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陽白髮人》唐新樂府曲名。此題系李紳首創,原詩久佚。白居易曾作《上陽白髮人》,序云:“天寶五載已後,楊貴妃專寵,後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按,詩題一本作“上陽人”。又元稹亦有《上陽白髮人》詩。皆傷宮女之苦。這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諷諭詩。詩的標題下,作者注云:“愍怨曠也。”古時,稱成年無夫之女為怨女,成年而無妻之男為曠夫。這裡“怨曠”並舉,實際寫的只是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宮延中的可憐女子。原詩前另有一小序說:“天寶五載以後,楊貴妃專寵,後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上陽,指當時東都洛陽的皇帝行宮上陽宮。
原文
上陽白髮人 白居易
上陽人,紅顏闇老白髮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妬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
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注釋
上陽:唐宮名,在洛陽皇宮內苑的東面。 白髮人:指年老宮女。
綠衣監使:太監。唐制中太監著深綠或淡綠衣。
楊妃:楊貴妃。遙側目:遠遠地用斜眼看,表嫉妒。
妬:同“妒”
耿耿:微微的光明。
美人賦:“天寶末,有密采艷色者,當時號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以諷之。”
譯文解釋
上陽人,紅顏闇老白髮新
上陽宮人啊,上陽宮人,當年的花容月貌已經暗暗消失;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白髮如銀。全詩採用倒敘手法,起筆敘述上陽人老境蒼涼的形象,突出了幽閉歲月之長。“暗”字寓意深刻,揭示了宮女的青春被幾十年的幽禁生活暗暗奪去。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綠衣的宮監把守著宮門;從被幽閉在這上陽宮裡,不知已經過了多少春。這兩句以簡潔的素描,勾勒了上陽宮的環境。再不見喧鬧的車馬,也沒有輕妙的歌舞,上陽宮已失去往日的繁華。詩人看到的只是死一般的沉寂,簡直就像一座監獄。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說起來,還是玄宗末年被選進皇宮,進宮的時候剛十六,現在已是六十的老人。一起被選的本來有一百多個,可是,日久年深,凋零淨盡,如今剩下的只老身一人。這兩句勾勒了老宮女的身世。詩人以無限憂鬱、哀嘆的調子,彈出了全篇作品的主旋律。“殘”字,流露出一種悲苦之情。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strong>想當初,吞聲忍淚,痛別親人,被扶進車子裡不準哭泣。都說進了皇宮便會承受恩寵,因為自己是那樣的如花似玉。自此到以下四句,轉入對往事的追憶。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哪曉得進入皇宮,還沒容見到君王一面,就被貴妃娘娘遠遠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進上陽宮,落得一輩子獨守空房。為了突出幽閉歲月之長,詩的以下數句,從年月、容貌、時妝等多層次、多角度加以描寫。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strong>秋夜是那樣漫長,夜長無覺,天又不肯亮。一盞殘燈,光線昏昏沉沉,照著人的背影,投映在牆壁上;只聽到夜雨瀟瀟,敲打著門窗。這四句以兩個精選的具體場景,極寫上陽女子一生獨守空房的悽怨境況。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將環境的淒涼、冷落與主人公內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悲劇氣氛。“耿耿”,微亮。“蕭蕭”,象聲詞,指雨聲。夜間之雨,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故曰“暗雨”。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春日的白天是那樣慢,那樣慢啊,獨自坐著看天,天又黑得那樣晚。宮裡的黃鶯兒百囀千啼,本該讓人感到欣喜,我卻滿懷愁緒,厭煩去聽。樑上的燕子成雙成對,同飛同棲,是多么地讓人羨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絲毫的嫉妒。