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我們是根據社會比較來評價自己的,當把自己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比較時就是下行社會比較。
下行社會比較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這取決於所對照的群體。這取決於那個人是陌生人、組內成員,還是親密的朋友或,親戚。
當你同陌生人相比較,發現他不如你的時候會產生正向的效應並會提升你的自尊。比如,你注意到在人行道上與你擦肩而過的某個人比你胖得多,這種比較會讓你對自己感覺好些。作為對比效應,組內成員不如你的話也是正向的,如果你的藝術能力超過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你會感覺良好——你是小池子裡的大青蛙。另一方面,與你非常親近的一個人在某方面被認為不行,這會是一種降低自尊的消極事件,這個例子中的下行社會比較的意思是你與低下(不好的)聯繫到一塊———同化效應。如果你最好的朋友(或你的兄弟姊妹或配偶)情緒波動,也許會反映到你身上。
下行社會比較的心理調節
當人們遭遇失敗等消極的生活事件時,則更傾向於進行下行比較,通過降低自我評價的參照點,來維持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和積極的自我評價。因此,下行比較是應對壓力事件、維護心理健康的一種應對機制,具有很好的適應功能。老百姓常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是這樣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