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陳村[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下轄村]

下陳村隸屬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西鄰蔡店村,東鄰上陳村,東北徐店村,北接呂家峪村,232戶,人口764人,總面積601017平方米,可耕地642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蟠龍梆子”發源地。

歷史

據村碑記載:明洪武年間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省遷此,在蟠龍河東、西兩岸分建兩村。該村居西,曾名下陳家莊,1949年後簡稱下陳。
據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明初正德年間,由里改保,全縣設鄉、保,下陳村屬下陳保;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改為區,區轄鄉,下陳村屬鐵車鵬山鄉;1941年,萊蕪劃為3縣,萊蕪縣分4區,下陳村屬鵬山區;1945年鐵車區及鵬山區的東部村莊劃歸辛莊區;1958年3月辛莊區劃為辛莊鄉;同年10月成立辛莊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下陳村屬辛莊人民公社徐店管理區;1984年3月,萊蕪撤縣建市,辛莊人民公社改稱辛莊辦事處,徐店管區改為徐店鄉;1985年l 1月改辦事處為鎮,下陳村屬辛莊鎮徐店管區至今。
下陳村建村已有50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陳姓,之後有韓、呂、張、卓、孫、李陸續遷聚,其中韓、呂、張姓居多。族姓之間不分眾寡,互幫互助,團結友善,民風淳樸,村民知書達理,知法守法。

人文自然

下陳村風景優美,水清林密,人傑地靈。1978年,原辛莊公社駐地遷至此,蓋樓房4座,平房若干,總面積120畝。1980年萊蕪師直教導隊、司訓隊遷入,公社駐地遷至辛莊。1986年全國大裁軍,部隊搬走,原萊蕪市布鞋廠兩個分廠七廠、八廠遷入,1990年搬走,原建築改為民房,有的利用院中的空閒地乾起家禽養殖,收入頗豐。
下陳村之所以被各部門單位作為風水寶地,在於其優美的生態環境。蟠龍河弧圍著半個村莊,河道寬近百米,流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河兩岸樹木參天,林深葉茂,村南村東的白楊樹林,樹木高大挺拔,是辛莊鎮境內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園林,蔚為壯觀。在村子的正中央,村子的最高處有一百米見方的柏林,在柏林中央,於嶙峋怪石之間,生長著一棵古柏,參天聳立,根深葉茂,樹幹光滑粗大,兩人才能合抱,令人稱奇。據考證,古柏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建村前已長於此,在周圍眾柏的簇擁下,宛若一蒼顏黑髮的老人,目睹著下陳村幾百年的歷史滄桑。更令人稱奇的是,幾百年無論是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無人敢動古柏一枝,下陳村3歲的娃娃都敬而遠之,無人登攀、折枝,真可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世世代代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古柏是眾神中文昌老爺的化身,是點文人才子的,誰敢動一枝一葉要遭報應,家人非死即病。幾十年前鄰村一壯漢不信,折枝後幾天母親去世,自此村人深信不疑,這可能是先人保護自然遺蹟的善意杜撰吧!

戲曲文化

蟠龍梆子俗稱“老婆調”,是地方小劇種,發源於下陳村,延續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201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故事傳說

在村子的北部有一嶺,嶺上多為松柏林。在柏林中央,於嶙峋怪石之間,生長著一棵古柏,參天聳立,根深葉茂,樹幹光滑粗大,令人稱奇。據村中老人說,古柏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建村前已長於此。
這些嶙峋怪石組成的是鳳頭,柏樹是鳳凰的冠,鳳頭朝向南方。站在遠處望去,果然有幾分神似。張佃山老人指著西側不遠處一處長石說:“這是鳳凰的一個翅膀,在東邊還有鳳凰的另一個翅膀。”
張老介紹,自己還是孩童時,跟隨村里一位八旬老人學唱戲,這老人名叫張成新,是一位道士,閒暇之餘就給他講過去的故事,故事中就曾提到過關於雙龍和一鳳的傳說。老人說,下陳村一直以來是個好地方,當時有兩條龍駐在村里,一條是石龍,一條是土龍。有一天兩條龍在嬉鬧,有一隻鳳凰從天飛過,飛得不高,當快飛到這個山嶺上時,兩條龍便開始爭相邀請鳳凰落下來。鳳凰似落非落,最後便落在了這個山嶺上,化身為石,鳳頭朝向兩條龍的方向。自此,這裡就成為十里八村村民口中相傳的二龍引鳳的“寶地”。
也有一說,曾經下陳村人的祖先全部由山西冀州(據音)遷至此,當時村裡有“下”(音同)和“陳”兩個姓氏,姓下的人家有一位小姐,與潘郎相愛,但後來這段愛情不被家人認可,加上一位外來的男子橫加一槓,姓下的小姐又急又氣,便在村中的鳳凰山上一頭碰死。隨後,潘郎與另一位男子也紛紛殉情,三人死後變成二龍一鳳,圍繞在村周。二龍時時與鳳凰相望,但鳳凰始終待落不落。後來,村中逐漸有外人湧來,“下”和“陳”兩大家族勢力漸弱,人口減少,最終消失。
鳳凰是依靠嶙峋怪石的形狀來示人的,那兩條龍的傳說有無依據呢?村里舊村改造,在施工的上善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施工一切都很順利,正當大家沉浸在緊張的勞動中時,突然,挖掘機碰到了硬物,工程進展受阻。剛開始以為是挖到了一塊大石頭,便沒有在意,但當範圍逐漸擴大,周圍的土慢慢被清理,巨石仍沒有露出真面目的意思。這時,正巧在施工隊里工作的張老站出來一看:“呀!這不就是石龍的龍眼嗎?”張老根據記憶以及露在外面的石塊在紙上劃出了兩條龍的位置和走向。老人說,兩條龍在中間位置有個交接,挖出來的部分應該就是石龍的龍眼。
經老人一解釋,村裡的人對兩龍一鳳的傳說深信不疑。施工隊趕忙找來紅布將龍眼蓋上,再將挖出的土重新填埋回去。