這四句以情景映襯人物:春光里自在啼喚的黃鶯和繞樑的雙飛燕,襯托出宮女被遺棄、不得自由的愁苦寂寞之情。這是十分委婉含蓄而又深刻細緻的心理刻畫。“休妒”二字,有著深沉的內容,包含了一個辛酸的過程。言下之意是年年妒、月月妒,直至老了才“休妒”。它概括了上陽宮女由希望到失望以至絕望的悲慘一生。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黃鶯兒歸去了,小燕子飛走了,宮中長年冷清寂寥。就這樣送走春天,又迎來秋天,已經記不得有多少年。只知對著深宮,望著天上月,看它東邊出來,西邊落下;我已經見過四五百回月缺月圓。這幾句是寫上陽宮女深鎖宮中,昏昏度日,以至於進入精神麻木狀態。青春在消亡,生命在無聲中泯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只‘惟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二語,已見宮人之苦。”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strong>現如今,在這上陽宮中,就數我最老。皇帝聽說後,遠遠地賜了個“女尚書”的稱號。出人意料的是,在淋漓盡致地抒發寂寞苦悶之情後,詩中主人公卻以貌似輕鬆的口吻,對自己發出了嘲笑。以垂暮之年,擔著一個所謂“尚書”的虛名,能抵償一生被幽禁的悲哀嗎?這恰恰證明了皇恩的極端虛偽。“大家”,內宮對皇帝的習稱。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我穿的還是小頭鞋子、窄窄的衣裳;還是用那青黛畫眉,畫得又細又長。外邊的人們沒有看見,看見了一定要笑話,因為這種妝扮,還是天寶末年的時髦樣子。外面已是“時世寬裝束”了,描眉也變成短而闊了,而她還是幾十年前的打扮。這一“笑”中無疑是飽含著眼淚的。這也許不符合一般生活邏輯,然而卻是生活的真實。同是悲哀,不一定都痛哭流涕;同是憤怒,不一定都橫眉豎目。這裡以貌似輕鬆的口吻,將悲痛的感情刻畫盡致。 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strong>上陽宮裡的人哪,苦可以說是最多;少小的時候苦,老大的時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無可奈何,又能怎樣?你沒有看到,從前呂向的《美人賦》?又不見今日的<上陽宮人白髮歌>?作者自註:“天寶末,有密采艷色者,當時號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以諷之。”呂向在開元十年(722)召入翰林,兼集賢院校理。天寶末年,有秘密地為皇帝選擇美人的,當時叫做“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加以諷刺。
詩的尾聲部分,用感嘆的情調和諷諭的語詞,寫出詩人的一片惻隱胸懷和“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社會理想,顯示出“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良苦用心。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寫作背景
詩中沒有一般化地羅列所謂“後宮人”的種種遭遇,而是選取了一個終生被禁錮的宮女做為典型,不寫她的青年和中年,而是寫她的垂暮之年,不寫她的希望,而是寫她的絕望之情。通過這位老宮女一生的悲慘遭遇,極形象而又富有概括力地顯示了所謂“後宮佳麗三千人”的悲慘命運,揭露了封建最高統治者摧殘無辜女性的罪惡行徑。 開頭八句,以簡潔的素描,勾勒了上陽宮的環境和老宮女的身世。上陽宮已沒有往日的豪華,再不見喧赫的車馬,更沒有輕妙的歌舞,詩人看到的是綠衣監使嚴密監守下一閉多少春的宮門,上陽宮死一般的沉寂,簡直象一座監獄,一座活墳墓。詩人以無限憂鬱、哀嘆的調子,彈出了全篇作品的主旋律。上陽女子由年僅十六的妙齡少女變成白髮蒼蒼的六十老人,在深宮內院幽禁了四十四年,當時被採擇進宮的同命運的女子,如今都已春華秋草般地被摧折而凋零殆盡了,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人了。從“殘此身”的“殘”(余剩)字中,透露出一種十分悲苦之情。
“憶昔”以下八句,轉入對往事的追憶,重現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女,在被脅迫離家入宮時,那種與親人告別的悲慟場面。據記載,唐天寶末年,朝廷專設所謂“花鳥使”,到民間專為皇帝密采美女。這個上陽女,被掠奪離開親人時,連哭都不準哭。“皆雲入內便承恩”,實際上只是哄騙之詞,結果連君王的面也未得見,就被當時專寵、嫉妒的楊妃,瞞著皇帝把她暗地裡打入冷宮。
