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溝村,位於山西省河曲縣東14公里,人口總計594人,共分為兩個村子,全部為周姓人。上南溝村共有四個支派,分別是圪洞院支派、果樹圪塄支派、寨子圪蛋支派、灘子焉支派; 全村一共61戶人家,人口總計351人。下南溝是戲樓院支派、陰圪塄院支派、瓦房院支派,全村47戶人家,總計人數243人,全村主要以農耕為主,人均年收入1376元。

百科名片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共有四個支派,分別是圪洞院支派、果樹圪塄支派、寨子圪蛋支派、灘子焉支派; 全村一共61戶人家,人口總計351人。下南溝是戲樓院支派、陰圪塄院支派、瓦房院支派,全村47戶人家,總計人數243人,全村主要以農耕為主,人均年收入1376元。

歷史遷徙路線背景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元朝末年,蒙古人粗放統治下的國家,民怨四起,各地方起義不斷。 例如湖北陳友諒、安徽朱元璋等。其中後來實力最強的莫過於朱元璋,朱元璋在眾多大將的協助下,攻克全國大部分土地。江南逐漸恢復平靜,其手下大將常遇春領兵百十萬橫掃江北,故事仍然在現在民間流傳。河曲舊稱(耳奧)州,與蒙古僅一河之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因此元末時期,常成為主要戰場。戰爭導致大量的當地百姓逃離,元朝末年,神木縣、河曲縣一帶幾乎空無一人。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朱元璋經過幾年的征戰,統一全國,登基稱明太祖。年號洪武。考慮到 當時蒙古殘餘經常侵擾邊疆(河曲等接近蒙古的地方)為了國家的安定,決定從富庶的江南等地遷調百姓,駐紮河曲這些荒無人煙的地方。河曲仍然設縣的行政編制。當時詔書規定:家裡有2個兒子的,必須遷移一個。有3個的必須遷移2個。。。到新居住地國家分給土地、耕牛、農具、並免除前幾年的皇糧。

南溝由來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洪武2年,遷民中的一員。兄弟3人,按照詔書規定:有2個必須遷走,三人分別叫:周清、周通、周順。周清在江西老家留守父母,周通和周順兄弟兩,哭哭啼啼告別父母和兄長,在閆、劉二位官老爺的帶領下,從江西出發,踏上北上的路。可想當時的生離死別之情多么令人心痛,然而皇帝的命令必須執行。話說他們到達山西洪洞大槐樹登記點,發放戶籍。被分配到陝西堆臼咯沱居住。因為陝西地界連著河曲,又命令他們兩居住在河曲南溝一帶。朝廷擔心他們兄弟結伴逃走,於是又要求兄弟二人必須分開居住,而且分居天塹黃河的兩邊。這樣哥哥周通在把弟弟周順(時年22歲)安頓好之後,又遷到陝西段家寨。兄弟二人本來屬於江南水鄉人氏,被分到西北這樣的乾旱地界,適應之難可想而知,又經歷了一次在陌生環境下的分離,幾近崩潰。然而生活還得繼續,可見老祖宗的意志多么讓後輩兒孫敬佩。此後周順定居在現在下南溝北面粱上,“地依北山、東南西三面成溝”。娶媳生子,娶城塔村張姓女子,育有4子。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上南溝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下轄村]

地靠北山,三面成溝,在樑上可以種地,也可以避兵。南溝粱上住 到第三代,4個兒子孫子7個,因此外人稱呼這支人叫:“嶺上周”也叫“社顆岩周”,但是這裡有個訛傳。實際叫:“領聖周”,意思就是領皇帝聖旨居住到此的周家,人們逐漸訛傳為“嶺上周”。隨著國家逐漸和平,加之人多吃水困難(到東面深溝—井溝)取水。於是在南面的溝里蓋了7進院落。孫子輩的後人開始在溝底繁衍。在南溝北山北面有叫廟梁的地方,傳說最早為山上居住時的廟所在地。在南溝東坡,有叫“牛在坡”的地方,是當時經常牧牛的之地,古地名一直流傳至今。又有叫“貓兒癱”的地方,傳說當時老祖宗養了一隻老貓,在溝底蓋了新院子,人們都搬遷下來住了,但是老貓戀舊,仍然總往嶺上跑。一次又找不到了,有人去找,發現老貓已經癱死在嶺上,於是那裡一直叫“貓兒癱”。可見:周家老貓方知落葉歸根,何況周家人乎!

