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共通護衛艦計畫

發展沿革

計畫背景

NFR-90宣告失敗後,繼而出現的歐洲新一代中型防空艦艇共同合作研發計畫有兩個,一個是1990年德國與荷蘭簽署的新一代護衛艦研發協定(西班牙於1994年加入此團隊,成為三國護衛艦合作計畫(TFC)),另一個便是英、法兩國在1991年提出的未來護衛艦計畫(Anglo-French Future Frigate,AAAF)。英國打算以AAAF取代逐漸老邁的42型驅逐艦,而法國則要以之作為新造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R91,已於2001年服役)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主要防空護衛艦隻。

計畫簽署

1991年夏季,義大利便表達對AAAF計畫的興趣。在1991年10月,英、法正式啟動AAAF的初期定意需求。在1992年4月,義大利 開始派出觀察員參與AAAF計畫,隨後在1992年底決議加入。在1992年12月18日,英、法、意簽署三方對共同護衛艦的基本需求檔案。在1993年4月起,義大利全程參與計畫。在1993年9月,三國共通護衛艦的計畫辦公室(Joint Programme Office,JPO)在倫敦正式成立,AAAF也正式改名為“下一代共同護衛艦”(Common Next Generation Frigate,CNGF),項目名稱為地平線(Horizon)護衛艦。CNGF最主要的武裝是主要防空飛彈系統(PAAMS),這也是CNGF項目的研發重點之一。在1994年7月11日,英、法、意三國的國防部簽署CNGF計畫的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

計畫實施

統籌

為了統籌進行三個國家的合作研發計畫,英、法、意成立一些跨國協調組織。三國海軍高層成立一個共同會議,輪流在三個國家舉行。此外,三國還成立一個執行需求參謀團隊(Operational Requirement Staff Team,ORST),由三個國家海軍參謀擔任計畫執行官(Programme Officers),負責相關執行事宜,而計畫執行官工作的地點和倫敦的CNGF聯合計畫辦公室在一起。此外,英、法、意相關國防廠商合資組成一個跨國的策略聯盟公司(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Company,IJVC)來執行PAAMS、戰鬥系統和船艦載台的整合開發工作,這些來自各國的主承包商包括英國馬可尼海軍系統與亞羅造船廠(GEC-Marconi Naval Systems-Yarrow shipbuilders)、英國航天防衛(BAE Defence Systems)、英國沃斯柏船廠(Vosper Thornycroft)、義大利金融集團造船廠(Fincantieri)以及Alenia電子公司、法國造艦局國際分部(DCN International)等。待策略聯盟公司成立後,就進行主契約的競標,決定設計、建造等不同工作的主承包商。
然而,CNGF選定主承包商需要得到三個參與國政府的同意並簽署合作備忘錄,才會得到政府撥下的款項,而在此之前各廠商所有的先期研發、準備工作都是自費進行;這種模式對於各參與廠商而言,風險非常龐大。由於各國對策略聯盟公司的商業運作條件歧見不少,因此CNGF的IJVC直到1995年2月才終於在倫敦成立,比原訂1994年10月有所延誤;其中,跨國主承包商包括英國GEC-Marconi Naval Systems and Orrizonte SpA以及法國DCNI。這些商業歧見能夠解決,主要在於各參與國對參與廠商提出保證,廠商的非經常維持費用(non-recurring costs)也會被視為CNGF計畫的壽期程本,並在計畫之後的階段獲得補償。然而,隨後的評估顯示要完成CNGF計畫所需的成本將比預期的高出許多,稍後英國國家審計辦公室(National Audit Office)也指出CNGF所需的採購周期被國防部低估,實際上要多出四年。

執行

為了執行地平線計畫,法國政府成立一個國家協調中心(National Focal Point,NFP),由一個計畫執行官與相關專家團隊組成,負責監督地平線計畫的執行,包括對於此計畫項目管理、工程、質量監督、後勤支援以及支出狀況等範圍的管理監督工作。參與地平線計畫的法國主要廠商如下:法國造艦局(DCN)負責船艦建造與戰鬥系統整合工作,Thomson-CSF與Matra負責開發戰鬥管理系統,Thomson-CSF與Dassault Electronique負責通信管理系統,Thomson-CSF Defence負責電子戰系統。而參與PAAMS防空系統與紫菀防空飛彈的法國廠商包括Thomson-CSF、馬特拉航天(Aerospatiale Matra)與義大利Alenia Marconi Systems合資成立的歐洲飛彈公司(EUROSAM),以及法國航天(Aérospatiale)、達梭電子(Dassault Electronique)、SEP、DCN等。
隨著CNGF計畫的進展,NFR-90計畫中的老問題再度浮現,各國的需求並不一致,對基本設計或裝備的採用也有很深的歧見。首先,法國與義大利海軍主要都在風平浪靜、陽光宜人的地中海操作,沒有必要使用噸位太大、續航力與耐波力較好的艦體,但英國皇家海軍卻需與風浪惡劣的北大西洋環境搏鬥,所以一開始雙方便為CNGF的噸位產生重大歧異,法、意認為4000噸的護衛艦等級便足敷需求,英國卻認為CNGF應定意為6500噸以上的驅逐艦才像樣。雖然CNGF隨即依照英國需求而增加至6500噸左右,但接下來在關鍵裝備的選擇上卻發生了更大的意見衝突。

