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捷運卡

上海捷運卡

捷運卡是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衍生物品。1994年上海捷運一號線試運行階段,使用的是紙質車票,1995年上海捷運一號線正式運營後,因條件不具備,仍沿襲使用了紙質車票,使用紙質車票從成本、環保等方面遠不及聚脂材料製成的捷運卡,所以有關部門從1999年3月1日起,全面啟用自動售檢票系統。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捷運磁卡車票由上海捷運與日本合資組建的一家凸版公司生產製造。而自動售檢票系統則引進的是美國的設備與技術。
1999年以前,為了測試捷運磁卡機性能以及捷運磁卡的質量,上海捷運公司曾發行了11套捷運紀念磁卡和若干套試機卡。可以這么說:自動售檢票系統的全面啟用,聚脂材料製造的捷運磁卡車票全面取代紙質車票,為日後上海捷運磁卡的集藏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9月開始,上海捷運改用IC卡,學名為“非接觸式感應磁卡”。
根據不同的發行單位和發行目的,可以將目前的上海捷運磁卡分成兩大板塊:即普通運營卡和紀念卡,普通運營卡的情況比較複雜,從1999年開始到現在共發行了100多種,不同品種的發行數量差距很大,發行量小的僅1萬枚,而發行量大的一般在三四十萬枚,最大的發行量甚至達到上百萬枚。

發行量

總體來看,客流量決定了普通運營卡的發行量。除了單程票外,普通運營卡還可分為儲值票、應急票、贈送票、廣告票等,其中廣告票除了企業廣告外,還有一部分是公益廣告,有些儲值票、應急票和贈送票也帶有廣告內容。單一題材的廣告卡一般情況下是一枚一套,也有兩枚一套的,就目前來看,一套中枚數最多的是2003年發行的飛利浦足球廣告卡,10枚一套。
電影廣告卡則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種,1999年和2000年電影卡是放在普通運營卡中的廣告卡內發行的,從2001年至今則歸類到紀念卡中發行,像發行量僅一萬枚的碟中諜、臥虎藏龍、花樣年華這3枚卡,是普通運營卡之廣告卡中發行量最少的卡,同時也是目前紀念卡中電影卡系列的龍頭品種,因此成為集藏普通運營卡者熱捧、收集的對象。儘管這3枚卡單枚目前的市場價格在120元至250元之間,但從長線分析,其後市仍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主要負責

普通運營卡的發行基本由上海捷運運營有限公司負責。而1999年1月正式成立的上海地鐵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則主要負責捷運紀念磁卡的發行等事宜,1999年全年共發行12套共32枚,2000年全年共發行11套共35枚,2001年共發行33套共129枚,後面幾年的發行套數已經基本穩定。從已發行的紀念卡品種看,其題材豐富多彩,如生肖系列、花卉系列、電影系列、繪畫系列、體育系列、動物系列、古典小說系列、兒童系列、軌道交通開通和試運行系列,等等。
目前二級市場上表現比較強勢的是電影卡,新品種面市其價格總是高於售價。根據現在上海的實際情況,上海捷運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每年捷運紀念磁卡的發行總量基本控制在30套以內,總的售價爭取控制在1000元以內。紀念卡的售價目前平均每枚卡約為20元上下,按目前的規定,不管路程遠近,每枚卡均可乘捷運一次,以發行之日起的一年為限。另外,持有捷運預定卡者,每套卡可9折優惠購買。集藏者除了可在上海捷運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在若干個捷運站台的營業視窗購買外,很大部分已經售缺的品種,可以到二級市場購買,而目前上海最大的郵幣卡交易市場——盧工郵市,同時也是上海捷運卡最大的交易市場。作為一種收藏品,集藏者在選購捷運卡時,應該注意品相的好壞。

上海捷運卡發展

歷史發展

1989年末,上海就有了捷運卡,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最早的捷運卡製作都較簡單,故未引起集藏愛好者的注意。約1993年,上海出現了第一批捷運卡收藏愛好者,只是當時還沒有捷運卡的目錄,給捷運卡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帶來許多不便。1998年7月,上海市捷運總公司編印了《上海捷運卡·票·封收藏集》一書,才使收藏者們有了較權威的數據,可以依案整理和研究上海捷運卡。上海捷運卡的誕生與發展有著曲折的經歷,由於當時條件所限,資料保持不完整,給後來編印《收藏集》一書的編者帶來相當大的難度,故《收藏集》一書錯誤和疏漏較多,該書編者將1998年3月以前製作的捷運卡均稱作“試機卡”確與事實大相逕庭。現將1994年以前的上海早期捷運卡作一個初步的分類與補充說明。

售卡發展

上海捷運售檢票系統的發展,從1989年至1994年,經歷了一個國產化研製的過程。國家機電部第二十一研究所中標,承擔了國產化研製任務,其參照的機器原形是美國CUBIC公司在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各國哂的通用機。1994年初,試驗機在捷運一號線南端使用,因無法滿足旅客人流高峰時的通行率,市民反映不佳,而被迫拆除停止使用。捷運卡又一次被紙票取代。這期間的捷運卡我們稱為早期捷運卡。上海早期鐵卡可謂是電子化、數位化時代的早期文物,代表並真實反映中國大城市電子化發展的軌跡。按照製作來源。

