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埔

上埔村地處廣東省陸豐市西部,螺河下游西岸,隸屬潭西鎮管轄,距離潭西鎮政府4千米和陸豐市政府5千米,東臨東海鎮,西近潭西鎮,南頻碣石灣,北接河西鎮,西北遙望法岫山,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勢東北偏高,西南平坦,村前是一片遼闊的平原,俗稱“上埔洋”。陸豐母親河螺河“三河歸一”後新增之支流潭西水在村後潺潺流淌,東河繞陸邑之東入烏坎港,中西兩河分流,在中西兩河交匯處,有一片荒野平埔,俗稱“上埔埔”,埔邊有一座突兀小山,俗稱“上埔山”,埔邊還有一個和諧鄉村,得名“上埔”。國道G324線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和陸豐穿城路橫貫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相當方便。全村總面積10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3000多人,轄有上埔、溪東、上蔡、太平、後底、笏尾、陽東、陽西8個自然村。 上埔村歷史文化悠久,自古出有賢人,是明孝宗弘治年間福建省泉州府知事、海陸豐鄉賢林裕的故里。村莊整齊,錯落有致,為林姓聚居,是陸豐市單姓規模較大的傳統村落。村里幾乎每年每月都有傳統民俗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美德,傳承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家風,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風俗禮儀和傳統文化。 上埔林氏系港陽族最旺盛的一大支系,美麗富饒,地靈人傑,人才輩出,魚米之鄉。相傳,上埔村創基迄今有600多年,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一連四率,上埔通到港仔尾”,港陽族上埔林號稱有四十八鄉半。

歷史沿革

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8年),林姓從鄰近舊厝村遷此建基立業,東北面是大片荒埔,埔邊有一小山稱上埔山,得名“上埔”。解放後建鄉制,因埔在東面,曾改名“上東”。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生產隊解散後,再度改稱“上埔”。

陸豐歷史源遠流長。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在如今的海陸豐沿海一帶聚集生息,歷夏、商、周至春秋戰國為“南蠻”之地。在秦朝以前,陸豐地域屬南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定南越,在嶺南設郡縣。陸豐地域屬南海郡地。

西漢太祖高皇帝元年(前206年),趙佗立南越。陸豐地域仍屬南海郡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平南越,始置海豐縣(史存一說)。陸豐地域屬南海郡地。

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始置傅羅縣。陸豐地域屬南海郡傅羅縣地。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傅羅縣改稱博羅縣。陸豐地域屬南海郡博羅縣地。

東晉成帝鹹和元年(326年),南海郡東置東官郡。陸豐地域屬東官郡博羅縣地。

東晉成帝鹹和六年(331年),博羅縣東置海豐縣。陸豐地域屬東官郡海豐縣地(史存二說)。

南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改東官郡為東莞郡。陸豐地域屬東莞郡海豐縣地。

南陳後主禎明二年(588年),復東莞郡為東官郡。陸豐地域屬東官郡海豐縣地。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改東官郡為循州。陸豐地域屬循州海豐縣地。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改循州為龍川郡。陸豐地域屬龍川郡海豐縣地。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復龍川郡為循州,海豐縣析出東部地域置安陸縣,縣治大安屯(今陸豐市大安鎮陸軍村環珠寨)。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安陸縣復併入海豐縣,廢大安縣治。陸豐地域屬循州海豐縣地。

唐中宗嗣聖元年(684年),改循州為雷鄉郡。陸豐地域屬雷鄉郡海豐縣地。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雷鄉郡為海豐郡。陸豐地域屬海豐郡海豐縣地。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海豐郡為循州。陸豐地域屬循州海豐縣地。

五代南漢大寶元年(958年),改循州為禎州。陸豐地域屬禎州海豐縣地。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改禎州為惠州。陸豐地域屬惠州海豐縣地。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惠州改為博羅郡,郡治仍在惠州。陸豐地域屬博羅郡海豐縣地。

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復博羅郡為惠州。陸豐地域屬惠州海豐縣地。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惠州升為路。陸豐地域屬惠州路海豐縣地。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惠州路為府。陸豐地域屬惠州府海豐縣地。

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年),海豐縣析出東部的坊廓都(縣之中西部)、石帆都(縣之東南部)、吉康都(縣之北部即今陸河縣及揭西縣的一部分)置陸豐縣,取舊名安陸的陸字和海豐的豐字,命名“陸豐”。縣治在坊廓都東海滘(今東海鎮),首任知縣黃煌(正白旗人,監生),陸豐置縣至今已有287年歷史,建置後陸豐縣隸屬惠州府。

