮途窮:波斯帝國的衰亡
―、禍起蕭牆:帝國內部的混戰
(一)禍亂宮闈:持續的宮廷鬥爭
(二)埃及起義:邊疆人民的不滿
(三)美伽巴佐斯叛亂:帝國衰亡的先兆
二、支離破碎:帝國的逐步解體
(一)政權不穩:接二連三的叛亂
(二)分化制衡:與希臘的連橫外交
三、《長征記》:小居魯士奪位之爭
(一)鋒芒畢露:小居魯士的才幹
(二)弟兄反目:小居魯士的野心
(三)功敗垂成:小居魯士的不幸
(四)引狼入室:奪位之爭的影響
四、壽終正寢:帝國走向滅亡
(一)黨同伐逆:暫挽分崩
(二)帝國剋星:馬其頓的崛起
(三)亞歷山大:波斯帝國的掘墓人
(四)首次交鋒:格拉尼卡斯河戰役
(五)巔峰對決:伊蘇斯決戰
(五)最後一戰:波斯帝國的覆滅
(六)傳統與交往:帝國興亡的反思
參考書目
波斯帝國諸王列表
序言
歲月悠悠,往事如煙。當人們回首歷史,重新審視數千年來人類發展進步的足跡的時候,不由對人類所創造的輝煌文明讚嘆不已。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在這浩瀚宇宙中的小小星球上創造著奇蹟,傳承著文明,改變著自身和環境,譜寫著最華美的篇章。
讀史可以明智。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世界帝國的興衰應該是最引人矚目的內容了。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世界帝國的興衰史就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面最具有借鑑意義的鏡子。人們可以從它們的興衰成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基於過去,把握未來。
在古代世界諸帝國中,波斯帝國尤為突出。它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是世界帝國的領頭雁。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在於能夠創造文明。自古以來,以國家、民族為單位的人類都對人類文明做出了自已的貢獻。無論這個國家或民族處於什麼時代,現在是否存在,產生過多大的影響。可以說,人類今天的文明進步是世界上所有已經消亡或依然存在的國家與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
波斯帝國正是以其鮮明的文明特徵彪炳史冊的。波斯帝國發祥於伊朗高原西南部。這裡曾經是原始人類生活的搖籃之一。公元前三千紀年初,當地居民埃蘭人就在伊朗現在的胡澤斯坦地區建立了國家。公元前7世紀,伊朗人崛起於西亞,並逐漸與埃蘭人融合在一起。伊朗人屬雅利安人的一支,他們和印度雅利安人原本是一個共同體,被稱為印歐語系東支印度伊朗語部落或雅利安人部落。公元前3000年之際,他們由中亞地區或南俄草原南遷到伊朗高原。公元前兩千紀年後期,共同體瓦解。部分南遷到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是為印度雅利安人。部分留居、分散在伊朗高原,是為伊朗雅利安人。從此,他們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公元前8世紀,伊朗雅利安人建立了第一個國家一米底王國。米底也曾盛極一時,統一內部各部落,時常出兵兩河流域,甚至消滅了一度強大的亞述帝國。公元前6世紀中期,阿黑門尼德王朝把米底王國取而代之,歷史上稱之為波斯帝國。
隨著波斯帝國諸王的不斷開疆拓土,波斯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它的領土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色雷斯半島,南達印度洋和埃及,北及裏海和黑海沿岸,幾乎囊括了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三大古文明中心。在波斯帝國統治的300年間,它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帝國境內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波斯帝國在古代伊朗和古代世界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書以彭樹智教授的文明交往論作為理論指導統轄全書。文明是世界帝國的基本特徵,文明交往的歷史進程反映了世界帝國興衰的歷史全貌。波斯帝國的興衰是人類文明交往的一大典型的歷史個案。從文明交往的巨觀考察,波斯帝國正處在原始社會的點狀交往向奴隸制文明的區域交往的過渡時期,但無論從程度上、範圍上,它都達到了這一時期文明交往的頂峰。
波斯民族原本屬於印歐語系伊朗印度語雅利安人,居住在中亞大草原上,過著遊牧生活。公元前2000年他們開始南遷,最後到了伊朗西南部,在那裡居住生活,封邦建國。這一歷程充分體現了文明交往的遷徙性。
疆域遼闊的波斯帝國是通過一系列的擴張戰爭建立起來的。戰爭交往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交往形式。戰爭的破壞性固然不小,但它對突破各文明古國相對閉塞狀態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強有力的武力征服是波斯帝國得以建立和延續的基礎。否則,此起彼伏的各地叛亂和起義可能很快使帝國土崩瓦解,又恢復到小國林立、一盤散沙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創造出輝煌的波斯文明了。
在波斯帝國的歷史上,歷時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可以說是最蔚為壯觀的戰爭交往了。希波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波斯帝國的帝國統治和希臘諸城邦的商業殖民的根本對立。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們志在域外,氣吞八荒。大流士自稱是全部大陸的君主,薛西斯下決心把“波斯的領土和蒼天相接”。這種雄心在廣大範圍內與希臘的商業利益相衝突。利益因素和利害關係是文明交往的基本根源。由於利益衝突而引發的戰爭交往的目的也在於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調整。當時,凡黑海沿岸、小亞細亞沿海地區,儘是希臘的商業殖民地或自由城市。波斯帝國武力之所及,悉數納入臣屬範圍,構成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拒絕屈服。一場大戰,終不可免。