“秋夜長”、“春日遲”兩節,以兩個具體場景,極寫上陽女子一生被幽禁的悽怨生活。作者先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寫秋夜:秋風,暗雨,殘燈,空房,長夜不寐,形影相弔。這裡,環境的淒涼、冷落與主人公內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寫景與抒情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製造出一種濃郁的悲劇氣氛。接著以情景映襯的手法來寫春日:春光里,繞樑燕子雙雙飛,宮中黃鶯自在啼,襯託了這個宮女被遺棄,被監禁,不得自由,愁苦寂寞的心情。黃鶯動人的鳴叫,本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欣喜、高興,可是卻“愁厭聞”;梁燕成雙作對地同飛同棲,會引起一個年輕女子的羨慕、嚮往,甚至嫉妒,可是對於這位老宮女,卻再也惹動不起這種感情。這是十分委婉含蓄而又深刻細緻的心理刻畫。“梁燕雙棲老休妒”的“休妒”二字,有著深沉的內容,在它的後面,分明包含了一個辛酸的過程。“休妒”,不是簡單的不妒,而正說明年年妒,月月妒,直至今天才“休妒”。
它包含了上陽宮女由希望到失望以至絕望的悲慘一生。這句話和前面的“宮鶯百囀愁厭聞”,後面的“春往秋來不計年”相對照,正表現了上陽宮女在殘酷折磨下對生活、對愛情、對一切都失去信心和樂趣,心灰意懶,昏昏度日的麻木狀態。她深鎖宮中,既嫌“秋夜長”,又怨“春日遲”:天明盼著天黑,“日遲獨坐天難暮”;天黑又盼著天明,“夜長無寐天不明”。青春在消亡,生命在無聲中泯滅,春去秋來,年復一年,究竟流走多少年月,已經恍惚難記。百無聊賴之中,只有望月長嘆:“惟向宮中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惟”字寫出主人公的孤寂;“東西”二字指月亮的東升西落,寫出主人公從月出東方一直望到月落西天,長年累月,徹夜不眠,在痛苦中熬煎。 出人意料的是,在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寂寞苦悶的心情之後,詩中主人公卻以貌似輕鬆的口吻,對自己發出了嘲笑。由於“年最老”,得到了“大家”(內宮對皇帝的習稱)的恩典,從京都長安發旨到洛陽上陽宮,“遙賜”給“女尚書”的空銜,可是,以垂暮之年,擔著一個所謂“尚書”的虛名,能抵償一個人一生被幽禁的悲哀嗎?這恰恰證明了“皇恩”的極端虛偽。接著,她對自己的妝束進行嘲諷:外面已是“時世寬裝束”了,描眉也變成短而闊了,而她還是“小頭鞋”,“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一幅天寶末年的打扮,無怪她要自嘲道:“外人不見見應笑”,其中無疑是飽含著眼淚的。這也許不符合一般生活邏輯,然而卻是生活的真實。同是悲哀,不一定都痛哭流涕;同是憤怒,不一定都橫眉豎目。悲哀時可能笑,快樂時可能哭;有人傾訴苦難,聲淚俱下,痛不欲生;有人卻把痛苦拿來消遣,憤世嫉俗。這裡以貌似輕鬆的自我解嘲的口吻,表現主人公沉痛的感情,把她悲痛到無以復加的接近變態的心理刻畫盡致。
詩的尾聲部分,用感嘆的情調和調諭的語詞,寫出詩人的一片惻隱胸懷和“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社會理想,顯示出詩人“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良苦用心。這首詩,語言通俗淺易,具有民歌的風調。它採用“三三七”的句式,和"頂針"等句法,音韻轉換靈活,長短句式錯落有致。詩中熔敘事、抒情、寫景、議論於一爐,描述生動形象,很有感染力,在唐代以宮女為題材的詩歌中,堪稱少有的佳作。
賞析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所謂的浩蕩皇恩,其實只是後宮女子悲慘的命運。詩人通過對上陽女子一生遭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帝王流淫無恥,摧殘無辜女性的罪惡行徑。暮宮女絕望睥呼聲,淒涼悱惻,怨可通天。憤怒的控訴,字字都是血淚凝成,令人不忍多聞。 詩前八旬勾畫上陽宮的環境和老宮女的身世,死寂的宮中,沒有春光,沒有生氣,沒有豪華喧鬧,沒有輕歌曼舞,整個上陽宮就是封建帝王設定的監獄和墳墓。入宮十六,而今六十。妙齡少女變成白髮老婦,四十來年苦度韶光。次八旬是對往事的追憶,重現發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子被迫入宮時的悲慟場面,與親人告別,只有淚水,不聞哭聲,這也是對皇恩浩蕩的絕大諷刺。接下兩節,以兩個具體場景,細寫上陽宮女子被除數幽禁一生的痛苦生活。空房秋夜,誰能入睡!秋風冷雨,孤燈相伴,形影相弔。淒涼的環境與上陽女孤獨內心融合一起,悲劇氣氛極濃。春光明媚也只令人心碎,燕子歡飛,黃鶯輕啼,更顯出上陽女的愁苦。春去秋來,經顏已衰,卻意外得了“尚書”的名號,是嘲笑、是憐憫?
