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樑不正下樑歪

上樑不正下樑歪

上樑:指上級或長輩。比喻在上面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著做壞事。比如:長輩們在小一輩的面前做不正當的事〔抽菸,打架〕,久之,小一輩也會學長輩們抽菸,打架了。 這是源於百姓生活的一個俗語。原來人們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結構,要由掌握建房技能的木工師傅來建造完成。這種房屋形式多樣,有的華麗雄偉,如宮殿寺廟,有的簡陋樸素,如居民住房。但無論其大小好壞,都要有柱(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棟(脊檁,正梁)、梁(順著前後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長木)、檁(架在山牆或屋架上用來支撐椽子的長形構件)、椽(檁子上架著屋面板和瓦的直徑較小的木料)等構件組成。一般兩間房屋要有三梁六柱,但有的是多梁多柱。 木製結構的房屋結構嚴密,具有很深奧的科學原理。所以一旦上樑安放不正,就會影響整個房屋結構,下樑自然也不正了。後來用“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如領導和長輩做事違背法律和道德準則,其餘的人就會跟著這樣做。

基本信息

詞目信息

【出處】晉·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
【示例】不要怪他們,這叫做~。--清·玩花主人《綴白裘·〈鐵冠圖·夜樂〉》。王朔《永失我愛》:"這也就是我自個,換別人這樣兒我也早急了,要不怎么說正人先正己上樑不正下樑歪。"

故事1

宋朝時,陳州接連發生自然災害,朝廷派貪官劉得中和楊金吾開倉賣糧,他們假公濟私抬高糧價,還在糧食里摻沙,分量還不夠。老百姓對他們的這種行為極為憤慨,但也沒辦法,只有嘆息:"上樑不正下樑歪"[1]

故事2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讀解
對於這個問題,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論說:
"自身的行為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該怎么做;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沒有人聽從。"(《子路》)
"如果自身行為端正,從政治國有什麼困難呢?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又怎么能夠去端正別人呢?"(《子路》)
孟子也說:"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別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
一句話歸總,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垮下來。
儒學的政治學強調領導人的表率作用,這與我們今天所推行的廉政建設思想是一致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