希波戰爭促進了希臘和波斯帝國各自的內部交往,同時也促進了雙方的多方面交往,尤其是雙方的文化交往,深刻影響了各自的歷史發展進程。希波戰爭中,波斯成了東方文化向希臘傳播的主力:它不僅把自己的文化創作向西方輸送,而且把其吸納來的東方文化也向西方輸送。希波戰爭促成了希臘城邦兩大同盟的形成,也把波斯帝國境內的民族幾乎全部捲入了戰爭。正如希羅多德所描述的“亞細亞的哪個民族不曾給薛西斯率領去打希臘呢?除去那些巨川大河之外,哪一條河的水不是給他的人喝得不夠用了呢?有人把船隻供應給他,有人參加了他的陸軍,有人提供了騎兵,有人提供了隨軍運達馬匹的船隻以及軍中的服務人員,有人提供了作橋樑用的戰船,還有人提供了糧食”。這一描述是波斯帝國因戰爭而促發的內部交往的一幅場景寫照。
戰爭的勝負往往是人們最關注的,總是力圖發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和規律。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國家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希波戰爭典型地說明了這一文明交往的規律。戰爭以後還不到100年,希臘城邦由於長期內戰不休,實力大減,再也沒有與波斯抗衡的實力。波斯沒有大動干戈就由原來的大輸家變成了大贏家,成了希臘城邦命運的仲裁者。希波關係這種變化進一步說明了這一文明交往的規律:一個民族、國家的進步總是和它自身交往的發展同步進行的。
宗教是帝國文明的核心和文化的基礎,波斯帝國即是以祆教為其特徵的。由於宗教與地緣、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存在著密切的天然聯繫,所以文明交往在宗教演變上顯得尤為突出。瑣羅亞斯德創立祆教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文明交往的實踐性和開放性,而祆教的傳播和影響則充分展示了文明交往的遷徙性和互動性。無論是從語言學角度推斷祆教的產生,還是研究古代伊朗東西部同屬祆教信仰卻存在的差別;無論是探討波斯帝國諸王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考證祆教的早期發展,文明交往論都給予我們富有價值的啟示,指導我們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
輝煌的制度文明是波斯帝國的又一顯著特徵。如果說,波斯帝國的諸王以武力削平內亂,為帝國內部交往創造了條件的話,那么,通過大流士的改革,行省制度、驛道制度、軍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實施,維繫了龐大帝國的有效運作。驛道制度的建立為帝國內部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行省制度的確立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聯繫。賦稅和鑄幣制度加強了各地方之間的經濟聯繫,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帝國內部的經濟交往,有益於帝國統治的鞏固。波斯帝國的軍事制度使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維護了帝國內部有秩序的、和平的交往,並在對外交往中占據了很大的主動性。
事有始終,物有盛衰,文明自身也是如此。文明交往的實踐性、開放性、多樣性、互動性和遷徙性制約著文明交往的進程,決定了某種文明的興衰。一種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往往失去了其初期的開放性、互動性,也就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外在的動力,喪失其內在的活力,從而失去了對外來挑戰的因應能力,自己也逐漸走向衰亡。湯因比指出:一個處於生長階段的文明對於不斷出現的新挑戰永遠能夠進行勝利的應戰,而一個處於解體階段的文明則不再能對於挑戰這行這樣的應戰。這是一種文明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的反映,是文明在開放和互動中得以發展,在封閉和僵化中逐漸衰亡的恰當說明。
本書根據波斯帝國歷史交往的發展歷程來敘述它的興衰過程。全書從結構上分為四章。首先,溯其淵源,敘述它的發端和帝國建立的過程。其次,明其強盛,概述帝國的文治武功和經濟文化及其他方面的成就。再次,言其由盛轉衰的轉折,描繪帝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對外軍事交往——希波戰爭。最後,示其衰亡,敘述其持續不休的內亂紛爭及被亞歷山大所征服的過程。本書旨在以文學性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把波斯帝國鮮活的歷史奉獻給讀者。在勾勒波斯帝國輝煌文明的同時,敘述了刀光劍影的宮廷政變、你死我活的奪位之爭、空前慘烈的戰場廝殺……魯迅先生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當是我們後學應該努力的方向。著者在撰寫中多有所悟,不揣淺陋,一併奉獻給讀者,僅供參考。大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廣泛參考、吸收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謝忱。
斯書之成,因緣具足。首先感謝我的導師彭樹智教授。先生之道德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深。先生言傳身教,啟我深思,促我奮進。師恩如海,常駐我心。惟有勤勉,以報先生。我的賢妻王延麗女士不僅承擔了大部分家務,而且整理了部分資料,校對了全部書稿。對她的一貫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學力不逮,必存瑕疵。敬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