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村[雲南省漾濞縣蒼山西鎮上街村]

上街村[雲南省漾濞縣蒼山西鎮上街村]

上街村位於雲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區內有七個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總人口1718人,七種民族。耕地面積41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239畝。

村情概況

該村充分利用城鄉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民眾收入不斷增加,生活得到改善。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19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52萬元、(種植業收入25.17萬元)林業收入7.1萬元、牧業收入663.1萬元、漁業收入1.2萬元、工業收入410萬元、建築業收入441.2萬元、運輸業收入165.6萬元、商業收入287.8萬元、服務業收入100.7萬元,其它收入6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28元,比上年增610元。發展優勢:地處縣城中心、核桃集散地、商貿區。特色產業:核桃精深加工、商貿、建材。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畝(其中:田410畝),人均耕地0.24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488.68畝,沒有經濟林果地;水面面積0.5畝,其中養殖面積0.5 畝;無草地;荒山荒地128.4畝,其他面積2706.14畝。 無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522戶通自來水,沒有農戶飲用井水,沒有農戶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522戶通電,有52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2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8戶(分別占總數的89.46%和78.16%)。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3輛,拖拉機13 輛,機車9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1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4畝。

到2006年底,全村沒有沼氣池農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60戶;無小水窖;沒有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3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4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07.6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4萬元,占總收入的1.15%;畜牧業收入526.3萬元,占總收入的33.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95頭,肉牛1034頭,肉羊2425頭);漁業收入0.67 萬元,占總收入的0.04%;林業收入5.28萬元,占總收入的0.34%;第二、三產業收入957.38萬元,占總收入的61.13%;工資性收入58.53萬元,占總收入的3.74%。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8.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6人(占勞動力的14.9%),在省內務工125 人,到省外務工2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二、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第二、三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57.3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1.1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深加工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產業。擁有企業6個,無縣級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6個,其中,已登記註冊4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4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22戶,共鄉村人口1736人,其中男性885人,女性851人。其中農業人口1736人,勞動力 980人。該村以漢族、回族為主(是漢族、回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21人,回族573人,其他民族22人。到2006年底,全村沒有農戶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64人,參合率95.85%;享受低保9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8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是鎮衛生院所在地。該村建有公廁2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36個,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是縣城、蒼山西鎮所在地,所以該村的學生是在上街完小、縣一中就讀;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8人,其中小學生113 人,中學生12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上街村是漾濞縣的縣城所在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蒼山西鎮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村內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龍橋,古城老街,上街清真寺、文殊院、老君殿分別是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的代表寺院,在相距不足百米的地方和諧共存,證明漾濞這個南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幾百年前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人口多,耕地面積少,現有大部分農民已經失地。加上部分區域的基礎設施較差。一區的人畜飲水十分困難,道路也十分難走。加上沒有部分村組沒有路燈,給學生和民眾造成安全隱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經營好本村的土地,利用本村的地理條件,加大對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今後要投資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產品的精細加工廠,使我全村的經濟收入上新的台階。對基礎設施差的區域爭取資金加大投入建設。對沒有硬化的進村路面進行硬化,著力解決少數危房的加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00.5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28.2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77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7個,黨員總數69人,黨員中男黨員33人,女黨員36人。 團員49人。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40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畝。 該村到2014年底,有14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8.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8人 ,在省內務工191人,到省外務工6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