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山新光村

下架山新光村

下架山新光村,原名新墩柄,隸屬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東南方向12公里處,現全村人口約2800,村民多數出外經商務工,部分留守以農為業,或從事二三產業。清康熙年間,馬氏一支從湯坑老墩柄村遷此.

簡介

新光村,原名新墩柄,隸屬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東南方向10.8公里處,現全村人口約2800,村民多數出外經商務工,部分留守以農為業,或從事二三產業。清康熙年間,馬氏一支從湯坑老墩柄村遷此,為紀念故居地,名新墩柄,後美稱新光。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傳統貝灰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及部分現代新建的混凝土結構樓房。有耕地252畝,主種水稻、甘薯、花生。家庭手工業服裝加工發達。是革命老區。有國小一所。普寧大道在村北經過。 同樣,新光村是廣義上湯坑鄉里的組成村落之一,村民皆一姓馬,分衍自湯坑。下架山村落之行第六站就是新光村,該村東為老堆柄,西至南與雙豐村緊聯接壤,北部隔普寧大道和蛟池村相鄰。從衛星地圖上看,新光村主要由南北兩片聚落組成,北側是樓房局和新光華僑學校,南側是傳統聚落,當中西側是老寨,東側即老寨後是下山虎單元的新厝局。新光老寨與雙豐村老寨呈東北和西南對峙,中間隔了一小片田洋及一條村道。該寨坐東朝西,寨內四街四座,寨後及寨北各有二重厝包,南側及西側是一道寨牆,寨的西北角、西南角各設有有一個寨門,其中北門內嵌有一方石碑,不過字跡未有上漆,無法辨認,大概是關於水源?寨前路下是一口半圓狀池塘。寨內中北街首座是一落三間走龍門格局的馬氏祖祠光裕堂,據介紹說,是奉創村祖奉春公,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馬氏祖祠後有昌盛祖祠,此外寨中還有振紹公室、世雲公室、庠春公室等,這些建築均為這幾年所重修。整個寨內,除了重修的房屋之外,其他建築倒也保存較好。老寨前的池塘外有一條溪流,溪流自北而來,往北大概200米外處溪邊,有一座朝南而建的廟宇,一間式,大門上塑聰明正直,廟內奉祀三山國王及諸位娘娘神,有香爐八個。這是村裡的地頭神廟。比較好玩的是,新光村似乎有專營打油火的民俗,在路過的地方都可看到打油火的招牌,還有的寫著祖傳打油火。

