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淨觀

不淨觀

不淨觀,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之一;不淨觀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此外,觀身不淨,也是四念處之一。不淨觀通過觀想自身和他人身體的種種污穢不淨現象,消除自身對欲望的貪戀,是對治貪慾的關鍵方法,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法門。

基本信息

修持原因

不淨觀不淨觀

佛教認為,修持禪觀,獲得解脫,必須首先斷除貪淫,否則不能得到成就。如《楞嚴經》中,佛祖釋迦牟尼囑託弟子阿難:“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禪法要解經》說:“若淫慾多者,應教觀不淨。”又如鳩摩羅什所譯《思惟略要法》指出:“貪慾、嗔恚、愚痴,是眾生之大病。愛身著欲,則生嗔恚。顛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內身外身愛著浮相。習之來久,染心難遣。欲除貪慾,當觀不淨。嗔恚由外,既爾可制。如人破竹,初節為難。既制貪慾,餘二自伏。不淨觀者,知此身生於不淨,處在胞胎,還從不淨中出。薄皮之內,純是不淨。外有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其內。諦心觀察,從足至發,從發至足,皮囊之里,無一淨者。腦膜涕唾膿血屎尿等,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無量。”

《禪法要解經》:“不淨有兩種,一者惡厭不淨,二者非惡厭不淨。何以故?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不壞者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閒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繫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眼不見,從師受法,意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發毛爪齒、涕淚涎唾、汗垢肪(註:本字網頁不能顯示,左“月”右“冊”,可讀xian,指脂肪)、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註:癊,同"飲",體內液體,較痰清稀)、生髒膿血、屎尿諸蟲,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
佛教認為,淫慾是貪慾的根本,不淨觀則是對治的法門。如《寶雲經》說:“於貪慾處,生對治法;能起欲處,皆悉除斷。云何是貪慾?處於美色邊,能起欲因緣。......諸菩薩等,常觀是不淨。云何當復起於欲想。菩薩摩訶薩,見所愛色適意之時生染心。初見色時,即自念言:如佛所說,色如夢響,無有實事。云何智者妄於夢中而生欲想。是故菩薩能生欲處悉皆遠離。

修持方法

不淨觀網今提供四種【不淨觀】的修法,也叫”身至念“、”三十二身分“。下面的“念”字是念、誦、常常憶念、觀想,熟讀的意思。
【第一種】:念:發、毛、爪、齒、皮。一念一觀照。念【發】觀照【發】,念【毛】觀照【毛】等,反覆念誦直到證得近行定。
【第二種】:依《清淨道論》所說,分六道念誦作觀,第一至第四組各五種,每念完一組後,再逆序念誦,而第五、第六組念六種。應按順序、不急、不緩,一種一種明確地念誦與觀想。
先念第一組:發、毛、爪、齒、皮,
再逆念: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二組:肉、筋、骨、髓、腎,
再逆念: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三組:心、肝、肋膜、脾、肺,
再逆念: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四組:腸、腸膜、胃中物、屎、腦,再逆念: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五組:膽汁、痰、膿、血、汗、脂肪,再逆念: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六組:淚、油、唾、涕、關節液、尿。再逆念:尿、關節液、涕、唾、油、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這樣念誦百千遍,使純熟、不散亂,作觀身體的三十二種成分,可達到初禪;若作觀其本質,可獲得果位。《清淨道論》還說到要有七種把持善巧:以語言念誦、以意念觀想(通達其特相),並確定顏色、形狀、方位(臍之上或下)、處所(正確位置)、界限(自與他有別)。
【第三種】:緬甸唐卜陸西亞多(TAUNGPULUSAYADAW1896~1986)使用的觀察方法是,從第一組【發、毛、爪、齒、皮】開始,一組念誦與觀想五天,念完六組,共花三十天。再來,每一組逆序念誦與觀想五天,念完又花三十天。重複前面的順序,再做一次,花六十天。之後,行者依序由第一組開始,每次增加一組、二組、三組,最後六組一起念誦與觀想,再作逆序念誦與觀想。共花六個月的修持時間。(詳見新雨編譯群譯、圓明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十章)
不淨觀不淨觀

