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選注表

《上表》是唐代文學家李善創作的一篇表。此篇表文內容分為六段,按照時間順序,層次清楚,第一段從天文地文再到人文,引出了第二段敘述的文學的發展過程,揭示了第三段的《文選》的意義與作法的必要,第四段頌高宗適可而止,不帶阿諛俗氣,最後兩段作者表自謙亦有分寸,不掩克勤功夫。文章採用典型的四六駢體,寫得典雅華麗,簡括鄭重,氣魄宏大,是一篇精心結撰之作。

作品原文

上《文選注》表

臣善言:竊以道光九野 ,縟景緯 以照臨;德載八埏 ,麗山川以錯峙。垂象之文 斯著,含章 之義 聿宣。協人靈以取則,基化成而自遠。

故羲繩 之前,飛葛天之浩唱;媧簧 之後,掞 叢雲之奧詞。步驟分途,星躔 殊建;球 鍾愈暢 ,舞詠方滋。楚國詞人,御蘭芬於絕代;漢朝才子,綜鞶帨 於遙年。虛玄流正始之音,氣質馳建安之體。長離 北度,勝雅詠於圭陰 ;化龍東騖 ,煽風流於江左。

爰逮有梁,宏材彌劭。昭明太子,業膺守器 ,譽貞 問寢。居肅成 而講藝,開博望 以招賢。搴中葉 之詞林,酌前修之筆海。周巡綿嶠 ,品盈尺之珍;楚 望長瀾,搜徑寸之寶 。故撰斯一集,名曰文選。後進英髦,鹹資準的 。

伏惟陛下,經緯成德,文思垂風 。則大居尊,耀三辰之珠璧 ;希聲 應物,宣六代之雲英 。孰可撮攘崇山,導涓宗海?

臣蓬衡蕞品 ,樗散 陋姿。汾河委筴,夙非成誦 ;嵩山墜簡,未議澄心 。握玩斯文,載移涼燠。有欣永日,實昧通津。故勉十舍 之勞,寄三餘之暇。弋釣書部,願言注輯,合成六十卷。殺青甫就,輕用上聞。享帚自珍,緘石知謬。敢有塵於廣內 ,庶無遺於小說 。謹詣奉進,伏願鴻慈,曲垂照覽。謹言。顯慶三年九月日,上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九野:九天。《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日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日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日陽天。”

2.景緯:指日和星。《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揆景緯以裁基。”李善註:“景,日也。緯,星也。”

3.八埏(yán):地的八方邊際。

4.垂象之文:指天的文采。

5.含章:蘊含美質於內。《易·坤·六三》:“含章可貞。”《易》以坤卦代表地。

6.義:通“儀”。

7.羲繩:伏羲以前結繩而治,伏羲以後始造書契。

8..媧簧:傳說女媧作笙簧。

9.掞(yàn):同“炎”,盛。

10.星躔(chán):曆法。按各代建立正月,取之日運星行不同,如夏建寅,商建醜,周建子,故日“殊建”。

11.球:玉磬。

12.暢:發達。

13.鞶帨(pán shuì):大帶和佩巾,喻指繁麗的文辭。

14.長離:靈烏,此喻陸機。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婉婉長離,凌江而翔。長離雲誰?咨爾陸生。”

15.圭陰:指洛陽。古代以土圭測地,定潁川陽城為地中。洛陽在陽城之西,故云圭陰。

16.化龍東騖:指晉元帝東遷。《晉陽秋》:“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大亂,王室淪覆,唯琅砑、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至是中宗登祚。”中宗,即晉元帝司馬睿,初襲封琅訝王。

