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 , 是古郡名。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 ,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 把河北中北部改為上谷郡 , 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了河北的都會 , 人們就把保定稱為上谷。上谷八景 , 就是保定八景。
“八景”稱謂由來:方位尚八: 即東南西北加四隅 , 為全方位 , 故城有四面八方 , 路有四通八達。特別是城邑 , 古時最忌諱缺一角。譬如公元 384 年 , 南北朝時代 , 前秦苻堅克新平 ( 陝西彬縣 ) 之後 , 怒其百姓不開城迎降 , 特將該城拆除一角 , 以示辱之。古時 , 保定城四門四關 , 北西南三關最為繁華 ; 北關是京師孔道 , 街長三里 ; 西關是江南通途 , 街長二里;南關是漕運碼頭 , 街長一 里。唯獨東關 , 地勢低洼 , 村落稀疏 , 一望田野無際 , 小橋流水人家 , 天成一幅自然田園景色。 保定是文化古城 , 故設八景 , 以褒其美 , 即 : 東皋春雨、西剎秋濤、 奎樓應宿、蓮漪夏艷、市閣凌霄、郎峰聳秀、雞距環清等八景。
附:上谷八景題詩
市閣凌霄
大慈閣
大慈閣位於保定市裕華路,西與古蓮花池緊鄰,是歷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築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徵,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
大慈閣由元代蔡國公張柔所建,始建於公元1227年,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築,名列保定古八景之首,史稱“市閣凌霄”。大慈閣雄偉壯觀,前人讚美大慈閣的詩詞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等名句。
2006年05月25日,大慈閣作為古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為保定著名的佛教聖地。
清時來敏
高結梵林敞法筵,岧嶢聳翠幾經年。
曲欄掩映疑無地,飛閣迂迴別有天。
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
公餘攬勝憑虛望,極目蒼茫興豁然。
奎樓應宿
殘牆今尚在古樓已無存
據相關記載:“古代保定有兩座奎樓,一是建於明代萬曆年,位於南門以東古城牆頂部,為雙重檐八角樓;另一座建於清代初年,位於大慈閣以南,築室六丈結樓於顛,下做四洞,人可往來,俗稱穿心樓,後稱穿行樓,今仍有穿行樓街地名。
奎樓又稱奎星閣、文昌閣,是古城悠久文化象徵建築。奎樓應宿,形容奎樓之高似可與天空二十八星宿中之奎星相呼應。”南門以東的古城牆上面坐落著號稱保定八景之一的兩座奎樓。只是,那座殘存在老保定人心中的“穿心樓”,早在40年代就已經不復存在。
清時來敏
岑樓聳拔插蒼穹,百雉困環跨郡雄。
氣撼奎星晃碧落,光聯泮藻漾晴空。
連雲甲第興多士,大筆文章屬鉅公。
自是地靈爭獻秀,卻教人傑出其中。
橫翠朝暉
朝暉尋遍地何處是樓台
橫翠朝暉,顧名思義的說法應該是古樓橫翠與朝霞交相輝映,巍然成景,這在保定上古八景之中應該是大家閨秀一般的景致。
清代內閣學士郭棻在他的詩中有這樣的描寫:“勝跡孤懸古泰州,樓名橫翠意非浮。晴連海日樓添翠,雨逼朝煙翠擁樓。”試想當年古保定的城市風貌——橫翠樓所在之處大慈閣高聳而立,奎星樓列於其中,總督府威嚴肅穆,蓮花池春光旖旎,城外古寺鐘聲長鳴,行人舉步之間鶯歌燕舞、草青水碧,東城之外更是花紅柳綠、一望無際。且不說登高遠眺朗峰競秀,也不說西城古剎松濤起伏。單就橫翠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來說,生活在如此美麗的城市之中,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據考證,橫翠樓是一座鼓樓,建於元代初年,所處位置應該是在總督府以東,鐘樓以西。橫跨南大街,坐北朝南,高約8米,下有一條寬約5米的通道。樓前左右各有一牌坊,左為金台俊彥,右為昭代耆英。朝陽東起,重樓浸染,祥雲籠罩,氣度巍峨。加之城中處處蔥翠,紅綠相間,那情景不言而喻了。
清 郭棻
勝跡孤懸古泰州 , 樓名橫翠意非浮。
晴連海日樓添翠 , 雨逼朝煙翠擁樓。
郡國銅壺猶滴滴 , 將軍絲管己悠悠。
香風直起來何處 , 知自蓮花池上頭。
蓮漪夏艷
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初建於770多年前,為張柔所建,原名“香雪園”,其時,“簾戶疏越,澄瀾蕩漾,魚泳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臨漪亭記略》)。
元代之後,保定遭遇地震,該園被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時任保定知府的張烈出官費加以修復,此園才得以重見天日。池中“蓄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修建了亭台和圍牆,闢為“水鑒公署”,意即以水為鑑,鑒身、鑒心,成為達官貴人飲宴享樂的場所。明清兩代,將元時的保定路改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將元直隸巡撫衙門升級為總督部院,從此保定府成為直隸省會。