中華民國3年(1914年),陸豐隸屬潮循道(道台設在今汕頭市)。

中華民國14年(1925年),陸豐屬東江行政區。

中華民國25年(1936年),陸豐屬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陸豐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豐屬東江行政督察區。

1953年1月,陸豐改屬粵東專區。

1956年2月,陸豐改屬惠陽專區。

1958年12月,陸豐改屬汕頭專區。

1983年9月,陸豐劃歸惠陽地區。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劃惠陽地區海豐、陸豐兩縣設定汕尾市(地級市)。市府駐汕尾城區,管轄區域: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汕尾城區。同時,原屬陸豐縣的河口、新田、上護、河田、東坑、水唇、南萬、螺溪及吉溪林場設定陸河縣,縣城駐河田鎮。同年3月29日,陸河縣正式宣告成立。同年4月1日,汕尾市正式宣告成立。

1995年1月19日,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設市,以原陸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市的行政區域,下轄20個鎮,2個國營農場,1個經濟試驗區,設立陸豐市(縣級市)。同年10月1日,陸豐市舉行掛牌儀式,廣東省委託汕尾市代管,市委、市政府駐東海鎮,陸豐市正式宣告成立。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初期,陸豐縣以原來的3個都: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改為附城、碣石、甲子、河口4個行政區署。上埔隸屬附城區。

中華民國18年(1929年)10月,又改為附大、金碣博、南湖甲、新口田4個區。上埔隸屬附大區。

中華民國36年(1947年),全縣撤區設9個鎮、22個鄉。上埔改屬附城鎮。

1949年10月,全縣建立8個區、56鄉、323個行政村,改屬第一區(附城區),區轄東海鎮、炎龍、潭西、河西、上英。

1951年5月,陸豐東部的大坪鄉劃歸普寧縣管轄。

1951年10月,土地革命,實行小鄉制,將第一區(附城區)劃分為新一區(東海鎮)和新二區(潭西區)。改屬第二區(潭西區)。

1952年10月,全縣劃分為14個區和2個區級鎮。仍屬第二區(潭西區)。

1958年10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全縣28個大鄉和4個鎮合併組成16個人民公社,轄設263個大隊。改屬潭西公社。

1965年8月,陸豐北部的五雲、上砂兩個公社劃歸揭西縣管轄。

1983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和省委有關政社分開批示精神,撤銷公社建制中,陸豐縣委、縣政府決定以原有的公社管轄範圍為基礎,將全縣27個公社改為23個區和4個區級鎮。改屬潭西區。

1986年12月,全縣撤銷區公所和小鄉政府,新建制鎮政府和鄉政府。改屬潭西鎮。1987年4月,全面實行撤區建鄉(鎮),全縣23個區級鎮改為7個鄉、20個鎮。仍屬潭西鎮。

上埔村民風淳樸,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林姓聚居,聚落為規則塊狀,多為三合土瓦木結構,至此置居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村前東西兩翼各有一棵萬年青,月亮灣環繞全村聚龍氣,超萬人之和諧鄉村,青山綠水,鍾靈毓秀,龍盤虎踞,得天獨厚。林氏宗祠居中,龍虎交抱,內堂緊湊,人丁興旺,月池環繞全村,明堂陽局廣闊,低洼聚水,背靠金星嶺、法岫山、烏面嶺為後三台,亦繞螺河中西兩水助龍運。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東西兩翼和村後不斷擴建發展,內以月亮灣聚龍氣,外有三鎮環繞全局,周圍群山環抱,海港近在咫尺,河涌溪澗交錯,沃野膏田,臨海靠山,宜漁宜農,魚米之鄉。東面毗鄰陸豐市區,水陸交通相當方便,有得天獨厚之生存條件,實為富饒美麗之風水寶地。有“兩河匯一洲,突起小金星”之雅稱。亦稱“平埔浮金星,代代富人家”。是我富隴鄉也!

