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菸草志

第二篇企業 第四篇生產 第七篇職工

目錄

序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體制
第二篇企業
第三篇原料
第四篇生產
第五篇經貿
第六篇科教
第七篇職工
第八篇黨群
第九篇人物
工運專記
附錄 後記
《上海菸草志》編審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體制

概述
明清時代上海地區主要吸用水煙和旱菸,也有鼻煙和嚼煙。隨著上海開埠,19世紀末,美製品海牌和英制絞盤(白錫包)、三炮台(綠錫包)牌等捲菸先後輸入上海。外商見中國捲菸市場日益擴大,美商上海茂生洋行便率先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上海浦東開設茂生煙廠。幾年後,中國人范善慶創辦了上海第一家名為范慶記的手工捲菸作坊。光緒二十九年,鴉片行老闆陳廣昌在上海橫浜橋三元坊開設德倫煙廠,光緒三十至三十一年劉樹森和盛宣懷合股創辦三星煙公司。民國5年(1916年),中國最有實力的由民族資本開設的南洋兄弟菸草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設廠,兩年後將總公司從香港移至上海。此後幾十年中,華商和外商先後在上海興辦數百家捲菸企業。
解放前,上海捲菸業由外商企業、華商私營企業、政府與私人合辦的官商企業以及個別由國民政府接管日偽敵產後經營的企業等幾個方面組成,其中以外商和華商私營企業為主。在半個世紀中,國際菸草托拉斯――英美煙股份有限公司將上海作為其向中國推銷捲菸的中心,光緒二十九年即在上海成立分支機構。該公司在上海開設3家具有相當規模的捲菸廠及網路遍布全國的銷售機構,並不斷兼併其他外商企業,還在中國農村開拓菸葉原料基地。該公司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煙稅特權,百般抑制中國民族捲菸工業的發展,以圖壟斷上海捲菸生產及市場。民國14年五卅運動前,上海捲菸銷量中的90%為英美煙公司所占,華商私營企業僅占10%。五卅運動後,上海華商私營企業迅速發展,民國14~16年由14家增至182家。民國20年華商私營企業的產值一度占上海捲菸總產值中的58.02%,外商煙廠占41.98%,但為時極短。華商私營企業中除個別幾家規模較大的能在競爭中立足外,大多數都因規模小、設備差、資金匱乏、產品滯銷而缺乏競爭力。抗日戰爭期間,不少華商私營煙廠毀於戰火,民國27年私營企業的總產量僅為戰前的2/3,次年實際開工的煙廠只有20家左右。民國36年起,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外商企業大量轉移資金,捲菸產量大幅度下降。是年,華商私營企業的產量占市總產量139萬餘箱中的82.33%。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捲菸工業企業有113家,實際開工僅20餘家。
解放後,上海捲菸企業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經過撤、並、關、轉,至1960年12月,只有國營上海捲菸廠一家,此外還有與之相配套的上海菸草工業印刷廠和上海菸草工業機械廠。解放40餘年來,上海捲菸行業的主管機構幾經變更,但上海捲菸廠、上海菸草工業印刷廠、上海菸草工業機械廠始終嚴格按照國家計畫組織生產。1984年2月,上海市菸草專賣局、中國菸草總公司上海市公司成立,執行國家菸草專賣管理法規,對上海菸草行業實行供產銷、人財物和內外貿統一經營管理。1992年4月為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提高經濟效益,國家菸草專賣局和中國菸草總公司要求上海組織企業集團。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上海菸草集團、上海菸草(集團)公司於1993年11月26日揭牌成立。該集團由79家成員單位組建而成。集團成立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上海菸草(集團)公司1995年實現稅利44.69億元;捲菸總產量96萬箱(5萬支/箱,下同);印刷產量16.2萬對開萬印;機械產量179台,均達歷史最高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