爭執

CNGF其中最嚴重的爭執在於選用PAAMS防空飛彈系統的雷達,法、意主張採用義大利開發的歐洲多功能相控陣雷達(European Multi-function Phased Array Radar,EMPAR),但英國堅持採用英國本身的多功能電子掃瞄雷達(Multi-function Electroically Scanned Adaptive Radar,MESAR)的艦載衍生型──桑普森(Sampson)雷達。造成此項歧異的原因在於雙方需求的巨大差異,英國海軍在馬島戰爭時航母艦載機隊、外圍防空艦艇實力均不足,因而蒙受相當損失,這使英國海軍堅持CNGF必須能為整支艦隊撐起有效的防空保護傘,不僅要擊落朝著自己而來的飛彈,也必須攔截其他朝著己方艦隊而去的飛彈。但對法、意海軍而言,CNGF最多當成兩國航空母艦的貼身護衛,只要在安全距離外成功攔截那些朝著自己而來的目標即可,不需要具備超強的廣區域控制與攔截能力,對雷達與飛彈接戰距離要求遂比英國低得多。因此,英國堅持使用長距離搜尋能力與技術水平均屬高檔的Sampson,對戰系的資料處理量與管制能力也有較高的需求;但 是法、意而言,性能與技術水平低於Sampson、但價格低廉得多的EMPAR便綽綽有餘,整套系統只需要能替代現役的標準SM-1就可以。由於防空射控雷達是艦載戰鬥系統的關鍵,既然雷達談不攏,代表背後的戰系、界面將更難以取得共識;此外,Sapson比EMPAR昂貴得多,研發時程也比EMPAR慢,勢必不符合法國、義大利對成本及交艦時程的需求 。到1994年10月底,PAAMS的雷達選擇的問題稍微緩和,因為CNGF的相關業界廠商向英國保證,PAAMS的系統架構能兼容於EMPAR或Sampson雷達;然而,由於對PAAMS規格與性能標準的歧見,英國與法、意在PAAMS開發階段中亦有大量的爭執。戰系方面,法國打算從自家Senit系列衍生而來,而英國則計畫從本身Type-23護衛艦的作戰管制系統(Combat Manage System,CMS)為基礎進行開發。