【第四組】:依緬甸帕奧禪師(Pa-AukSayadaw1934年生)的教法:【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監品》(AnguttaranikayaⅢ.100.Lonaphala-vagga)里,佛陀有談到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兩者的修習心(bhavana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當這光在第四禪極明亮時,禪修者應該做什麼呢?這就是轉修遍禪的好機會。在還未轉修遍禪之前,他們應該先把光修得更強、更穩,然後以此光觀照自身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這些是身體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禪修者應先把它們分為五個一組,再逐組一一觀察。若已成功逐組觀照身體的三十二身分,那么應能同時遍觀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從頭髮至尿,再從尿至頭髮,然後又再從頭髮至尿。當你能夠如此持續不斷正逆向反覆地觀察時,那就像從屋子裡去看籬笆的三十二根柱子,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數,那將會很花費時間,所以不必計算地看到所有三十二支柱子。同樣的,迅速地去觀照身體的三十二身分,你將會變得很熟練。
接著轉觀(在禪堂里)坐在你前面的禪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迅速地從頭髮至尿地觀察。若能夠如此外觀,應再內觀自身的三十二身分,然後再外觀(即觀照你前面的禪修者),如此不斷地交替觀照。若成功的話,應逐一去觀照在禪堂里其他禪修者的三十二身分。然而不可以想像,必須以光去觀照,就好像用手電筒去照東西一樣。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應逐一地去內觀及外觀。過後,把光照向禪堂外的人及動物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外觀,能把光照得越遠越好。假如能夠成功的話,你可以轉修遍禪。根據對禪修者體驗的研究,從三十二身分轉去修遍禪比較容易。】(録自《智慧之光》52-54頁)帕奧的禪法是須修禪定至第四禪之後,才出定作觀。
希望藉由身體三十二種成分的說明,配合彩色圓,能引起行者修習此法門的興趣,使二甘露法門之一的【身至念】(另一法門是出入息念)得以受到重視、弘揚、修持,而生厭離,獲大利、大安穩、正念正知,得智見、現法樂住。
願所有修習者皆得究竟解脫。

生命本質

不淨是人體和其他生命的本質
《清淨道論》中指出,屍體和生人的身體是同樣不淨的。但是,生人的身體被其外部的裝飾所遮蔽,所以常人並不習慣認識到它的不淨相。
除人體多處組織和器官儲存涕、汗、尿、便等解剖常識外,以現科學技術水平,還確認人體體表和體記憶體在大量微生物及其排泄物,也符合佛教典籍的認識。《坐禪三昧經》說:“人心狂惑,為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虛誑不真”,又說“複次心著色時謂以為淨。愛著心息即知不淨。”
《思惟略要法》指出,在“諦心取相”後,要做到“自觀其身,如彼不異”,認識到自身也是污穢不淨的。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所譯《治禪病秘要法》中說:“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佛教的觀點認為,對於欲界,“不淨”是真實的,“淨”是不真實的。然而,受肉眼所見的局限和習氣的影響,眾生卻錯誤地執著於“淨”。針對這一問題,釋迦牟尼教授了不淨觀。這一禪觀練習,可以看做是一種針對錯誤習慣的糾正方法。

作用效果

不淨觀的作用和效果
修持不淨觀,如果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切實升起厭惡感,才算獲得效驗。如《治禪病秘要法》說:“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熾熱”;《禪法要解經》說:“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若心惡厭,淫慾心息則已。”
修持不淨觀,對身體的厭惡感切實升起後,可以轉換修持白骨觀,或進入初禪。如《思惟略要法》中說:“常念不淨三十六物,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若心不住,制之令還,專念不淨。心住相者身體柔軟,漸得快樂。心故不住,當自訶心:從無數劫來,常隨汝故,更歷三惡道中苦毒萬端,從今日去,我當伏汝,汝且隨我。還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極厭惡其身,當進白骨觀,亦可入初禪,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終隨意生諸佛前,不爾必至兜率天上,得見彌勒。”
不淨觀不淨觀