上埔村分一片、二片、三片、四片共4個片區,村委會管轄上埔、溪東、上蔡、太平、後底、笏尾、陽東(陂仔溝)、陽西(新溪仔)8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000多人,98%以上為林姓,其中上埔村人口10000多人,為林姓聚居,一脈相傳,同宗同源,為陸豐市單姓較大的傳統村落。村里僅有一家陳姓的醫學世家,民國初期以來,其為鄉里鄰邦的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傷,受到當地黨政部門的肯定以及鄉親族人的好評。

經濟概況

上埔村總面積10平方千米,地勢東北偏高,多為沙質坡地,西南平坦,土地肥沃,水渠貫通,水源充足。其中耕地面積5000多畝,產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此外還有種植番薯、甘蔗、花生、大豆、芝麻等。主要以農業、手工業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以種植、養殖、手工製作,以及大批年輕勞動力外出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等地經商和務工。

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位於廣東省陸豐市潭西鎮上埔村。林氏宗祠堂號“有慶堂”,坐北朝南,龍虎交抱,內堂緊湊,人丁興旺,月池環繞全村,明堂陽局廣闊,低洼聚水,得天獨厚。始建於明朝時期,是我五世祖鄉賢蘭亭公創建其成。村前東西兩翼各有一棵萬年青,月亮灣環繞全村聚龍氣。以金星嶺、法岫山、烏面嶺為後三台,亦繞螺河中西兩水助龍運。祠堂為大型面闊五間二進平面布局的南方祖祠。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修葺。1994年重修。祠堂內供奉一世太始祖至五世祖列位考妣神主靈牌。東廂奉祀“天后聖母”林默娘祖姑金身寶座,西廂奉掛二世祖“白馬功曹”崗仁公聖像、五世祖“鄉賢”蘭亭公聖像。是一處有500多年歷史的文物古蹟。祠內保存有清乾隆年間碑記1通及祠前旗桿硤2副。該祠對研究明清時期陸豐地區宗祠建築風格及閩南移民林氏族源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大節凜然】忠心報國為黎民,臨危不懼大節存。誥封猛勇揚千古,留得光輝照後人。(白馬功曹官封巡撫崗仁公像贊)

【廉潔清忠】賦性忠純做官清,仁義禮智為一身。何當榮華與富貴,但有賢名傳子孫。(福建省泉州府知事蘭亭公像贊)

祖祠堂號:林氏宗祠(有慶堂)

祖祠門聯:西河世澤,九牧家聲。

祖祠楹聯:有創而有垂燕翼貽謀綿百代,慶福又慶壽螽斯衍派應三多。

有其人則為家為國耀祖榮宗方遂燕詒本志,慶以地而肯構肯堂鍾靈毓秀毋忘鳩建居心。

有德繼前徽溯世代傳家曰耕曰讀,慶恩垂後裔願孫曾纘緒克勤克儉。(十九世孫林蘊川拜撰)

有德裕後昆千年毋忘宗祖德,慶賢光前烈百代仍望子孫賢。(二十世孫林漢傑拜撰)

祖祠前功名旗桿硤2副:明二世白馬功曹官封巡撫明五世福建省泉州府知事

上埔林氏源流

上埔林氏系五世祖泉州府知事鄉賢蘭亭公所傳,公官名裕,字蘭亭,號宇宏,田東公五子(長房五),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幫廩俸為歲貢生,身仕福建省泉州府知事(《海豐縣誌》有載),官秩正四品。年少家貧,三餐維艱,奮志勤讀,及出仕為官,猶以儉樸清廉持世,所積俸金不營家業,惟買耕田以供祭祀和賑濟族中貧困等,崇祀海豐鄉賢。任滿致仕回鄉,粒積俸銀,買鐵爐湖田一所,配米二斗二升四合,捐入大祖,為思報本,以作年間祭祀之資。公為官廉潔,寡慾,秉正為政,愛民如赤,朝廷深知其賢,誥封“朝議大夫”。公卒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享壽七十八歲。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舉入“鄉賢”,各省府縣聖廟均立裕公神主,值年祭祀,萬古流芳。配龍氏誥封“太恭人”,又娶吳氏、夏氏(公媽均入海陸惠“忠孝堂”),共誕八子一女。子孫主居上埔鄉,人口激增,派衍周邊村莊,枝榮葉茂,人丁興旺,內和九族,外睦百鄰,我富隴鄉,奕世昌隆。

