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不丹歷史上曾出現三面不同的國旗,首面國旗開始使用的年份並不明,其背景色只有黃色,加上一條頭傾向左方的白龍;直到1949年,背景加上紅色,白龍的方向未有改變;而於1969年,國旗再次改變,成為現時的不丹國旗。不丹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受中國的冊封。不丹國旗的龍,採用的是三爪金龍,這是藩王級別的標誌。五爪金龍只有中國皇帝才可以使用。比較
清朝的黃龍旗:不丹認為龍是四靈之一,是吉祥的動物,掌管著雷雨,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不丹在喜馬拉雅山山麓,打雷的時間很多,不丹人認為雷鳴是龍在叫,具有無窮的威力。所以,不丹人稱自己的國家為“龍國”,並把龍作為自己國旗的主要圖案。
不丹的國旗為長方形,由兩個三角形組成,左上方的三角形為金黃色,同中國一樣表示帝王之色,象徵國王在領導宗教以及世俗事物方面的權力和作用。右下方的三角形為桔紅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圖案是一條足登四顆白珠的白龍。白龍象徵國家的權利,代表“神龍之國”;四顆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不丹的國徽用的也是龍的圖案,在蓮花的兩旁是雌雄兩條神龍,也代表著“神龍之國”的意思。
龍文化
不丹人認為龍是四靈之一,是吉祥的動物。中國的龍文化起源於6000年前,地位為圖騰,吉祥物。印度龍則是一般的神靈,普通的護法神,而從本源上講,護法神大多是外來神。尼泊爾文化區的龍未找到。二千多年前的佛經就有大量關於龍的說法。在佛經中,龍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如《妙法蓮華經》稱: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大藏經中有極多關於龍王的經文,提到地球各處有數以億計的龍族,有6萬龍王,其中有皈依護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龍王菩薩。最著名的"佛說海龍王經"中有龍王詳細的描述和種種因緣。華嚴經中關於龍王的典故很多。 不丹歷史上的龍文化的來源,還需要更多資料才能說明。
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蛇"合用一個詞來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鑿造成的。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為風雨雷電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一個部落,元朝統一西藏後,受宣政院管轄,直到清朝時才獨立出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清代漢文史籍中稱布魯克巴。
印度的那伽是一種類似於龍的動物。它長身無足,稱霸水域,是古印度人對蟒蛇的神化。翻譯成中文時,它變成了龍。印度鱷龍就是恐龍和中國龍差別很大。
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這一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一些記載 ,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中國龍文化自形成之後,不僅在國內迅速傳播,而且很快傳到國外。印度佛教中的龍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傳播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經中國西南地區傳入。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傳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區;在秦漢早期中國西南地區就和印度之間有了頻繁的商品貿易。因此中國的龍崇拜經由這條途徑傳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龍文化傳播的另一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商滅夏之後,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區,到達甘肅等地之後,繼續向西遷徙,進入西域的焉耆國。後來,這些遷入焉耆國的龍氏族部落至晉代時成為該國的統治者,並以"龍"為姓。他們把自己的龍文化帶入西域是肯定無疑的。
龍在不丹的地位
不丹人非常喜歡"龍",認為龍是四靈之一,是吉祥的動物,掌管著雷雨,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不丹在喜馬拉雅山山麓,打雷的時間很多,不丹人認為雷鳴是龍在叫,具有無窮的威力。而不丹人稱自己的國家為"龍國",並把龍作為自己國旗的主要圖案。印度龍則是一般的神靈,如佛經中的天龍八部之"龍",不過是普通的護法神而已,無至高無上的地位。
龍在中印兩國的地位