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增置賓館,後將賓館擴建為行宮。清代,蓮池曾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整建和重修,園內假山疊,古木森森,奇花爭艷,山、水、樓、台、亭、榭參差錯落,形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幾疑城市若蓬萊”的盛譽。自從擴建為行宮以後,乾隆、嘉慶、光緒三朝帝後均曾來此駐蹕巡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直隸布政使增溫維修後,將蓮花池闢為“蓮花公園”。
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巡使曹錕集資重修,並請大總統徐世昌書寫了“古蓮花池”四字匾額。園中以臨漪亭即水中亭為中心,由君子長生館、觀瀾亭、濯錦亭、寒綠亭、藻詠亭、響琴榭等組成十二景,它們皆環池而設,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蓮漪夏艷
清 郭棻
招攜避暑踏芳埃,曲水銀塘載酒來。
綠荇參差波外轉,紅蕖深淺雨中開。
錦衣蝶蝶當庭舞,金掌駕鵝傍岸洄。
誰道燕南無勝地,西山兀自有台萊。
蓮漪夏艷
清 時來敏
一弘斂艷絕塵埃,夾岸亭台倒影來。
風動紅裝香細送,波搖錦纜鏗初開。
宜晴宜雨堪臨嘗,輕暖輕寒足溯洄。
宴罷不知游上谷,幾疑城市有蓬萊。
東皋春雨
幾度春風幾度雨百花散盡暗香來
清代陳正有詩讚東皋云:“細雨東郊潤落花,田夫攜手話桑麻。高原已足春三澤,雞水新添兩岸沙。嫩草如煙滋灌溉,長虹弄色隱雲霞。載歌喜雨因誰賜,笑指飛鳧入酒家。”由此可見,所謂東皋春雨不過是描述古城東關之外自然天成的田園景色。
據記載,古時保定城有四門四關,北關是京師孔道,街長三里;西關是江南通途,街長二里;南關是漕運碼頭,街長一里。唯獨東關,地勢低洼,村落稀疏,一望田野無際,小橋流水人家。晉代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有膾炙人口的名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上古八景之一的“東皋春雨”便由此而來。“一夜東風起,萬山春色歸”。崇尚自然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來有之啊。
東皋春雨的具體景點,就在如今東風公園裡大石橋東邊往北的土坡上。傳說它是北宋時期的烽火台遺址。解放後,改建成東風公園。
清 陳正
細雨東郊潤落花 , 田夫攜手話桑麻。
高原已足春三澤 , 雞水新添兩岸沙。
嫩草如煙滋灌溉 , 長虹弄色隱雲霞。
載歌喜雨因誰賜 , 笑指飛鳧入酒家。
西剎秋濤
小橋流水似江南
在“保定八景”之中,有兩處景致都是與府河相關的。古時的府河上游既叫一畝泉河,也叫雞距河。泉水匯集,日夜流淌,流到靈雨寺(今八中)附近,又一分為二。一股經大閘南流入府河,水聲轟鳴,便是“西剎秋濤”。一股向東北繞城一周,在今南關天水橋北側匯入府河,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歷歷,就是“雞水環清”。
清 時來敏
楓楓秋風林外驕,泉流一帶漲河橋。
濤聲相應梵聲近,水色齊連天色遙。
荇藻漪漪隨浪涌,蒹葭緲緲逐煙飄。
閒來買渡尋僧話,又聽鳴鐘送晚潮。
雞水環清
汲水耳聞鳥飛鳴欲問滿城清幾許
在古城保定,一畝泉,府河成就了古城昔日的輝煌。在保定濱河公園有一處壁畫,上述“雞水環清”的字樣是這樣的:“元代初年張柔在重建清苑郡城時曾作新渠,引雞距泉一畝泉水入城。明代建文年,改保定之土城為磚城時,修築護城河,引雞距泉(一畝泉)水環繞古城。清澈河水與雄偉之保定古城構成雞水環清勝景。”足見老保定的水色之美。一畝泉也因玫瑰芙蕖,香聞十里,飛鳥游魚,各自鳴躍的動人景致,博得“小江南”的美名。
清 時來敏
潺湲一曲抱孤城 , 勢並江河日夜傾。
淘盡丹砂思碧海 , 濯殘白髮憶黃精。
風索水荇深深見 , 筌尋漁舵款款行。
莫謂臨流多感慨 , 羞將潭影對塵纓。
狼峰競秀
狼牙山
狼牙山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牙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如今,這裡既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級森林公園。新落成的“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占地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館內有圖片、歷史資料、抗戰文物、戰鬥場景雕塑等,生動地再現了我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英雄業績和悲壯歷史。
狼牙山位於保定境內易縣西南45公里處太行山東麓,距保定市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主峰蓮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登高遠眺,可見千峰萬嶺如大海中的波濤,起伏跌宕。近望西側,石林聳立,自然天成,大小蓮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鐧峽雲霧縹緲,神奇莫測。
清時來敏
晴嵐遙望郁蒼茫,秀色青蔥映夕陽。
疊巘開屏三輔障,危峰攢劍九秋鋩。
應嫌山屐穿雲亂,尤喜藤蘿掛月長。
到處神仙皆可學,逢人何必說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