南溝外遷

民國年間,由於各地硝煙四起,土匪橫行,民不聊生,除此之外,又遇連年大旱,周家人不得不也跟著走西口,向北逃荒,後定居包頭、五元等地。

南溝歷史故事收集

老祖宗遷徙

元朝末年,蒙古人粗放統治下的國家,民怨四起,戰爭不斷;各地方紛紛起義。例如湖北陳友諒、安徽朱元璋等。其中後來實力最強的莫過於朱元璋,朱元璋在眾多大將的協助下,攻克江南大部分土地,經過幾年的發展,江南逐漸恢復平靜,人口陸續出現增長。話說其手下有大將叫常遇春者,在平定江南之後,得朱元璋令,領兵百十萬橫掃江北,為開拓疆土和鞏固明王朝統治立下汗馬功勞。常遇春掃北的故事仍然在河曲民間流傳。河曲舊稱隩(YU)州,與蒙古準格爾部(現在鄂爾多斯準旗所所轄地)僅一河之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因此在元末時期,常常成為主要戰場。戰爭導致大量當地百姓逃離,到清朝初年,神木縣、河曲縣一帶幾乎空無一人。

朱元璋經過幾年的征戰,後一統全國,登基稱明太祖。年號洪武。當時由於征戰逃荒、瘟疫死傷等原因,導致山東、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等地人煙稀少;考慮到當時蒙古殘餘經常侵擾邊疆(河曲等接近蒙古的地方)、也考慮到上述地區是平原為主要產糧區。於是為了國家的安定,決定從富庶的江南、晉南等地遷調百姓,駐紮晉西北、和冀魯等地。

河曲仍然設縣的行政編制,但是人煙荒蕪,一片狼藉。皇帝當時詔書規定:家裡有2個兒子的,必須遷移一個。有3個的必須遷移2個。。。到新居住地國家分給土地、耕牛、農具、並免除前幾年的皇糧。

我們的祖宗周公諱順便是洪武2年,遷民中的一員。傳說他們兄弟3人,按照詔書規定:有2個必須遷走,三人分別叫:周清、周通、周順。周清在江西老家留守父母,周通和周順兄弟兩,哭哭啼啼告別父母和兄長,在閆、劉二位官老爺的帶領下,從江西出發,踏上北上的路。可想當時的生離死別之情多么令人心痛,然而皇帝的命令必須執行。

話說他們到達山西洪洞大槐樹登記點,發放戶籍。被分配到陝西堆臼咯沱居住。因為陝西地界連著河曲,又命令他們兩居住在河曲南溝一帶。朝廷擔心他們兄弟結伴逃走,於是又要求兄弟二人必須分開居住,而且分居天塹黃河的兩邊。這樣哥哥周通在把弟弟周順(時年22歲,推斷周順,生於元至正8年)安頓好之後,又遷到陝西段家寨。兄弟二人本來屬於江南水鄉人氏,被分到西北這樣的乾旱地界,適應之難可想而知,又經歷了一次在陌生環境下的分離,幾近崩潰。然而生活還得繼續,可見老祖宗的意志多么讓後輩兒孫敬佩。此後周順定居在現在下南溝北面粱上,“地依北山、東南西三面成溝”。娶媳生子,娶城塔村張姓女子,育有4子。據說周通居住在黃河對岸的“段家寨”,但是經過筆者考證和走訪,段家寨並無周姓,村志記載:此前段家寨叫“焦家坪”,不知什麼原因焦姓人全部搬遷,村子改名“段家寨”。幾乎全部為段姓人,他們也是洪武初年,據傳來自山東。

小狗的故事

南溝村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關於一隻可愛的小狗。話說老祖宗周順定居南溝之後,養了一隻狗。隔段時間這隻狗就不見了,漫山遍野找都找不到。可是隔幾天就又出現了,而且還不顯疲憊,說明沒餓著也沒渴著。後來周順發現:原來這隻小狗是順著山溝跑到黃河邊,之後漂著木板到黃河對岸的二哥周通家了。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可是二位親人卻不得相見,只有通過這隻小狗能隱約知道彼此還活著。

寨子圪旦

上南溝有一個支派,便是居住在寨子圪旦的周家人;寨子圪旦其實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大高土山,東西南北四周被水沖得都是峭壁,四周溝深百米有餘。據說當時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以上到頂端的台地。老祖宗在上面修了院落,類似歐洲那種城堡,安裝有寨門,院內和牆壁上都安放大石頭,在戰亂和土匪橫行的年代,打下的糧食和貴重的物品就都藏到上面,如果有敵人來犯,就依靠險要地形,用儲備的石頭投向攻打寨子的敵人。

我想依據這個故事,大致可以推斷出寨子圪蛋院落的修建時間,因為明清以來,社會動亂的時期是有限的,這也為推斷支派搬遷歷史提供佐證。在寨子圪旦的北面,還有一個小台地,據說當年上面懸掛有一口大鐘,每當有敵人來犯,就有專人負責敲鐘,警示全村親人,藏起來或者跑到寨子圪蛋。遙想明清乃至民國近代六百餘年,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發生在小小的南溝村。可是現在物是人非,輝煌不再。寨子圪蛋現在只有少數人居住,留下一間據說當時的老房子,門頭木雕“福澤悠長”四個大字依然倔強的立在那裡,默默的述說著祖宗對子孫的祝福。

祖宗周順住的這個地方:地靠北山,三面成溝,在樑上可以種地,也可以避兵。南溝粱上據說住到第三代,4個兒子孫子至少7個(後來往台地下方幾米社顆岩搬遷,現在還有灰燼磚瓦等);因此外人稱呼我們這支人叫:“嶺上周”也叫“社顆岩周”,但是這裡有個訛傳。實際我們叫:“領聖周”,意思就是領皇帝聖旨居住到此的周家,人們逐漸訛傳為“嶺上周”。還有叫“社顆岩周”。

