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村[晉城市陵川縣平城鎮下川村]

下川村位於太行山南端,距平城鎮1.5公里處,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1戶,952口人,457個勞動力,耕種著1244畝土地。二○○八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50萬元,人均純收入3080元。

北有大嶺山、小嶺山、小山坡、灰池坡與義漢村相鄰,南有南腦山、西嶺山與南營村接界,東跨北召河抵張寸,西面一馬平川,和東街村相連。境內南北多山相夾中間平川,村依平川而建,村落集中。境內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1戶,952口人,457個勞動力,耕種著1244畝土地。二○○八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50萬元,人均純收入3080元。

概況及由來

相傳,古時候祖輩們原想在北山葬葬窪立村,後因離水遠,地形不平,便從山上下到平地,故名下川。

沿革

下川村是個悠久歷史,人傑地靈的古村。公元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閆錫山在全省推行編村制,下川村劃秦寨(今日義漢村)編村管轄,當時該村是個副村,所以設村副一人,下設閭長若干人。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陵川全境光復,本村歸平城七區所轄。

一九五三年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展開,我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命名為下川村光榮農業生產合作社。一九五四年四月本村劃窯上鄉管轄。

一九五六年撤銷窯上鄉,窯上鄉和義漢鄉合併,我村歸平城鄉管轄。同年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下川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轉為下川村光榮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從公社化到撤社建鎮,一九五八年至今本村一直屬平城鎮所轄。

昨日已成歷史,明日有待創造。下川人民以新的姿態,新的起點,新的跨度超常發展。在黨的好政策指引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發揮才智,揮灑汗水,譜寫光輝燦爛的新篇章。農業生產發展多樣化,形成糧食、蔬菜、中藥材、養殖各業並舉的立體農業新格局;鼓勵農民自願籌辦各種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個體企業。在不遠的將來,經過全村九百五十隻雙手的共同努力,必將開放出更加燦爛的騰飛之花。

歷史貢獻

下川村是個具有革命傳統的歷史名村。本村山川秀美,文化內涵深厚,人才輩出。歷史上祖墳筆尖柱林立,直到清末民初還出了薛孝芳、薛先孩兩位文武秀才。

據《平城鎮志》記載,公元一九三七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山西省工委派出的工作團,八路軍一二九師趙基海、塗錫道支隊政治部,八路軍總部《新華日報》分銷處等黨和部隊機關,先後進駐平城鎮,在各地農村開展抗日民眾工作。陵川犧盟分會也深入平城各村發動組織抗日民眾運動。他們在民眾中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一九三七年十月,他們在平城發展的第一批黨員十九人中就有下川村的徐計明同志。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共陵川縣工作委員會在下川成立。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共晉東南特委主持,由李希曾、劉文山、路憲文、侯景域、劉學昆等人參加,在下川犧盟會幹部薛潤明家中開會,成立了中共陵川縣委,任命李希曾為縣委書記。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旬,中共長治特委在平城召開晉東南各縣活動分子會議,作出了“紅五月建黨突擊周”的決定。中共陵川縣委開展了建黨活動。下川村第一批成立了黨小組和黨支部,徐計明同志擔任下川村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當時共發展黨員十餘人,他們是,徐計明、薛增和、薛孝敏、薛廣福、薛增智、都楊德,薛培文、薛廣禎、薛自成、薛培明等人。在這期間,我村地下黨組織、犧盟會員經常進行地下活動。他們由薛孝敏牽頭,用打手勢、示暗號、說暗語等方式與薛廣禎、薛增和、王景存、薛三成、薛玉成、薛培明等人在村北山葬葬圪道墳(今日系平城東街楊清元墳)開會,研究部署本村抗日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