香火情

下陳村[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下轄村] 下陳村[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莊鎮下轄村]

據鳳頭僅一步之遙,在松柏環繞下,有座修繕的廟宇,不大,從附近散落的紙灰可以看出,經常有人前來祈願。
老人介紹:“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建有一座廟,廟裡供奉著文昌老爺、魁星老爺、鳳凰山神三路神仙。周邊村民都爭相前來焚香禱告,祈求心愿達成。此後,香火不斷。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廟宇被破壞,所有東西蕩然無存。”
30多年後,村裡有人想重修此廟,但修了幾天就倒了。張老告訴記者,修廟要寫文書,還要在原址上修建,而原址在鳳頭往南僅一步的距離,遠了近了都不是原址,都不容易修建。當時修廟的人不懂這些,胡亂找個地方就開始修,所以不可能修成。後來此事不了了之。
2004年,不斷有村民要求重修,而記得原址的張老被邀請去看廟址,選定位置後,寫了文書,廟很快建了起來。“現在廟裡供奉的是文昌老爺和天聾地啞。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周邊的村民還會前來參拜祈願。”老人告訴記者,“廟修好後,來求什麼的都有,雖然是封建迷信,也算是滿足村民的一種心理寄託。”
發展到後來,每到農曆新年熬五更時,村里還會組織鑼鼓隊等在鳳頭附近敲鑼打鼓一番,意在祛除魔邪,祈願平安。

支援前線

下陳村有二龍引鳳的傳說,繞村的蟠龍河水常年不乾,據村民說,即使在上世紀50年代初大幹旱的時候,周圍的河裡都沒了水,土地乾裂,蟠龍河底也還有淺淺的一泓。“當時河床都能看見了,剩下的水一步就能邁過去,就是那水救了大家的命。”張老回憶說。因此,下陳村一直被視為風水寶地,這裡地處老泰薜路和萊博路的交叉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下陳村,可以看到很多部隊營房,在上面還有顯眼的八一標誌。一條長長的院牆將營房圍了起來。儘管現在部隊撤走,部分營房成為了村民的住宅,但青磚灰瓦的特色一眼就能分辨出。據村裡的老人介紹,這裡一直駐紮著一個團的部隊,而部隊的中心位置就在鳳頭的南側不足百米處,在鳳頭附近還保留著當時部隊生活用的水塔。在松柏間,水塔和營房早已斑駁,但挺拔的身軀似乎在向後人講述發生在這裡的慘案和村民的抗戰史。
抗日戰爭時期,下陳村村民積極配合我軍打擊反動武裝和日本侵略軍。1944年4月l9日,萊蕪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於下陳村隱蔽,襲擊駐鐵車寄母山據點的國民黨吳化文部隊,迫使敵人撤出。敵人在盤問村民得不到我軍任何的訊息後,4月21日,盤踞在下三山的“偽和平救國軍”第三方面軍一七四團二營,慘殺了下陳村無辜村民9人,殺傷數人,燒毀民房220餘間,搶走和燒毀糧食1000餘斤,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四·二一”大慘案。
“當時還沒有我,後來聽老人介紹,村里人都一條心,殺戮沒有讓下陳村村民退縮,村裡的青壯年都自覺參加隊伍,婦孺老少也都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援前線。據史料記載,1947年萊蕪戰役打響前,下陳村就組織了160餘人的擔架隊,由韓元剛帶領。這支擔架隊奔赴前線,組織擔架80副,小車20輛,18人做部隊嚮導,挑夫160人,集軍糧5000斤,軍鞋80雙,柴草10000斤,有力地支援了萊蕪戰役。村民們踴躍參軍,出了許多戰鬥英雄和烈士,為祖國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如呂永於、韓祥民、韓元真等為國捐軀的十位烈士,1948年參軍轉業後曾任成武縣水利局局長的韓豐楚,曾任萊蕪縣武裝部長的張佃樹,參加過抗美援朝立下戰功的韓豐林等,他們是下陳村的榮耀,激勵後人愛國敬業,奮鬥不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