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雲遮望眼

不畏浮雲遮望眼

不畏浮雲遮望眼是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同時也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的一句。

基本信息

釋義

不畏浮雲遮望眼:高瞻遠矚的人,不怕被浮雲遮蔽住眼睛。

出處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賞析: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遊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引用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人之相交,不在一時一地。國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遠。50年來,中法歷代領導人以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不畏浮雲遮望眼”,堅持不懈進行著超越集團對抗、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探索和實踐。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提到,高瞻遠矚,是中法關係發展的根本保證。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展戰略對話的西方大國。中法兩國開展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戰略合作。事實上,任何兩國之間的交往,均應站在戰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雙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