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不再沉淪
buzaichénlún
【sink into】:陷入(疾病、厄運之中或罪惡的、困苦的境界),也指思想上了一種消沉的狀態
【die】:指死亡;沉淪。某種意義上的抑鬱,想逃開,可卻無法做到,故開始沉淪在而無法自拔。
介紹
郁達夫的短篇小說《不再沉淪》,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衝擊,使他不免憂鬱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不再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還有一段血淚交加的的哽咽:“這乾燥的生活.......祖國啊,祖國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不再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評價
小說中“我”的感傷,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並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與其說《不再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不再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