計畫協調

在1996年3月,英、法、意簽署三份關於CNGF的備忘錄(MoU),其中PAAMS MoU包含三個國家在PAAMS開發計畫中的分工原則,PAAMS MoU Supplement 1提及PAAMS的全工程發展與初始量產階段(Full Scal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itial Production Phase,FSED/IP),而CNGF MoU Supplement 1則記載關於CNGF護衛艦的設計相關。在3月20日,CNGF正式進入定意階段,CNGF MoU Addendum 1也獲得簽署。在1996年4月,CNGF的戰鬥管理系統(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進入定意研究階段,並選擇了兩組研發團隊;隨後在同年6月,CNGF的整合通信系統(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FICS)進入定意研究階段,同樣選擇兩組研發團隊。到1997年中旬,英國、法國與義大利有條件地簽署了PAAMS合作發展與購置協定;在此定意中,PAAMS可為CNGF提供區域、近程與點防禦防空能力,使用紫菀-15/30防空飛彈 。在此時,PAAMS也被定意為一個雙軌計畫,分別滿足英國與法/意的需求。在1997年9月11日,CNGF的IJVC獲得關於CNGF計畫定意的契約,包括戰鬥系統陸基整合測試工作(在法國土倫執行,稱為Batch 1)、降低成本研究等。在1998年,PAAMS的全工程發展與初始量產階段契約正式簽署。在1998年6月,CNGF的艦體載台發展契約正式簽署,稱為Batch 2。
CNGF的電子戰系統在1994年進入Phase A的計畫定意階段,然而在此時就已經預知電子戰系統也會是CNGF計畫的歧見點之一;義大利偏號艦載固態干擾發射機實施cross-eye對抗,而英、法則打算使主動式誘餌進行角度迷惑。在1997年 下半,CNGF的電子戰系統進入Phase B定意研究階段,參與的廠商分為兩組團隊,包括ARCEO(由Racal-Thorn Defence、Alenia Difesa、CS Defense組成)以及JANEWS(包含Elettronica、由法國Thomson-CSF與Dassault合資成立的Horizon GIE 、GEC-Marconi組成) ,兩組團隊各獲得價值450萬英鎊的契約,進行為期18個月的計畫定意工作。這套電子戰系統頗具野心,操作完全自動化,與艦上戰鬥系統整合,包含電子截收、程式化的干擾系統、誘餌發射器等,相關的系統具有高靈敏度、高精確度的能力。
除了主要防空系統之外,英、法、意屬的其他許多裝備如垂直發射器、艦炮、反艦飛彈、魚雷、電戰系統等也不盡相同。垂直發射器方面,法、意兩國自然力主採用DCN研發的Sylver A-50型,但英國考慮到日後追加美制以及戰斧巡航飛彈(英國已經在1995年向美國訂購戰斧 Block4飛彈)與標準SM-3反彈道飛彈等考慮,一開始青睞美制MK-41垂直發射系統,這導致英國與法、意一度在1997年初產生爭執,進而影響PAAMS計畫的進度。在1998年夏天,PAAMS計畫辦公室正式選擇以Sylver作為PAAMS的垂直發射器,這也導致英國皇家海軍相當不滿,因為他們渴望獲得美制戰斧Block IV以及SM-3反彈道飛彈等系統,如選用Sylver A-50垂直發射器則將無法兼容。動力系統方面,英國偏好使用較為先進、低速靜音性能較佳、功率分配較有彈性的燃氣渦輪搭配發電/電動機的CODLAG或CODLOG等組合,但法、意兩國則希望採用技術成熟、傳統保險的燃氣渦輪與柴油機的複合動力配置(CODOG)。依照CNGF最初的計畫構想,各國CNGF的規格應該儘量統一,使每個次系統的生產量增加,如此才能最有效地降低單位成本;但現實上英、法、意都選擇不少本國開發的既有系統,

計畫分歧

除了各國對CNGF的需求不一之外,對於工作量分配也有許多歧見。英國對CNGF的數量需求(12艘)遠大於法(4艘)、意(4至6艘),但是建造工作分攤並不公平:需求量最低的法國,一開始竟要求其造艦工作量占整個CNGF的46%,後來雖然降至25%,但英國還是很難接受 ,這導致CNGF的成本攀升,讓英國可能採購不到足夠的數量。由於PAAMS系統的研發工作量的歧見,導致英國一度拒絕簽署備忘錄。直到1996年三月,三個參與國才都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包括PAAMS計畫的備忘錄、PAAMS全工程發展與初始生產階段以及艦艇的設計定意階段;然而,此時參與的相關廠商都警告,由於各國對CNGF設計與裝備的巨大歧見,將使計畫持續落後。在1996年,由於英國暫緩對Sampson雷達的主承包商選商工作,導致整個PAAMS的進度遭到延遲,首艦成軍時間從最初希望的2002年拖到2006年左右(使用Sampson雷達的英國版估計在2005、2006年間,而使用EMPAR雷達的版本則在2004至2005年間),又進一步增加參與國對於替換舊艦的壓力。

英國退出

由於上述種種歧異與爭執始終無法協調,導致CNGF進展有限,裹足不前,而英國替換舊艦的進度卻不容再多作拖延。 在1991年初,CNGF進行首制艦的發展階段,並簽署CNGF MoU Addendum 2。然而,在英國軍方與工業界一致的強大不滿之下,英國終於在1999年4月退出該計畫,自行發展Type-45型飛彈驅逐艦,不過仍使用一些與CNGF相同的裝備。在1999年10月,地平線護衛艦計畫的定意階段(Phase 1)終於結束,而法、意決定以兩國合作的方式繼續進行這個計畫,預算上限定意為200億法郎(約30億英鎊),這包含發展設計以及建造首批四艘驅逐艦(法、意各二艘)的經費,其中大約1/3用於PAAMS防空雷達、戰系與飛彈系統。

計畫結果

經過協商與取得共識之後,法、意兩國國防部長在2000年9月正式簽署地平線驅逐艦的發展建造協定,此階段將排水量定意為6700噸,長度150m,兩國各建造兩艘。在2000年10月,法國DCN、Thales公司及義大利Fincantieri、Finmeccanica等CNGF的主承包商重新成立Horizon SAS公司,負責CNGF的研發整合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