17.守器:封建王朝,太子主宗廟之器,故稱太子為主器,亦稱守器。

18.貞:精誠。問寢:問安。

19.肅成:魏文帝曹丕在東官時集諸儒於肅城門內講論大義。此借喻昭明太子。

20.博望:漢武帝太子劉據立博望苑,以交接賓客。亦借喻昭明太子。

21.中葉:指周、秦以來的中世。

22.周巡綿嶠:綿,遠。嶠(qiáo),山高而尖。指周穆王巡遊崑崙事。

23.楚:指隋侯。

24.徑寸之寶:指隋侯所救之蛇銜以報答的大珠。

25.準的:標準。

26.文思垂風:道德風範垂示於後世。

27.三辰之珠璧:日月星辰的光輝。《漢書·律曆志》:“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28.希聲:《老子》:“大音希聲。”喻帝王制樂。

29.六代之雲英:《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引《樂緯》日:“帝嚳之樂日六英。”此指周以前的音樂。

30.蕞(zuì)品:猶下品。

31.樗(chū)散:不材無用。

32.汾河委筴(cè),夙非成誦:漢武帝至河東,丟失書三箱,張安世憑記憶寫出簡策上的文字。作者謙稱無此學問。

33.嵩山墜簡,未議澄心:晉束皙能辨認嵩山下出土的竹簡上的科斗文。作者亦謙稱無此博識。

34.十舍:行軍三十里為一舍。《淮南子·齊俗訓》:“夫騏驥千里,一日而通;駑馬十舍,旬亦及之。”

35.廣內:皇宮藏書之所。

36.小說:古代指雜記、筆記等文字。

白話譯文

臣李善言:臣認為,大道光赫了天之九重,彩飾了日星的照臨;至德承載了地之八際,麗飾了山川的交錯聳立,預示徵兆的天文開始顯明,包含美質的義理漸漸傳播,與人的性靈相協和並確立準則,基於成功教化而又深奧久遠。

因此在伏羲氏結束結繩記事之前,有葛天氏久遠的歌唱;在女媧作笙簧之後,開始發抒《卿雲歌》深奧的藻詞,寫詩作文的規模法度分途,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各異,玉磬大鐘之聲愈發響亮明暢,舞蹈和歌詠方才滋生。楚國詞人,在遙遠的年代裡諳熟使用香草的象喻,漢朝才子,在漫長的年代裡總合精通文采雕飾。正始之音流布著虛幻玄妙之氣,建安之體傳揚著清俊慷慨的風骨。陸機北上赴洛陽,中原文壇,雅言騰布;東晉元帝渡江登祚,江左篇制,玄風獨扇。

於是到了梁代,人材宏大,品德更加美好。昭明太子,擔當文業,保護人才,名聲正直,孝親侍上,身居肅成門內而講論文藝,開放博望苑以招納賢才。採摘歷史中期的作品,斟酌前輩的文章。周密細緻地巡察文苑的山道長河,品味堆積如山的文苑珍品,蒐集微小的文壇寶藏。因此撰成這樣一部文集,名為《文選》,後來俊秀傑出的人,都以此作為行文的準則。

如今陛下規劃治理國家有盛德,功業垂示風紀教化。法度宏大地位尊崇,光耀日月星辰的匯集;無聲的言談回應萬物,詔令六代雲氣的精華,豈可有勞您擾心於此類瑣碎的文事?

臣見識簡陋,是無用之材,對於文海詞林,素來不敢說已經熟悉澄澈。研究玩味這部文集,寒暑漸移,雖日夜悅服,實未通曉,所以只是勉強奮力從事,付出更多的時間罷了。從書部中鉤玄輯要,恭謹地言說注緝,總合而成六十卷。這部注剛剛寫就,現輕率呈上。雖敝帚自珍,更深知謬陋。唯恐玷污了皇家書庫,但願沒有遺漏微小細說。恭謹地奉上進獻給朝廷,請求陛下以浩大的恩慈加以覽讀。臣恭敬地上言。顯慶三年九月,臣李善上奏章。

創作背景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撰的《文選》,是一部選錄自周至齊優秀文學作品,規模宏大的詩文總集。唐初以來,適應封建大一統文化的建設和文學的發展,《文選》日益成為士人家弦戶誦之書。高宗顯慶年間,以學問淹博古今著稱的李善,第一個為《文選》撰寫詳贍的注釋。本文是李善在完成注釋工作之後,在顯慶三年(658)九月呈獻給唐高宗(李治)的上表。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文中作者認為《文選》是選輯了前代詩文的珍品,可供後人學習的“準的”,肯定了《文選》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個看法大體上是公允的。

