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2015年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紀錄片《不歸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啟示錄》獨闢蹊徑,從日本隨軍攝影師龜井茲明的視角出發,通過一本塵封120年的戰爭日記和269張珍貴的戰地照片,挖掘一個戰爭參與者的內心世界,對這場遠去的戰爭的參與雙方進行條分縷析的戰略解讀和抽絲剝繭的心理剖析。
紀錄片《不歸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啟示錄》分為《戰端尋蹤》、《諜影重重》、《血戰金州》、《掩飾罪行》、《毀滅之路》五集,每集時長25分鐘,共125分鐘,分別以隨軍攝影師龜井茲明所在的日本陸軍第2軍行軍所構成的事件:廣島出征、花園口登入、金州之戰、旅順大屠殺以及之後的攻占威海作為背景,由中央電視台軍事節目中心《軍事紀實》欄目派出精幹力量,攝製組足跡跨越日本的7個城市和中國的大連、威海,挖掘龜井茲明以及日本陸軍第2軍留存的歷史線索,對鮮少被關注的歷史細節進行細緻的探究,並首次在螢屏上進行呈現。
在採取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探尋的拍攝手法進行創作的同時,該片也不忘軍事紀錄片創作的本意:在真實記載戰爭歷史的同時,探尋甲午戰爭如何改變日本的歷史走向,如何成為日本對外侵略的歷史源頭。追根究底,透過紀錄片投射出來的戰爭啟示清晰無誤:不忘歷史,珍惜和平。
該片是一部具有獨特拍攝視角和全新歷史解讀的最新作品,其從選題策劃、資料發掘、歷史考證、鏡頭運用、採訪角度以及拍攝手法上都做到了精雕細刻,特別是其在紀錄片的整體架構上創新性地採用了敵對者——一個日本攝影師的視角進行前所未有的解讀,選材之獨特令人耳目一新。但細細品讀之下就不難發現,在這種獨特視角中之下,紀錄片創作者並沒有改變或扭曲原本的立場,片中在將敵對者的心理、行為進行一一描述的過程中,將對方的狂妄殘暴等戰爭原罪揭露得淋淋盡致,忠實地反映了紀錄片創作的本意,時時處處不乏堅持的觀點和態度。這種紀錄片的敘述方式和構建形式,為戰史類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並成為了很好的成功範例。
該片比較獨特地使用幾乎大半集的篇幅,描述了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為掩蓋旅順大屠殺的事實,收買英國媒體路透社,使歐洲媒體集體“失聲”的歷史段落。從陸奧宗光後悔讓日本記者進入戰場,到他處心積慮編造謊言掩蓋屠殺真相的《陸奧聲明》,紀錄片甚至解密了一件剛剛面世的珍貴資料:日本外務省向英國路透社支付有償新聞報酬的收據。
該紀錄片將紀錄片的拍攝過程與對歷史資料的考證進行結合,通過多角度印證一項歷史細節。最為可貴的是,歷史考證的結果不是由嚴肅學者或者冷冰凍的書籍通過鏡頭告訴觀眾,而是由編導帶領觀眾一起,通過逐步探尋揭開事實的真相。
幕後製作
該片從2014年秋開始策劃,整個拍攝製作歷時半年,由中央電視台軍事節目中心《軍事紀實》欄目選派精幹力量投入創作,攝製組數次深入大連、威海等地,並跨越日本東京、京都、廣島等7個城市進行拍攝,期間前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大連金州博物館以及散落在日本的多處戰爭參與者的舊地進行採訪。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細緻的調查,攝製組克服人為因素等重重困難,蒐集到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戰場記錄和歷史細節,通過鏡頭的呈現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甲午戰爭中的歷史事件。貴族攝影師龜井茲明為何寧願自費也要到中國戰場進行拍攝?狂熱的參戰熱情背後體現出日本對於鯨吞中國怎樣的野心?在看不見的戰場上,日本龐大的間諜網路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步步深耕?日軍攻陷旅順之後實施了怎樣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日本政府又企圖用怎樣卑劣的手段掩飾屠殺真相?目睹戰爭全過程之後,日軍攝影師龜井茲明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些問題都將一一在紀錄片《不歸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啟示錄》中找到答案。
由於時間距離久遠,歷史資料及其欠缺,給本片的拍攝和製作造成很大的困難,但是《軍事紀實》欄目攝製組成員依然在專家學者的幫助下,極盡所能,上下求索,不僅希望在這個春夏之交,為觀眾奉獻一部誠意的作品,更希望通過本片呈現歷史、正視歷史,釐清中日之間紛繁複雜的歷史糾葛,以此期待一個更為美好的未來。
據該片的導演回憶,片子從拍攝之初就一直通過郵件聯繫龜井茲明的後人龜井亞紀子,但採訪的要求一直遭到拒絕,攝製組甚至聯繫到了龜井亞紀子父親的朋友,希望轉達採訪意願。最後收到如此決絕的拒絕是在東京傾盆大雨的一天,失望至極的翻譯甚至想替攝製組大哭一場以發泄情緒。
相應的,被拒絕之後的不懈追尋,也是一種態度。該片的創作者們,在一次被拒絕和一次次重新嘗試之間,秉持了紀錄片創作堅持與求真的態度。這時一群紀錄片的堅守者和歷史的追尋者用足跡考證的歷史真相,為了一個細節,能夠跑遍四五個城市查閱資料,為了一段採訪,堅持多次接洽絕不放棄。從這部充滿誠意的紀錄片中不難看出,在採取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探尋的拍攝手法進行創作的同時,該片也不忘軍事紀錄片創作的本意:在真實記載戰爭歷史的同時,探尋甲午戰爭如何改變日本的歷史走向,如何成為日本對外侵略的歷史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