此詩通俗明了,音韻靈活,句式錯落有致,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極富感染力。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繼承並發展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創作了<新樂府>五十首。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共九千零七十餘字。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是一組以表現作者對政治、社會問題見解的詩篇,功利主義的目的性要求每首詩都要明白無誤地表達諷諭之意;在形式上,也要求格局一律。白氏新樂府自有其不同於他人的規定性。這組詩廣泛而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各種弊政和不合理現象,表現了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作者比較進步的政治態度和思想觀點。
《上陽白髮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寫洛陽上陽宮的一個老宮女的痛苦生活。嬪妃制度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罪惡。封建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強選民女,幽閉深宮,剝奪並葬送了她們的青春和幸福。元和四年(809)三月,白居易在上呈皇帝的奏狀<請揀放後宮內人>(即請挑出一些宮女把她們放出來)中指出:“宮內人教,積久漸多。伏慮驅使之餘,其數尤廣。上則虛給衣食,有供億靡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事宜省費,物貴徇情。”《上陽白髮人》即是於啟奏之外為同一目的而寫的作品。這首詩題下自注云:“天寶五載(746)巳後,楊貴妃專寵,後宮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785-804)尚存焉。”可見此詩所述內容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上陽宮宮女很多,有些宮女從未得到皇帝接見,終身等於幽禁宮中。古代宮女生活相當痛苦。所以詩序有“愍怨曠也”的說法。“愍”,同情。“怨曠”,凡指成年了沒婚配的人。女人稱“怨女”,男人稱“曠夫”。這裡偏指怨女。“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問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詩開頭九句,“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是說,上陽那老宮女,青春紅顏悄悄地不知不覺的衰老了,而白髮不斷地新生。太監把守的宮門,自從被關進上陽宮以後,一幽閉就是多少年過去了。天寶末年,剛被選入宮時才十六歲,現在已六十了。同時從民間採擇來的宮女有百十多個,一個個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後只剩下這一個老宮女了。“綠衣監”,是唐代掌管宮闈出入和宮人簿籍的太監。從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綠色官服。“入時十六今六十”,大家不要拘泥於這個歲數,意指進去時年輕,現在已很老了。
這幾句概述了上陽宮女被幽閉在上陽宮達半個世紀之久,寫出了她悽慘的一生,以充滿哀怨憂鬱之情的筆調,總括了全詩的內容,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接著轉入該詩的主要部分,寫她入宮後的遭遇及幽閉後的愁苦。“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是說,回想當年離別親人時,自己忍悲吞聲被家人扶進車裡邊,並囑咐她不要哭。因你長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說你一入宮裡就會受到皇帝恩寵的,可那知事並不如此。這四句寫她當年別親入宮的悲慟場景。“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來到宮中還沒容得君王看見自己,就已被楊貴妃發現了,遠遠地對她加以目擊、妒忌。楊貴妃由於妒忌就派人下令把她發配到上陽宮,於是她一生就在空房度過了。 這四句寫進宮之後,被妒潛配上陽宮的悲慘結局。至此,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妙齡少女,一生命運就這樣決定了。詩篇以下就圍繞著潛配上陽宮後的情景展開了層層描寫。“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夜長自己睡不著盼天亮,但又遲遲不明。就在殘燈、壁影,蕭蕭暗雨之中度過去了。這是指秋夜長。這裡寫她宿空房被幽閉時的痛苦。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春天白天長,雖春光好但自己是孤獨一人坐在那兒,所以天越長越難挨,越難往下熬過去。所以總是希望天快點黑。可天又長,很難黑。空中飛來的鶯鳥叫的很好聽,但由於自己愁緒難展不願聽;春天燕子來了在梁間做窩,總是雙棲雙宿,可自己已老了無須乎去妒忌燕子的雙棲雙宿了。
