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農墾志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編灘涂資源開發利用
第二編圍墾
第三編水利
第四編城鎮建設
第五編農林果蔬
第六編乳牛乳品
第七編畜牧水產
第八編工業
第九編建築業、住宅建設
第十編商業、儲運業
第十一編計畫、財務、審計
第十二編勞動、工資、農場人口
第十三編科技
第十四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第十五編農場、公司(廠)
第十六編黨政群體單位
第十七編人物
第十八編文獻
增記 編後記
《上海農墾志》編纂審定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灘涂資源開發利用

概述
大約在16000年前,整個上海地區以及東海大陸架、台灣島、日本列島等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到了距今7500年前,由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大陸的海岸線向西移動。長江入海口退至現今的鎮江、揚州一帶。現代上海所在地區淪為一片滄溟。
隨著歲月的流逝,長江挾裹的泥沙沉積速度超過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體下降的速度。泥沙沿著長江口的南北兩翼堆積,大約到十五六世紀,長江南岸的濱海平原向東推進到今南匯縣境內的中港、老港、四灶、黃沙和大泐一帶。長江口的一片片沙洲逐漸固定並形成了崇明島。
瀕江濱海的灘涂每年以數米乃至數十米的速度淤積。某種意義上,上海的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開發利用灘涂資源的圍墾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90年,全市用於各種用途的已圍墾的灘涂總面積有92.64萬畝,其中,農業生產用地53.6萬畝。相當於1990年上海市全部農業用地的十分之一。上海農墾70多萬畝土地98%以上是1950年以後歷年圍墾得來的。
為了科學地、充分地利用灘涂資源,使這些土地生產出更多的糧、棉、油及各種農副產品,上海農墾對場域內的土壤資源多次進行了科學調查,為農業開發利用灘涂資源提供依據。

圍墾

概述
上海灘涂資源豐富,圍墾歷史悠久。
1990年上海市土地面積6300多平方公里,其中62%的土地是兩千多年來上海人民連續不斷地在潮間帶高灘圍堤開墾形成的。歷史上灘涂圍墾對上海陸域發展和上海城市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代灘涂圍墾對上海市農業、工業、港口、第三產業和城市發展提供了需要的土地。上海灘涂開發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並對促進上海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前,當上海灘涂淤漲到一定高程時,地方權勢人物或地方團體便來搶奪,僱工圍墾耕種,沿江沿海無田貧苦農民迫於生計,常擔著風險作小規模圍墾,但因自有資金有限,圍堤工程質量粗劣,效益很差。
建國以後,上海灘涂圍墾開荒,都是由國家或集體組織進行。50年代圍墾,主要發展糧棉油生產,“以工代賑”解決失業工人和社會待業青年的收入;60年代圍墾,主要為克服國民經濟遇到的暫時困難,全黨全民熱烈回響黨中央“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偉大號召,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委員會組織全市性的圍墾,在崇明、南匯、奉賢、寶山建立市區副食品生產基地;70年代圍墾,主要為安置城市知識青年就業,擴大國營農場土地,在奉賢、南匯兩縣沿海和江蘇省大豐縣黃海沿海圍墾擴建了3個農場,新建了4個農場;80年代圍墾,主要為發展淡水魚養殖,建立水產養殖基地,由農場自己組織灘涂擴圍;90年代圍墾,主要彌補浦東開發規劃實施後,郊區耕地減少,圍墾崇明東灘,建立為上海內外貿易提供優質潔淨農副產品的“綠色食品”基地和創匯農業基地。
圍墾灘涂的組織形式,由市統一組織圍墾、市局統一組織圍墾、縣統一組織圍墾和農場統一組織圍墾四種。據資料統計:截止1990年底,在建國40多年中,上海市共組織規模不等的圍墾62次,圍築大堤252.8公里,總土方量3300萬立方米,國家和農場共投資15456.05萬元,參加圍墾的民工和職工有379853人(次),共圍得土地778259畝,圍地分布在崇明縣境內的有378212.9畝,在寶山境內的長興島上有12582畝,在南匯縣境內的有53571.1畝,在奉賢境內的有112893畝,在江蘇省大豐縣境內的黃海海邊有22.1萬畝,先後建立合併成16個國營農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