歷史沿革

新光村馬氏相關: 一世始祖廷鸞公(江西樂平人,鹹淳五年右丞相兼樞密使,七年因直諫被貶為潮州經歷)——二世文豐公(行三,隨父入潮,後留居潮州)——三世肖軒公(四十三郎,字立德,號儒隱,卜居大塘,今屬普寧)——四世思公(五三郎,字上政,行三,居米場,即今普寧麒麟)——五世千七公(行二,移居豐順湯坑)——六世王舍公(仲六郎)——七世萬十四公(行二,居豐順湯坑,被尊為普寧湯坑一世祖)——八世法聰公(明初,隨母陳氏移創細湯坑,即今普寧湯坑,裔孫衍居老堆柄、新光、雙鳳圍、古山、百吉嶺、高明、下溪輋、白沙溪、嶺尾、碗仔、毛嶺、龍潭白馬柯、坪上、鯉湖、潮陽棉城南關、海豐、陸豐等地。) 據介紹,清康熙年間,湯坑馬氏九世奉春公遷創新墩柄。乾隆年間,十世二房仕標公於寨內建馬氏祖祠光裕堂紀念奉春公。馬氏祖祠距今二百餘年,期間有經過幾次修葺,至解放後破四舊遭遇小規模破壞,改革開放後至2012年進行重修,並於當年農曆九月初三重光晉祠。祖傳打油火。
附錄:《銀青世澤,枝繁葉茂——粵東馬端履支派源流概述
粵東銀青馬氏,源於江西省樂平市眾埠鎮樓前村,系南宋銀青光祿大夫、少師右丞相兼樞密使、鄱陽開國公馬廷鸞的後裔。 一、歷史沿革 馬氏歷史悠久,遠祖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王之子趙奢,生於河北邯鄲,因軍功封“馬服君”。子孫以封號“馬服”為姓,後省“服”為馬,並奉馬服君趙奢為一世祖,發祥扶風郡。三世興公徙陝西鹹陽住十五年回故里,七世通公徙撫風茂陵成歡里。二十七世仕唐武侯大將軍,南陽郡公君才公徙河南汝州郡。三十世仕唐司徒兼侍中,封北平郡王(武職丞相),燧公徙河南郟城。三十六世仕唐荊州刺史元勛公徙荊州黃梅西鄉( 湖北黃梅縣)。三十八世仕唐駐守江西饒州石門鎮為牙將,朗公帶子孫三代徙饒州(鄱陽)。三十九世仕南唐司空知饒州頊公之長子。四十世仕南唐榮授銀青光祿大夫,總兵饒永平關昭公移居樂平。五十世仕南宋中書右丞相兼樞密使、欽稱銀青光祿大夫、鄱陽開國公廷鸞公,鹹淳七年因直諫遂謫為潮州經歷之職。 二、裔孫繁衍與分布 始祖諱廷鸞,字翔仲,號碧梧,晚年又號玩芳病叟。宋寧宗十五年(1222)生於樂平樓前村,淳佑七年(1247) 登進仕第,鹹淳五年(1269) 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公為南宋一代忠臣,為官清正廉潔,關心人民疾苦,忠於國家和朝廷,對奸佞腐敗嫉惡如仇,誓不兩立。鹹淳七年(1271) 因直諫被貶為潮州經歷,隨帶大二三男赴任。四個月後,賈似道姦情敗露, 帝召公回京復職加封少師,長、次二男往福建長樂縣投親,三男留潮州不回。 二世文豐。樂平《扶風馬氏宗譜》記載:季子端履,字貴辨,號谷居先生。宋父恩授承奉郎,元路儒學正任廣德學,夫人張氏,生一子志文,居德闡上。粵東《馬氏銀青世系族譜》記載:文豐公,諱存質,行二十四,娶妻詹氏,生一男二女,男肖軒,卜居潮之大塘(今普寧市)。 三世肖軒公,字立德,號儒隱,行四十三,娶妻許氏,生三男。長道為天房,居和平六聯;次義為地房,居仙村;季思為人房,居米場。 四世天房道公,字敦叟,行五一,娶妻蔡氏,生五男二女。長幼公,居六聯;次纊公早亡;季紹公無後;四經公,迀福建安溪縣;五綸公,居六聯。 四世地房義公,字致政,行五二,娶妻黃氏,生五男,居仙村衍渡頭流仙。長六十五公為仁房;次六十八公為義房;季六十九公為禮房;四子七十公為智房;五子七十二公為信房。 四世人房思公,字上政,行五三,妻(失考),生二男,居米場。長雷公,次千七公。 五世天房長子幼公,行千一,娶妻周氏,生一男文富,居六聯。裔孫部分徙棉城馬厝池、白龍池、峽山大宅、海門、 達濠等地和福建。 五世天房四子經公,行千四,徙福建安溪縣。 五世天房五子綸公,行千五,謚千里,皇贈魯國善人,誥贈夫人郭氏,謚贈夫人曾氏,公往海豐再娶高氏,公生四男二女。長文永,居海豐縣;次文儷,居六聯衍上寨;季文達,居六聯;四文振早亡無後。六世長文永公,諱來源,行萬三,居海豐縣田心鄉。衍南笏、海城幼石街、大緘、文口埔、鮜門、軍田寮、惠來縣嶺頭、水壩、河樹潭及陸豐縣等地。六世次文儷公,諱文通,行萬四,居六聯衍上寨。裔孫十六世贊宇公派孫部分徙棉城三英巷,貴嶼東洋流;二十一世後在東洋一男徙陸豐甲子,一男徙陸丰南塘。六世文達公,諱和隱,行萬七,居六聯。裔孫中七世必韜公、若彪公徙海豐東門外。九世孟器公徙惠來縣。十世東瀛公部分裔孫十三世舜完公兄弟四人、十四世正聰公兄弟二人,一川公、蓮茹公部分裔孫。二十三世在中公裔孫,健中公部分裔孫等,先後徙棉城塔腳、龍井、海門、達濠、汕頭、陸豐東海、甲子、湖東、南塘和普寧市等地。
五世地房長子六十五公,字仙溪為仁房娶妻許氏,生一男文英,居仙村。裔孫十世謹齋公衍流西渡,十六世部分派孫徙海豐縣田心鄉。 五世地房次子六十八公,字珖為義房,娶妻陳氏,生二男文德、文濟,居仙村。 五世地房季子六十九公為禮房,娶妻(姓氏無考),生一子文應,居仙村。 五世地房四子七十公為智房,娶妻蔡氏,生一男文佑,居仙村。裔孫十三,十四世部分徙烏石仔、下橋仔、後嶼黃坑,十五,十六世部分徙普寧鯉湖、雲落。 五世地房五子七十二公為信房,娶妻歐氏,生一女無男,六十八公次子文濟過繼,居仙村。裔孫八世起,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部分分別徙海豐田心鄉、潮陽棉城塔腳、六聯、渡頭、蓬州所、石米岐、普寧垾塘等地。
五世人房長子雷公,娶妻(姓氏生育失考),數傳長安公徙成田為肇基祖,子孫奉為一世。至三世兄弟始三人,長居士公居溪尾,次福嵩公居田中央,季福源居下家。裔孫外遷的有:長房六世部分徙海南儋縣;次房東郊公徙棉城,南巒公徙陸豐縣,北海公部分裔孫徙尖尾鄉;季房福源公裔孫,七世一房遷徙豐順等,八世三房徒惠來靖海前林鄉等。 五世人房次子千七公,娶妻(姓氏生育失考),居豐順湯坑。六世王舍公傳七世萬二公,萬十四公;七世萬十四公陳氏媽創普寧湯坑,子孫奉萬十四公為一世祖。裔孫衍居老堆柄、新光、雙峰圍、古山、百吉嶺、高明、下溪輋、白沙溪、嶺尾、碗仔、毛嶺、龍潭白馬柯、坪上、鯉湖、潮陽棉城南關、海豐、陸豐等地。 銀青馬氏在粵東主要分布在潮陽和平、貴嶼、成田及棉城、峽山、陳店、仙城等鎮和普寧湯坑、鯉湖、雲落等鎮。還有海豐、陸豐、惠來、豐順、汕頭、潮州、揭陽等市、縣。旅居海外主要有美國、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高棉、寮國等多個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總人口近二十萬之眾,可以說是一個較為寵大的家族。 三、名人簡介 銀青馬氏自入粵東以來,歷經了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已有七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吾馬氏人才濟濟、層出不窮,在各個不同時期都出現了不少名人、名家、可謂為粵東地區的望族之一。
宋朝:馬廷鸞解元諄佑七年進士,任池州教授仕至正奉大夫中書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鄱陽開國公。
元朝:馬端履,宋父恩授奉事郎,元路儒學正任廣德學。六聯馬千里至正十六年八月黃河大決口,山東水災嚴重,千里運糧至魯。目睹百姓饑寒交迫,流屍泊野,憐慈之心發自肺腑,山東撫督府獻上全數糧米五百餘石賑災,撫督具疏奏上帝大悅,命太學仕李廷輔至魯宣詔:封公義號“魯國善人”;贈郭氏、曾氏“誥封夫人”。 明朝:六聯馬文齋任奉政大夫,馬澤中任轉運鹽使司副運,馬瑄任平湖縣儒學,馬東野特授龍溪縣訓導。仙村馬文佑任正奏解元,馬次村任安州儒學教授,馬大明任博羅縣儒學教諭,馬璲任福建南安知縣轉南靖知縣,馬糞任廣西賓州糧倉大使陛交檢。成田馬吉軒任福安縣知縣。海豐馬尚琮任監察御史選任巡按。 清朝:六聯馬純之任蘇州府嘉定縣主簿錦衣署理潯州府奉議經歷,馬龍圖任潮州總督府鎮候大夫台灣掛印都督府鎮國大夫福建水師提督,馬鴻飛賜進士欽點御前侍衛,馬贊予任奉政大夫,馬如龍任福建雲霄二府同知。仙村馬珍號聘三任廣沔陽州同知琅琊郡丞,馬登雲賜進士欽點衛守備。 現代:略。 新光村之行匆匆而過,所獲如上,僅以為記。 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圖志存有諸多不足,敬請指正。 最後,感謝如果兄一路偕行相伴。