文章開頭,從天文之有日月繁星的照臨,地文之有山嶽河川的分布,講到聖人效法天地創造了人文,使它成為教化的原則,由來已久。這一段似離本題甚遠,卻是從文學的起源這個根本問題上強調了“文”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從而將《文選》這部精選從周至齊詩文的總集的不朽價值也暗透出來了。這個開頭,氣脈宏遠,氣氛隆重,與給皇帝上表相稱。

接下來一段,用簡括的筆法敘述了從古到今的文章流變。先指出遠在伏羲結繩而治以前,就已飛揚著葛天氏的浩歌;女媧作笙簧之音以後,更響起《卿雲歌》一類含義深奧的歌辭。儘管三皇五帝的政教各異,三代的文化不同,但總趨勢是音樂歌舞越來越盛。這裡說的是上古時代文學與音樂舞蹈融為一體時的情況。接著,用六句話概括敘述了從屈、宋的楚辭,賈、馬的漢賦,到建安時代慷慨激烈的抒懷之作和正始時期虛無幽玄的哲理詩,再到西晉陸機等人的“雅詠”和東晉煽起的玄言詩風這一長期發展變化的過程。這裡所提到的,雖然只是這一過程中的幾個點,但由於它本身的典型性,卻可由這些點聯成一條梁以前文學發展的大體線索。作者用“御蘭芬”、“綜輩巾兌”、“氣質”、“虛玄”等來揭示上述各時期文學的特色,也比較切當。但對“江左”的宋、齊近代文學,《文選》雖多所選錄,表文中卻未正面涉及,只用“煽風流於江左”一語帶過。

第三段方人本題,敘述昭明《文選》的編撰過程、目的與價值。指出蕭統以繼承帝業的身分,招引賢才,討論文章,鼓勵著述,博採前賢的詩文著作,精選其中的珍品,撰成《文選》,使後進英才以之為學習的標準。這裡標舉蕭統重視文學,言外自含希望當代統治者效法之意;而“後進英髦,鹹資準的”之客觀需要,又正透出為《文選》作注的必要。

接下來一段,是對高宗的頌美之詞。先極贊其高居尊位,效法上天,使人文閃耀光輝,使三代的文化傳統得以發揚,遙應篇首“協人靈以取則,基化成而自遠”。繼又將當朝的政治文化比作高山大海,謙稱自己不敢再有點滴的增加。頌美與自謙,固然是上表的例行文章,但從文勢說,此處稍作頓挫,正是以退為進,引出下文作注、獻書之事。

末段敘作注的過程和獻呈皇帝覽閱的要求。其中雖頗多謙抑之詞,但用意實在強調自己對《文選》鑽研賞玩時間之長久(“握玩斯文,載移涼燠”),註解此書之辛勞(“勉十舍之勞,寄三餘之暇”),以及對《文選注》的自珍。

名家點評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閎括瑰麗,較之四傑、崔、李諸家,殊無愧色。知《新唐書》謂淹貫古今,而不能屬辭者,乃忌者詆毀之詞,不足信也。”

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劉學鍇《古文鑑賞辭典珍藏本》:“這種呈獻著述給皇帝的表章,既要頌美皇帝,又要莊重得體;既要說明著述的有關背景,又不能流於繁瑣;既要反映著述的重要價值和成書的辛勞,又不能露才揚己。作者比較好地克服了這些困難與矛盾。 ”

作者簡介

李善(?~689) 唐學者。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曾任崇賢館直學士、蘭台郎等職。學識淵博,但不善治文,時人稱為“書簏”。曾流放姚州,後遇赦還,寓居汴、鄭間。以講授《文選》為業。學生多自遠方而至,傳其業,號“文選者”。有《文選注》六十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