卡的類型

使用目的和時序可分為為:原形卡、試用卡、內部試機卡、乘客試機卡、乘客單程票、審定卡、饋贈卡七 個大類。

原形卡

是上海捷運卡的前身。製作該卡的目的是確定未來捷運卡的尺寸、孔位、孔徑,解決與售檢票機物理性能兼容的問題。最先製作的原形卡是貼有12.5mm磁條的撲克牌,後來用硬貭PVC 為卡基,用自製的原形卡外緣模具、打孔機磁條等原始工具,由二十一所的專家親手製作而成,其特點是手工製作,數量少。由於製作時隨意性大,故變體較多,而且當時售檢票機處於未定型階段,左孔卡、右孔卡皆有,孔徑也不同原形卡主要用於檢驗卡的尺寸與孔位的可靠性,並非試機時寫碼與讀碼的專用卡,故不能稱作為“試機卡”,現已發現四種原形卡。值得一提的是,“小黑箭”圖案是屬審定性貭,故也可將其歸入審定卡之列。

試用卡

該卡是屬廠家贈送,供二十一所研製人員試用卡的性能。由於捷運卡發展的廣闊前景,磁卡生產廠家為了今後奪得捷運卡的印製權,故提供自己的產品,以達宣傳目的,目前已發現有六種試用卡 。原形卡和試用卡屬上海早期捷運卡的雛形,由於其圖案簡單,缺乏美感,故許多收藏愛好者未將其列入自己的收藏計畫中。但作為一資深收藏家應該理解到研究和整理這兩類卡是收集上海早期捷運卡所必需的。因為它真正記錄了上海捷運卡起步階段的一段歷史,況且這兩類卡大多存世稀少,收集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更富挑性。

內部試機卡

當二十一所自製的原形卡初步定型後,便和上海磁帶廠簽約,訂購了第一批試機專用卡,共有四種,其特點是磁條採用熱壓滾塗法,磁條邊緣有熱壓變形的痕跡。為了合理安排檢票機內部各個部件的位置,進票口前的光電感器從左孔設定(國際慣例,與1999年3月上海重新啟用的捷運卡孔位機同)改為右孔設定。因此,至1998年新售檢票系統使用前,上海捷運卡的製作一直採用有“中國特色”的捷運卡孔位——右孔。第二批使用的試機卡是向廣州廠家定購的,一套3枚,泛稱“無站名”卡,這是上海第一套彩色捷運卡,特點是磨損嚴重,目前未見存世有新品。此後,二十一所向廣州和上海定購了“單程票樣票”作為為內部試機用,這就是有名的“上海捷運單程票樣票系列”。

乘客試機卡

1990年4月21日,上海市捷運公司將印刷好的捷運卡委託上海長途汽車客運公司公開對外出售,由乘客乘用試機。因是上海北區汽車站至上海嘉定縣區域內使用,故該套卡通稱“北嘉縣”,全套五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收藏集》一書將“北嘉線”粗黑體和細黑體兩套卡都介紹成公開出售,但其實,後者民間集卡界中罕見,屬審定卡性質,而只有前者是當時公開出售的。另外,粗黑體“北嘉線”還有兩枚棕色與紫色的簿型卡,同公開發行的五枚卡厚簿不一樣,屬內部試機之用,故粗黑體“北嘉線”也可視為7枚大全套來收集。“北嘉線”粗黑體卡作為我國現代大型公共運輸快速軌道系統首套印製,由廣大乘客試機乘用,影響力大,具有直接的社會效應,是上海捷運卡中的精品。 1992年1月,上海捷運總公司印製了標1HYM“儲值·公務·貴賓”組卡,3枚一套,與後來正式發行的4HYM乘客用單程票一同對售檢
票機、分檢機進行寫碼與讀碼的測試。以上的這兩套卡是上海最後的兩套內部試機卡,目前存世下來的大多為使用後的舊卡,且磨損嚴重。內部試機卡是上海早期捷運卡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份,它是上海捷運卡的一部發展史,故受到大多數卡迷的追捧,將其列為重點進行收集。但因年代久,遺失嚴重,這部份卡每一套都有一定的收集難度。

乘客單程票

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上海市捷運公司印製了“4HYM 5圓單程票”、“黃色1TC單程票”、 “工程公司廣告通用儲值票”三種卡,向社會公開出售,供部份段捷運乘客試用。這三種種卡雖發行面值不一樣 ,名稱也不同,但其功能都是作為單程票使用的。故稱為乘客單程票。這三種卡中“4HYM 5圓單程票”因顏色分深淺,也可作為2枚一套來收集。上海早期捷運卡中,只有這部份卡發行量較大,而發行時集藏地 鐵卡的風氣已甚,故這類卡存世量大,較易收集。

審定卡

這類卡是專供捷運公司有關領導審定是否可以使用的。由於種種原因,這批卡最後都未獲審定通過,只是作為數據留下幾套或數十套存檔的。審定卡除個別流入民間外,大都未見其廬山真面目,是上海早期捷運卡中最難收集的。目前已知的各款卡中,不要說配成套,就是每一枚散卡也難覓,是上海早期捷運卡的“稀世珍品”。

饋贈卡

這類卡一共有五套7枚,大多是開會時贈送貴賓和內部職工的。其中“通車紀念一組”和 “工程公司通用儲值票”(電話號碼和郵編同正式發行的卡不一樣)只發行了各200套,是贈送貴賓的禮品卡,因其散於貴賓手中,流入民間集藏者手中很少,很難收集到。甲戌年(狗年)卡,是供捷運卡設計評審員為今後生肖卡的發行審議用的,發行量300套,當時參加會議的代表每人一套,目前市上尚屬常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