參照《清淨道論》中文譯本,修持不淨觀,能夠獲得初禪。但不能獲得第二禪等:“次於十種不淨之中,譬如在水不靜止而急流的河中,由於舵的力量可以停止船隻,若無有舵想止住它是不可能的;如是因所緣的力量弱,由於尋的力量,止住於心而成專一,若無有尋想止住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十不淨中只能獲初禪,不能得第二禪等(第二禪等無尋故)。”
按照《清淨道論》所說,修持不淨觀也可能使修持者產生喜悅:“雖然於此厭惡的不淨所緣中,因為他見到「誠然依此行道,我將脫離生死」的功德,並捨棄五蓋的熱惱,所以生起喜悅。譬如消除糞穢的人,雖在糞穢聚中工作,因為見到我將獲得更多的雇金的利益,亦生歡喜心;又如嚴重病苦的人,雖給以嘔吐及下瀉的診治,也歡喜的。”《思惟略要法》中也說:“常念不淨三十六物,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若心不住,制之令還,專念不淨。心住相者,身體柔軟,漸得快樂。”

對治選擇

不淨觀修持的對治選擇
需要根據不同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修持方法。《坐禪三昧經》:“若多淫慾人,不淨法門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
依照貪著對象的區別,可以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禪觀對象。《清淨道論》指出:由於膨脹相顯示其屍體的壞形,故適合於貪外形的人。由於青瘀相顯示其壞色的皮膚,故適合於貪身色的人。由於膿爛相顯示其與身色連絡的惡臭的狀態,故適合貪於由花香等的裝飾而生的身香的人。由於斷壞相顯示其中間的孔隙,故適合貪於身體堅厚的人。由於食殘相顯示有肉的豐滿部分的破壞,故適宜貪於乳房等身體的肉的部分的人。由於散亂相顯示四肢五體的散亂,故適宜貪於四肢五體的玩弄之美的人。由於斬斫離散相顯示其整個身體的破壞變易,故適宜貪於身體完整的人。由於血塗相顯示血的塗抹的厭惡狀態,故適宜貪於裝飾成美麗的人。由於蟲聚相顯示出附著於軀體的無數蛆蟲,故適宜貪於身為我所有的人。由於骸骨相顯示身體骨骼的厭惡狀態,故適宜於貪著完整的牙齒的人。
《禪法要解經》中講述了不淨觀和淨觀的轉換,以及“已卻淫慾,或生嗔惱,......當以思維慈心,消滅嗔恚”,還講述了降服睡眠、掉悔、疑惑等問題的方法。

成就條件

不淨觀成就的條件
《禪法要解經》“若犯禁戒,不可懺者;若邪見不捨;若斷善根及三覆障,所謂厚利煩惱、五無間罪、三惡道報;如是等罪,不應習行。又摩訶衍中(註:指大乘,即菩薩法門)菩薩利根,有實智慧福德,因緣不同,其事若不任習行,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說法教化,行十善道。”
《禪秘要法經》:“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欲學三世佛法,斷生死種,度煩惱河,竭生死海,滅愛種子,斷諸使流,厭五欲樂,樂涅槃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如須彌山。流出眾光,照四天下。行此觀者,具沙門果,亦復如是。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學此法者,當離四種惡。何等為四?一者,淨持禁戒,威儀不犯。於五眾戒,若有所犯,應當至心懺悔清淨。戒清淨已,名莊嚴梵行。二者,遠離憒鬧,獨處閒靜,繫念一處,樂少語法,修行甚深十二頭陀。心無疲厭,如救頭燃。三者,掃偷婆(註:指佛塔)塗地,施楊枝淨籌,及諸苦役,以除障罪。四者,晝夜六時,常坐不臥,不樂睡眠,身倚側者,樂常冢間,樹下阿練若處。食若鹿食,死若鹿死。若有四眾行此四法者,當知此人是苦行人。如此苦行,不久必得四沙門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