鄉鎮風俗

神落天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因神上天到天庭“玉皇大帝”那裡過年,凡間便停止拜神活動。這一天“神落天”是說那些上天的神又全部到各自原來的“崗位”,新年的拜神活動又開始。

七樣菜

每年在正月初七這一天的中午,家家戶戶煮七樣菜,選有偕音吉祥如意的菜如“厚合”、“芹菜”、“蒜仔”,“春菜”,“蘿蔔”等混合煮熟吃。據說吃後能明目。但各戶自種的不一定能實際湊齊七種,故這天到田裡摘人家的菜“湊樣”,是允許的,也不算偷。實際上,普遍煮菜多數多於七樣。

出花園

七月初七“出花園”。這一天俗叫“床腳波生日”,民俗是大體上結婚後生第一個孩子後,便要眠床底下用一個碗盛上草木灰,下面墊一磚條,插上香,謂之“祀床腳婆”,以保孩子平安。當小該長至成虛歲15歲,不論男或女,在七月初七便要“出花園”,外婆要送一套新衣服,父母要買來一副豬內臟(每件內臟都得一塊切碎)混合煮盛佳肴,置於眠床大 內,請鄰居小孩前來共吃,以示喜慶。也有許多不搞這種形開式的,只是在這一天這前,由父母買來豬內臟讓孩子吃完了便完事。若這對夫婦最小兒女年屆15歲,行完此種形式後便把“床腳波”謝了,香爐碗送放竹腳邊。

神上天

十二月廿四日“神上天”。已俗稱“送神”,這一天除拜神送神外,主要是二十三日晚“灶神”。灶神又叫“司命公”,這一夜,農戶灶台要整理乾淨,擺上經糖、茶葉,盛滿一缸水,放一把物草,做幾隻紙馬(用草紙印的),據說馬讓灶神乘騎,水和物草作馬的食料,然後用糯米滲糖煎幾塊餅,稱為“貼烙粿”,拜後讓灶神上天庭到玉皇大帝那裡過年去了。

企事業單位

新光華僑學校

村居辦事點

普寧市下架山新光村民委員會,

1.種糧補貼

2.流動人口婚育證明

3.農村、城鎮獎勵家庭節育獎審批上報

4.一孩二孩審批登記

5.獨生子女光榮證

6.計畫生育證明書

7.高齡老人補貼發放

8.城鄉居民醫療保險

9.就業失業登記證辦理

10.培訓審批

11.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城鄉統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