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安村[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范村鎮下轄村]

上安村[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范村鎮下轄村]

上安村地處山西晉中市太谷縣范村鎮東北部,上安村位於丘陵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上安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村情概況

上安村是個小有名氣的明清古村落,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晉商文化和民俗文化並存的古老山村。全村有耕地2000餘畝,戶數120戶,人口379,人均純收入2000元,溫室大棚是該村主導產業,占農民收入的70%。

文尚古韻上安村

中央電視台記者王修築撰寫出版的《從歷史中走來的古村落》一書中,以《文尚古韻上安村》為題,詳實地敘述了上安村的古往今日。他在書中這樣評價道:“太谷縣范村鎮上安村就是一個既有歷史名人,又有文物古蹟,還有民間鄉村文化,足以讓太穀人引以為驕傲的古村落。”事實也的確如此。

上安的旅遊資源是很豐富的,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人物、建築、歷史、風俗、農家樂等,景人合一、獨具特色。

1、建築特色

上安村完全是按照城池型建築規劃而建造的,村北三道門,村南有吊橋,村東西各有一道門。村西南大溝的溝頭防護工程,初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重建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整個工程布局科學合理,修築堅固耐用,300多年來有效地阻止了溝頭前進,至今保護著村莊道路和塬地的安全。

村內建築類似於故宮建築形式,大多為明清時期建築,現保存較好的是當鋪院和原上安國小所在的四合樓院,四合樓院為明代下窯上樓式建築,其磚雕富麗堂皇,做工精細;總兵院是疊築二層的窯洞,二層平台前石砌築一溜整齊的花牆,煞是美觀;村中央是建於雍正三年的過街戲台——三益樓,雖風雨飄搖,但古韻猶存;關帝廟照壁色彩鮮艷;村內石砌的坡道隨處可見,多處古建築的舊址、根基依稀可辯,沿著青石坡可看到往日村落的輝煌;舊址的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高樓大院鱗次櫛比,樓樓貫通,院院相連,幾處高樓大院的院牆夾成深深的小巷,仰頭僅見一線天,古色古韻,引人深思。除保存完整的關帝廟外,傳說有大小寺廟十幾座,佛教有佛爺廟,儒教有關帝廟、文昌廟,道教有呂祖廟,還有魁星廟,龍王廟永寧寺,觀音廟等,與村內的四合式樓院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嚴重破壞。雖如此,但隨便一找就可看見古蹟,村民們用的門墩、嵌入牆的石碑、水瓮上的蓋子是總兵執事的木牌等等,可謂名人名筆隨處可見,皇家稱謂多處顯眼。民居多三合院、四合院,磚木結構,廂房均為一面坡,下雨時水會順坡流入院中,由於缺水,人們取這樣的建築為“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所有老式建築物的施工都極為精細,外表看上去比現在的紅磚牆還要講究,給人今不如昔的感覺。有些房山牆使用的是組合材料,磚牆砌跺,土坯砌牆,還有的或是磚坯交錯或是外磚內坯。

村中散落的各種石碑和埋在金水河底的一百多塊廟碑、墓碑等,記載著上安的許多人事,是了解眾多上安人物和歷史的重要物證。

2、崇文尚學,人才輩出

上安人祖祖輩輩注重道德與學問的修養,入仕做官者眾多,,各種人才輩出。據粗略統計,在現有家譜所記載的不足家族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品級以上官員60人,貢生6人,太學生69人,庠生54人,廩生5人,武舉人5人,增廣生4人,科副榜1人,鄉飲賓18人;有石碑記載的七品縣官就有七百多個。另有石碑記載,上安村在明朝時出過幾位閣老,清朝時出過幾位一品大官和一品誥命夫人,乾隆皇帝的老師牛先年就是上安人,特別是乾隆年間還出了一位湖廣總督兼總兵牛天畀,是滿清王朝120位功臣之一,他死後,乾隆下令按照旗員一品大臣例賜,兵親自為其撰寫了祭文和碑文,審訂了《牛天畀傳》。縣檔案館存有滿漢兩種文字寫的青石碑御製碑文,他的畫像至今仍保存在故宮紫光閣。

3、古代溝頭防護工程

溝頭防護在山西已有很久的歷史,現存的古代溝頭防護工程多建於明末清初。據山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調查,太谷縣范村鎮上安村西南大溝的溝頭防護工程,初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重建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至今完好,300多年來有效地阻止了溝頭前進,保護了村莊道路和塬地的安全。這項工程為跌水式建築,用石灰漿砌粗料石建成,主體工程包括長5米、寬1.6米的引水渠道和高25米、直徑1.6米的井筒式跌水,井口上方建有高1.35米、長2.3米的石拱涵洞,以防雜物和人畜落入,井下出口與下游溝道相連處也建有石砌拱涵和連線段,整個工程由土壩圍護。在距井底出口70米遠的溝道外側,建有寬2米、高4米的石砌陡坡和翼牆,以固定溝道。據碑文記載,該工程曾經歷3次改進,最後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糾眾而後築之”,3年建成,“波循故道,水害除矣;履道坦坦,行人便矣”。這項民間修築的工程,捐資者312人,共捐銀2693.5兩,整個工程布局科學合理,修築堅固耐用。

修建水井是用來防洪存水的。為的是一旦有較大降雨,地面形成徑流,雨水會沖刷路基。由於水井修在路邊,這裡是周圍的最低處,雨水自然會流進水井,然後緩慢滲入黃土地,這樣就不會對路形成侵蝕,它保護了進出上安的一條進出道路。

山頭修井,正如碑文開頭所說,是無私、有識、有力的集中體現,三者缺一不可。這個工程充分展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歷史久遠,作用巨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