中國龍與印度龍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國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特別是龍崇拜與政治結合起來之後,龍成為帝王的象徵。而印度龍則是一般的神靈,如佛經中的天龍八部之"龍",不過是普通的護法神而已,無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動物崇拜中,金翅鳥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龍經常是金翅鳥的獵物。在佛典中,龍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鳥。傳說金翅鳥每天以龍為食,一天需要一條大龍王,五百條小龍。這說明龍的地位遠在金翅鳥之下,而中國則相反 ,龍的地位遠在鳳鳥之上。
據目前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於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中國本土的龍具有馬、牛、魚、鹿、蛇等動物特徵;佛教中的龍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馬、魚、蝦等多動物的特性,據上,有理由認為,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入的。不丹人非常喜歡中國的龍,認為龍是四靈之一,是吉祥的動物,掌管著雷雨,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不丹在喜馬拉雅山山麓,打雷的時間很多,不丹人認為雷鳴是龍在叫,具有無窮的威力。所以,不丹人稱自己的國家為"龍國",並把龍作為自己國旗的主要圖案。
中國龍的起源
中國龍的產生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在遠古時代,人們常把他們所敬畏的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作為自己氏族的標記,他們崇拜它們,祈求得到它們的保護,這就是圖騰崇拜。龍就是一種圖騰崇拜物。
有人說龍起源於鱷魚,也人說起源於蛇,還有人說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專家們的這種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後來華夏族又聯合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西域範圍曾經的國家就不得不從青藏高原古代的蘇毗國談起,這是一段悠長而又驚心動魄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在青藏遼闊的高原大地上曾經誕生了以下三個童話般的國家。
驍勇無邊之國吐蕃國,驍勇善戰,勇力無邊。吐蕃國在西藏的中部。蘇毗國對中原地區的文明比較嚮往,曾多次派人到隋唐進行朝貢。《隋書 西域傳》中記載到:“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歇”,“凡號令,女官自內傳,男管受而行”。
在公元7世紀,由於吐蕃國的大王“松贊乾布”帶領吐蕃迅速崛起,雪域高原陷入混戰,展開了一場雪域高原版的三國演義。蘇毗女王雖然年輕貌美,但治國無方,怎是“松贊乾布” 大王的對手。最後,蘇毗畏懼吐蕃的強大,要求通婚。但是, “松贊乾布” 大王醉翁之意不在酒,怎可一個通婚就善罷甘休,非要把蘇毗收入囊下。一方面對蘇毗強攻;另一方面在蘇毗內部布置奸細,挑撥其內亂。這樣,蘇毗過很快就要分崩離析了。蘇毗女王只好投強了。蘇毗女王雖是弱女子,關鍵時刻卻也愚中有智,投強之際向“松贊乾布”大王提出自治條件,要求保留母系社會的一些特徵和一些管理權力。“松贊乾布”大王心想,一個弱女子又能把我怎樣,就答應了女王的要求,對蘇毗採取“一國兩制”的政策統而治之。但蘇毗女王通過這樣的方法,保留了蘇毗國的血脈相傳。(相傳大王與女王也曾結婚以培育共同後代,但現已無法考證。)
大鵬鳥之國大雄國,曾有高度文明,產生過自己的宗教,就是神通廣大、充滿神秘色彩的苯教,崇拜大鵬鳥。大雄國主要在西藏的西部,也就是現在的阿里地區。
天上之女兒國蘇毗國,母系社會國度。女做官男勞作,一女多夫,過著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蘇毗國偏於西藏的東部。
吐蕃國又征服了大雄國,終於一統高原大地,吐蕃大王光輝照遍青藏高原。從那以後時間又過去了200年左右,但事情並沒有結束。大雄國的臣民信仰苯教、崇拜大鵬鳥、一心復國,與吐蕃國及吐蕃國的佛教發生衝突。苯教的教徒想方設法打入王室內部,培養崇拜苯教的王室成員。終於,機會來了,王室內部信佛成員與信仰苯教成員發生權力鬥爭,最終苯教崇拜者郎達瑪取得權利鬥爭的勝利,開始大規模滅佛,屠殺佛教徒。郎達瑪滅佛的作法激起了佛教徒的反抗,郎達瑪死於佛教徒之手,吐蕃大亂,分崩離析,吐蕃國崩潰。就這樣高原大地進入了400多年的分裂時期,這個時期宗教教派林立,藩王也林立。在藩王林立的這400年,蘇毗這個稱謂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帕竹這個稱謂,帕竹的區域與原來的蘇毗的區域相當。帕竹有帕竹望王。帕竹人主要信仰噶舉教派。
時間的長河滾滾流逝,很快到了元代。元朝統一了西藏。帕竹王從元朝取得了13萬戶中的帕竹萬戶侯稱號。俗話說平平淡淡最是真,帕竹萬戶在元代不顯山不露水,蓄積力量,以待後發。元朝被明朝取代後,帕竹萬戶侯看準時機,取得明朝皇帝的信任,帕竹王逐漸成為了統領其他藩王的藩王。帕竹人得勢,帕竹人信仰的噶舉教派也就成了強勢教派。噶舉教派中又分幾派,其中的一派最得明朝皇帝的賞識,被明皇帝賜予四腳神龍。由於這一教派擁有四腳神龍,因而這一派叫做“竺巴”。 “竺巴”是音譯,“竺”這個音在藏語里是龍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