隨著國家逐漸和平,加之人多吃水困難(到東面深溝—井溝)取水。於是在南面的溝里蓋了7進院落。孫子輩的後人開始在溝底繁衍。在南溝北山北面有叫廟梁的地方;傳說最早為山上居住時的廟所在地。

在南溝東坡,有叫“牛在坡”的地方,是當時老祖宗經常牧牛的之地,古地名一直流傳至今。又有叫“貓兒癱”的地方,傳說當時老祖宗養了一隻老貓,在溝底蓋了新院子,人們都搬遷下來住了,但是老貓戀舊,仍然總往嶺上跑。一次又找不到了,有人去找,發現老貓已經癱死在嶺上,於是那裡一直叫“貓兒癱”。可見:周家老貓方知落葉歸根,何況周家人乎!

隔河喊話的故事

洪武2年,周通和周順兄弟兩告別江西父母、哥哥以及親人,在閆、劉二位官老爺的帶領下,途經大槐樹移民點兒,後暫寓堆臼咯沱,後定居到山西河曲南溝,周通把弟弟安頓好之後,按照官府的要求定居到了“段家寨”。

周順住在南溝,開始只有官府分發的耕牛陪著他,經常把牛牧在“牛在坡”吃草。一次周順把牛放到牛在坡之後,自顧去乾別的活兒。等他忙完去尋找耕牛的時候,發現牛已經不在“牛在坡”了,當時萬分著急,這可是他唯一的大家當。最後老祖宗只好靠著依稀可辨的牛蹄印,尋找下去。走了很久,最後在黃河邊找到了他的牛,原來牛正在河邊喝水呢,他分外高興。

就在他要牽牛返回的時候,隱約看大黃河對岸,有人在向這邊眺望。他定睛一看,可能是二哥周通,此時河那邊的人,似乎也認出了這是他的弟弟周順。於是兩兄弟隔著黃河喊了一些話,交流了起來。原來:周通二哥一直放心不下三弟,隔段時間就來河邊眺望,希望看到弟弟,蒼天有眼,神牛幫忙;功夫不負有心人,二人終於隔著河“見”了一面。可想當時的情景,一定是二人淚流滿面,所有的辛酸和言語只有我們周家人能夠理解。當時眼看時間不早了,黃河兩岸都是千溝萬壑的黃土地,兄弟兩相互囑咐了彼此,依依不捨離開河邊,走向相反的方向,各回各家。

然而造化弄人,這是從江西老家來晉陝西北地區,兄弟二人分別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相見,後來周順多次去河邊眺望哥哥,都未能見到。周通是死是活一直都沒有任何信息。後來周順娶媳生子,把這個事情講給了他的子孫,子子孫孫、口口相傳。就是我現在整理給大家的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了六百餘年,我們故事繼續流傳下去,也希冀有朝一日,我們替祖宗找到他“段家寨”二哥的後人。

依據故事中的線索,周通與周順分別後再未謀面,分析:周通當時可能也搬離了段家寨,這與段家寨現在沒有周姓人的現狀也吻合。通過打聽和歷史傳說:段家寨的段姓人來自山東,個個習武,人人身背白蠟桿生性彪悍,焦姓人是被從這裡攆走了,北攆到了黃河下游的山西興縣,我想有機會的話,我們要去興縣看看,有沒有我周姓人家,或許有關於我周姓更早的歷史。

名人故事

周二莽:下南溝人,據說在清朝後期,是河套地區18大灌區總頭領(或手下管事),這段時期恰逢河曲災年不斷,大批南溝本家開始走西口,出現了第一個南溝周家人外遷的高潮(第二個高潮是改革開放後)投奔到河套地區,有的人南溝沒有直系親屬,在口外站穩腳跟後直接在當地定居,有的割捨不下口裡親人還是春去秋回。周鴻斌:上南溝人,口外地區土匪頭子,手下養有一幫打手,屬於綠林好漢,雖然打家劫舍,但多是劫富濟貧,尤其對南溝本家,只要聽說是南溝親人,概不侵擾,而且給予資助,幫助回家。周恆信:寨子圪蛋支派祖,據說南溝村“南海寺”的建成就是他捐地、捐錢和南溝親人們共同完成的,南海寺發展大的時候,十里八鄉都來南溝村趕集,十分熱鬧。當時廟裡住有僧人,香火旺盛。供奉觀世音菩薩,四大天王、周氏祖宗等,現在南海寺已經坍塌,歷史資料丟失殆盡,舊磚瓦被用作搭建上南溝戲台。現在南海寺的殘垣斷壁依舊昭示著他幾百年前風骨,據說因為寺廟的坍塌也因此破壞了上南溝的風水,村中陸續出現子孫弱智、家中無後等悲慘事件。希冀有一天我周氏家族能重整南海寺雄風,為祖宗靈魂重建居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