作者選擇"秋夜"和"春日"兩個典型時間,來概括上陽宮女四十四個年頭的悽怨生活。寫“秋夜”是“耿耿殘燈”、“蕭蕭暗雨”等愁景;寫“春日”,是“宮鶯百燕雙棲”等樂景;愁、樂交雜,相反相成,以景襯情,既渲染了悽惻哀怨的悲劇氣氛,又細緻、含蓄地反映了上陽宮女孤寂愁苦的心理。“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問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鶯歸燕去”表春天過去了,春往秋來自己總是這單調度過,不記得哪個年頭了。只是因為在深宮常常看月亮,似乎還記得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大約有四五百回了。這四句總寫幽禁深宮時間之久。 以上為該詩主體部分,描寫老宮女一生的痛苦。“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是說,到現在她已成了宮中最老的一個宮女了。皇帝住長安所以遙賜她一個尚書官銜。穿小頭鞋窄衣裳,用青黛畫細長細長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因在宮中),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誰都要笑的。為什麼?這種小頭鞋窄衣裳畫細長眉,都是天寶末年流行的一種服裝打扮,落後了半個世紀了,成了老古董。“大家”,指皇帝。唐朝宮中口語。“尚書號”,這是對老宮女的安慰。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無濟於事的,她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
這六句則以描繪她所穿天寶妝束,來反映她長期深鎖冷宮、與世隔絕的悽慘境況,於貌似輕鬆平和的調侃筆調中,對最高封建統治者進行辛辣的諷刺。“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是說,上陽宮女苦是最多的。年輕也苦,到老了也苦。這兩方面苦怎樣呢?不往下說了。這叫“卒章顯其志”。“君不見”兩句下面白居易自註:“天寶末,有密采艷者,當時號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以諷之。”(說,天寶末年有到民間採集美女的叫花鳥使,當時呂向獻《美人賦》來諷諫這件事),那你還要讀讀我這上陽白髮歌。這裡以天寶年間呂向的《美人賦》與此詩並提,對至今沒有改變的廣選妃嬪制度進行諷諫,表現了詩人對宮女不幸命運的惻隱之情。
特點
這首詩的主題明確。作者在詩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訴的筆調,描述了上陽宮女“入時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無數宮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嚴酷事實,從而鞭撻了封建朝廷廣選妃嬪的罪惡,在客觀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訴封建最高統治者荒淫縱慾、摧殘人性的作用。如此深刻、尖銳的政治諷諭詩,在唐代眾多的宮怨題材詩作中,是極為少有的。這首詩選材十分典型。作者沒有羅列眾多宮女的種種遭遇,而是選取了一個終生幽禁冷宮的老宮女來描寫,並重點敘寫了她的垂老之年和絕望之情。通過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高度概括了無數宮女的共同悲慘命運。該詩以人性之被摧殘去激動人心,也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更富有尖銳性。作者運用多種手法來刻畫上陽宮女的形象: 生動的細節描寫是其一。如對“天寶末年時世妝”的描寫,形象地表明上陽宮女幽閉深宮、隔絕人世之久。用衣著落後半個世紀這一外在的表現,說明一個女人如花歲月,似水年華被毫無意義地踐踏了,她一生都沒有獲得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意義,藝術表現的容量是相當大的,足以誘發讀者的想像力。細膩的心理描寫是其二。如“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兩句,分明包孕著一個從原先的喜聞、羨妒到今日的厭聽、不妒的心理演變過程;它們與“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等詩句,均反映了上陽宮女對生活、愛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態,是她愁苦絕望心理的細緻刻畫。環境氛圍的烘托是其三。從"宿空房"至“東西四五百回圓”這一精彩片斷,通過渲染上陽宮環境的死寂、淒涼,襯托出生活在這座人間地獄中的上陽宮女的孤苦。
在寫宮女的幽閉生活時,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結合,有濃郁的悲劇氛圍。這首詩的語言具有質樸平易、“意深詞淺,思苦言甘”(袁枚<續詩品>)、“用常得奇”(劉熙載<藝概>)的特點,充分發揚了樂府民歌語言的優良傳統。全詩以七字句為主,又時或摻雜三字句等,長短相間、錯落有致。而“頂針”手法的運用,及音韻轉換之靈活,則使詩讀來琅琅上口,有一氣流轉之妙。為了明明白白地表達諷諭,即“卒章顯其志”,詩人又寫了“上陽人,苦最多”以下幾句,把話說盡了不但了無餘韻,而且羅嗦、拖沓,純屬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