明太祖洪武年間,我始遷祖崇仁公恭負父母之神道牌並攜帶妻兒,西移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坊廓都(今陸豐市)潭陽社西輋鄉居住,經營數十年,再遷移港陽社舊厝村,從此落籍建居,開基創業。公原居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荔枝園鄉,屬九牧六房卲州刺史蘊公派下。其父母平疇公張氏媽,是我一世太始祖也!其胞弟崗仁公,聰慧好勇,文韜武略,冊授巡撫,為國捐軀,追封為猛勇將軍“白馬功曹”,仝享兄之後裔,永遠奉祀,後裔尊稱“白馬公”。是我二世叔祖也!我始遷祖崇仁公,福建省莆田縣貢生,頗諳地理,平疇公長子,配楊氏,產二男:晉堡、堡金。晉堡公,字仕堯,歲貢生,於明朝年間,經薦舉出任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是我三世伯祖也!堡金公,字志堯,號郊隱,配陳氏、鍾氏、劉氏,共誕六男:田東、田心、田西、田南、田北、田產。是我三世祖也!祖祠“追遠堂”,聚居成族,世代耕讀,書香延綿,子孫繁衍陸豐、海豐以及旅居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區等地。

長房田東公,郊隱公長子,配蔡氏,產五男:松溪、竹江、梅軒、蘭室、蘭亭。長房松溪公子孫居深港舊厝、後蘭等地。二房竹江公子孫居笏邸、豐盛等地。三房梅軒公子孫居笏邸、星都、海豐等地。四房蘭室公子孫居上埔後塘、深港、上英、大安、海豐等地。五房蘭亭公子孫居上埔、鐵爐、太平、深山、後港、二港、灰窯、上路頭、新溪、後埔、新坣等地。現傳後裔二十八代,枝榮葉茂,開枝散葉,周圍村莊均有支派,人口達數萬之眾。

二房田心公,郊隱公次子,子孫居深港、東海、上英、星都、海豐、汕尾、惠州等地。三房田西公,郊隱公三子,子孫居上埔溪東、鐵爐、東海、海豐、惠州等地。四房田南公,郊隱公四子,子孫居深港、灰窯、上英、海豐、惠州等地。五房田北公,郊隱公五子,子孫居深港、海豐、惠州等地。六房田產公,郊隱公六子,子孫移居海豐溝湖、新寮、汕尾等地。今陸豐嗣裔數萬人,海豐亦數萬人,旅居香港數以千計,據統計今有嗣裔12萬多人,為海陸惠地區望族之一。

上埔林氏輩序

世 念 爾 祖 耀 家 榮,18 19 20 21 22 23 24綱 常 克 守 一 本 生。25 26 27 28 29 30 31篤 慶 敦 倫 循 禮 讓,32 33 34 35 36 37 38開 科 發 甲 萬 古 宏。39 40 41 42 43 44 45

著名人物

林裕(1454-1531年),字蘭亭,號宇宏,廣東省海豐縣坊廓都(今陸豐市)上埔村人,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公天資聰明,賦性和諧,隱蘊才華,博學多才,其文韜武略,皆超於常人。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科歲貢生,敕授福建省泉州府知事,再授知州,又授朝議大夫,官秩正四品。林裕是海陸豐十二大鄉賢之一!陸豐忠孝祠、海豐鄉賢祠、《海豐縣誌》和《陸豐縣誌》均有載入公為官清廉,勤政愛民,為民辦實事,愛民如子的地方官,深受百姓愛戴,被泉州百姓稱為“林太府君”、“青天大人”。

林裕年少家貧,三餐維艱,奮志勤讀,及出仕為官,猶以儉樸清廉持世,粒積俸金不營家業,惟買耕田以供祭祀和賑濟族中貧困等,崇祀海豐鄉賢。

林裕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幫廩俸為歲貢生,身仕福建省泉州府知事,後授知州(《海豐縣誌》有載)。任滿致仕回鄉,遭到奸臣誣告貪污金銀幾十箱並海路運回家鄉,朝廷即派官員查監,經查明該物全是生活用品和耕田農具,全非金銀財寶。嗣後,嘉靖皇帝下聖旨封:“裕為官廉潔,秉正為政,愛民如赤,朝廷深悉其賢”。誥封“朝議大夫”。其“任滿回鄉,粒積俸銀,買鐵爐湖田一所”。公卒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享壽七十八歲。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舉入“鄉賢”,各省府縣聖廟均立裕公之神主,值年祭祀,德高豐功,澤及後代,恩垂千載,萬古流芳。

林裕任滿致仕回鄉,粒積俸銀,買鐵爐湖田一所,配米二斗二升四合,捐入大祖,為思報本,以作年間祭祀之資。裕公一生崇高義舉,為我族後裔樹立典範,作出楷模,公之榮譽是後裔的榮譽,其功其德,令人欽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