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董家渡)修復工程》可供地下工程設計、施工、監理、科研和教學的技術和工程管理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序
工程設計篇
1 概述
1.1 項目背景
1.2 修復工程總體設計原則
1.3 修復工程設計總體思路
1.4 修復工程設計主要內容
1.5 修復工程設計主要歷程
2 修復工程總體方案設計
2.1 修復工程周邊環境
2.2 修復工程總體方案
2.3 搭橋修複方案
2.4 原位修複方案
2.5 修複方案主要風險
2.6 修複方案比選
2.7 修複方案比選結論
3 修復工程自然環境及工程地質
3.1 周邊環境
3.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3.3 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4 線路設計
4.1 總體概述
4.2 線路修復設計方案
5 建築設計
5.1 建築設計範圍
5.2 工程概況
5.3 建築設計原則
5.4 建築設計
6 結構設計
6.1 陸地段結構設計
6.2 江中段結構設計
6.3 暗挖連線段結構設計
7 結構防水及耐久性設計
7.1 防水設計原則
7.2 防水等級標準
7.3 明挖段防水設計
7.4 暗挖段防水設計
8 環境保護設計
8.1 概述
8.2 基礎資料
8.3 對臨江花苑大廈的控制標準
8.4 計算理論及方法
8.5 臨江花苑部分樁基失效對大廈穩定性的影響分析
8.6 樁端應力泡分析
8.7 中基坑地下牆沉槽對大廈穩定的影響分析
8.8 東、西、中基坑開挖對大廈穩定的影響分析
8.9 分析評估結論
9 環控設計
9.1 概述
9.2 設計範圍
9.3 設計原則及標準
9.4 區間隧道通風、排煙系統設計
9.5 設備用房通風空調系統設計
9.6 自動控制設計
9.7 環保
10 給排水及消防設計
10.1 原區間系統布置簡要介紹
10.2 區間修復段內系統設計
11 供電照明設計
11.1 概述
11.2 供電系統設計
11.3 動力照明設計
工程施工篇
12 概述
12.1 修復工程背景
12.2 修復工程地質及環境
12.3 修復工程概述
13 修複方案論證確定和最佳化
13.1 前期調研和試驗
13.2 方案論證和比選
13.3 原位修復總體方案概況
13.4 修復工程的主要難點
13.5 修複方案的主要最佳化
14 修復工程中的施工工藝與技術
14.1 江中鋼平台及圍堰
14.2 地下深層障礙物切割和清理技術
14.3 超深地下牆施工
14.4 地基加固施工
14.5 承壓水降水施工
14.6 基坑開挖與結構製作
14.7 凍結加固及暗挖構築
14.8 隧道抽水清理施工
15 工程和環境監控
15.1 基坑施工監測
15.2 降水監測
15.3 江中段水平凍土牆監測分析
15.4 實時動態遠程監控
16 修復工程風險控制與管理
16.1 風險管理概述
16.2 主要施工工序的風險分析
後記
文摘
插圖:
工程設計篇
1 概述
1.1 項目背景
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即明珠線二期)工程是上海軌道交通規劃唯一一條環線,其中西段與軌道交通3號線共線運營,是上海市的重大工程項目。塘橋站至南浦大橋站區間隧道工程是軌道交通4號線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程起始於塘橋站西端頭井,終止於南浦大橋站東端頭井,上行線里程為SK10+828.767-SK12+821.758,上行線全長1997.5m;下行線里程為XK10+828.761-XK12+821.758,下行線全長1981.9m,其中江中段約440m。該段區間除兩端端頭井外,在浦西岸邊設一中間風井,位於中山南路和黃浦江防汛牆之間,其北側為董家渡路,主要建築物為谷泰飯店等三座5層磚混結構民用建築;南側依次為22層的臨江花苑大廈、地方稅務局和土產公司大樓、光大銀行大樓等。
2003年7月1日,在區間隧道施工完成之後,進行聯絡通道施工時,發生了施工險情,導致浦西董家渡地區隧道塌陷,引起隧道附近的土體流失,進而使得地面建築物發生傾斜……。工程搶險期間,為儘量減小隧道破壞區域的蔓延以及控制對地面環境的進一步影響,在區間隧道內部設定了臨時水泥壩、淺層應急注漿、深層混凝土充填以及向隧道內注水的等應急措施。通過上述應急措施有效控制了險情的進一步發展。
由於塘橋站至南浦大橋站旁通道工程事故,導致軌道交通4號線在2005年通車時未能實現全線貫通運營(其中的四站五區間無法參與運營),無法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環線功能。儘快修復該段區間隧道,為軌道交通4號線早日實現環線運營以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的網路功能成為一項迫切而艱難的任務。
序言
2003年7月1日,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工程浦東南路站一南浦大橋站區間隧道工程進行中間風井下部聯絡通道施工時,發生了大規模流砂事故,導致約270m隧道發生塌陷損壞,地面發生了較大沉陷,事故場區建築物和防汛牆發生傾斜破壞。
事故發生後,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經現場調研、試驗和專題研討論證,確定了總體修複方案。工程於2004年8月正式開工,2007年6月底實現主體結構貫通。
修復工程採用地下連續牆圍護明挖法施工,基坑全長為264m,寬為19.5~26m,開挖深度達41.2m,基坑東側侵入黃浦江,施工中涉及大量地下障礙物清理,還需解決與區間隧道的連線,技術難度極大。該超深基坑工程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包括超深地下連續牆、大深度大直徑高壓旋噴樁、全迴轉鑽機清障、超深承壓水降水、大斷面凍結暗挖對接等先進技術和工藝。在工程實施中進行了多項試驗研究,開發套用了多項技術成果,解決了眾多技術難題,創造了在複雜地層和環境條件下世界深埋隧道修復工程的新經驗。
近年來,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發展極快,地下工程新技術的套用日益廣泛。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董家渡捷運區間隧道塌陷區原位修復工程的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為軟土地層超深基坑工程提供了新的成功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