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陳文暉 編
版 次: 1
頁 數: 368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其它分類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近年來,政府為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等經濟發展戰略。《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之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一個階段性研究成果。全書從不發達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區外貿易戰略和農村市場開發戰略等角度,探討中國政府巨觀調控政策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完善的構想。結合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實踐,重點分析了影響地區農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現代加工製造業、中醫藥業、旅遊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並提出了政策建議和對策思路。 《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之路》足作者在近十年進行的理論研究和長期工作調研實踐基礎上有機整合而成的研究性專著,相信對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文暉, 1969年5月生,研究員。1997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科學研究所、遼寧大學國際經濟學院博士後。現供職於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規劃研究部,專職從事地區、行業發展規劃研究和論證工作,主持過多項專題研究和規劃評估項目。世行、UNDP、亞行註冊專家。曾出版專著《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國際比較》,並在《中國工業經濟》、《中國軟科學》、《科技導報》、《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巨觀經濟管理》、《經濟管理》、《新華文摘》等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
目錄信息
第一篇 基礎理論篇
第一章 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理論綜述………………………………………………………… / 3
一 對不發達地區的界定…………………………………………………………………… / 3
二 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的根據…………………………………………………………… / 5
三 不發達地區經濟振興的一般過程……………………………………………………… / 17
第二章 正確認識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 31
一 對中國地區發展差異擴大的基本判斷………………………………………………… / 31
二 正確認識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 33
第三章 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 / 43
一 地理環境與發展基礎…………………………………………………………………… / 43
二 資源供給與配置效率…………………………………………………………………… / 50
三 經濟成長方式與經濟政策……………………………………………………………… / 58
四 價格因素和市場化進程………………………………………………………………… / 67
第四章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 / 69
一 戰略指導思想…………………………………………………………………………… / 69
二 戰略目標………………………………………………………………………………… / 71
三 開發的原則……………………………………………………………………………… / 75
四 西部經濟發展戰略模式的選擇………………………………………………………… / 77
第五章 西部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分析………………………………………………………… / 89
一 非平衡布局模式與西部經濟布局模式的選擇………………………………………… / 89
二 經濟開發布局的總體框架……………………………………………………………… / 98
三 重點開發區的選擇與布局……………………………………………………………… / 103
第二篇 巨觀調控篇
第六章 不發達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探討…………………………………………………… / 113
一 中國不發達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面對大好機遇…………………………………… / 113
二 不發達地區資源綜合利用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 118
三 確定合理有效的不發達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 / 121
四 加快不發達地區資源綜合開發的政策措施…………………………………………… / 124
五 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適時調整產業結構………………………………………… / 128
第七章 不發達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 / 132
一 生態環境建設與不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 132
二 中國不發達地區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 136
三 不發達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 153
四 中國不發達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措施………………………………………… / 157
五 不發達地區強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考………………………………………… / 160
第八章 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探討………………………………………………… / 166
一 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面臨歷史機遇……………………………………… / 166
二 中國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主要特徵………………………………………………… / 169
三 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 173
四 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 / 176
五 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思考………………………………………………… / 180
第九章 不發達地區對區外貿易發展戰略探討………………………………………………… / 186
一 不發達地區區際貿易戰略探討………………………………………………………… / 186
二 不發達地區對外開放戰略探討………………………………………………………… / 201
第十章 不發達地區農村市場建設戰略探討…………………………………………………… / 215
一 農村市場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 215
二 不發達地區農村市場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 219
三 加快不發達地區農村市場建設的對策思考…………………………………………… / 230
第三篇 產業發展篇
第十一章 不發達地區農業發展探討…………………………………………………………… / 247
一 不發達地區農業基礎地位的再認識…………………………………………………… / 247
二 不發達地區農業的產業特點及發展條件……………………………………………… / 249
三 不發達地區農業發展應遵循的基本政策原則………………………………………… / 257
四 進一步加快不發達地區農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 262
第十二章 不發達地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探討……………………………………………… / 273
一 不發達地區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的意義……………………………………………… / 273
二 不發達地區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的背景……………………………………………… / 277
三 不發達地區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制約因素………………………………………… / 285
四 進一步加快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 291
第十三章 不發達地區中醫藥業發展探討……………………………………………………… / 300
一 不發達地區發展中醫藥業的意義……………………………………………………… / 300
二 不發達地區發展中醫藥工業的背景…………………………………………………… / 305
三 不發達地區發展中醫藥業的制約因素………………………………………………… / 310
四 進一步發展不發達地區中醫藥業的對策思考………………………………………… / 312
第十四章 不發達地區現代加工製造業發展探討……………………………………………… / 316
一 不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發展現代加工製造業的重大意義……………………………… / 316
二 不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現代加工製造業發展的背景與條件…………………………… / 319
三 不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發展現代加工製造業的基本原則……………………………… / 323
四 不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現代加工製造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 325
第十五章 不發達地區旅遊產業發展探討……………………………………………………… / 330
一 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特徵和基本趨勢…………………………………………………… / 330
二 不發達地區發展旅遊業的背景………………………………………………………… / 338
三 不發達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制約因素…………………………………………………… / 341
四 進一步發展不發達地區旅遊業的對策思考…………………………………………… / 345
第十六章 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探討………………………………………………… / 350
一 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二次創業”的環境和條件……………………………… / 350
二 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 353
三 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戰略調整……………………………………… / 357
四 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 360
主要參考文獻……………………………………………………………………………………… / 366
後 記……………………………………………………………………………………………… /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