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藥
中醫把沒有任何毒副作用的中草藥,叫做上上藥
古人將中草藥分為上品藥、中品藥、下品藥。
上品藥用於人體保健,加之中、下品藥按君、臣、佐、使配伍,對症下藥以治療疾病。
《神農本草》和《本草綱目》中說:“上藥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南朝名醫陶弘景說:“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勢力和厚,不為速效。歲月常服必獲大益。”其他中草藥一般都有一定的毒性。可見古人深得用中草藥對人體保健和治病的精髓。
中醫藥典中
關於靈芝的療效,最早記於《神農本草經》,書中將靈芝列為"上上之藥",所謂"上藥"就是最高貴的藥物,完全沒有副作用,長期服用能改善體質,增進人體天然治癒力,令人延年益壽。
《列子.湯問》中記曰,“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煮湯沸其味清芳,食之明目,惱情、心靜、腎堅、其寶物也”。
《神農本草經》更列其神效而大加褒揚,“赤芝,一名丹芝、味苦平、生山谷、治胃中結、益心氣、不忘、久食輕身不忘、延年神仙。”將這段話以現代醫學解釋,正中了二字,那就是“仙草”。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靈芝的療效也都有記載,而後代的中藥典籍,基本上都記載了靈芝的療效。
在中醫藥典里,被稱為“上上藥”的只有——靈芝。
上上藥的套用
目前靈芝在我國臨床上主要的套用是針對肝臟、安神、腫瘤及心臟方面,而肝臟及安神方面靈芝是屬於主要用藥,在腫瘤癌症及心臟方面則是屬於輔助用藥。科學研究發現,靈芝流傳的許多保肝功能可經由三萜類化合物的研究中得到印證。
靈芝防治高血脂血症
靈芝對高血脂症確有一定的療效,可單獨套用,也可以與常規的抗高血脂症藥合用。臨床療效特點如下:
1.靈芝可不同程度地減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2.靈芝還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改善血液流變學障礙。
3.靈芝與常規的降血脂藥合用,有協同作用,可相互增強療效。
4.靈芝治療高血脂症的療效與病情輕重、用藥劑量及療程長短有關,一般病情屬輕、中度患者療效好,劑量較大,療程較長者療效較好。
5、目前常用的化學合成抗高血脂症藥常能引起肝損傷,合用時,由於靈芝有保護肝臟作用可防止或減輕這些藥物引起的肝損傷。
6.用藥後尚見食慾增加、睡眠改善、體力增強等效果。
靈芝調節血脂作用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藥理實驗證明:
1、靈芝及其所含多糖可降低高血脂症大鼠血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肝臟中三醯甘油含量(附表1)。相反,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並明顯提高血清谷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減低血清脂質過氧化物(LPO)的濃度。
2、靈芝多糖能調節大鼠高血脂症的代謝和增強抗脂過氧化的作用(附表2)一些細胞分子生物研究所結果還證明,靈芝能顯著降低LDL的氧化,減輕由氧化型LDL和人糖白蛋白誘導的單核細胞對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作用。
3、靈芝還明顯抑制氧化型LDL與人糖化白蛋白誘導的內表皮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達,並因此影響單核細胞-內皮細胞相互作用,從而防止動脈硬化的形成。
4、靈芝或含三萜類可抑制膽固醇吸收,並抑制人體膽固醇合成過程中的現速酶-3羥-3-甲戊單醯輔酶A(HMG-COA)還原酶,並因此機制膽固醇合成。從而使血脂固醇降低。
附表1靈芝多糖對高血脂症大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的影響
組別 | 劑量 (mg/kg) | 總膽固醇 (mmol/L) | 三醯甘油 (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 (mmol/L) |
正常對照組 | — | 1.35±0.21 | 0.24±0.23 | 1.22±0.16 | 0.40±0.20 |
高血脂症組 | — | 9.13±2.17 | 1.19±0.21 | 0.72±0.16 | 7.17±2.19 |
靈芝多糖組 | 200 | 5.52±1.29 | 0.83±0.22 | 0.84±0.10 | 5.14±1.26 |
400 | 6.23±1.75 | 0.82±0.22 | 0.86±0.12 | 5.20±1.22 | |
800 | 5.85±1.62 | 0.80±0.26 | 0.89±0.19 | 4.23±1.64 |
x±s ;n=10; △p﹤0.01.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高血脂症組比較
附表2 靈芝多糖能調節大鼠高血脂症的代謝和增強抗脂過氧化的作用
組別 | 劑量 (mg/kg) | LPO (10-9mol/L) | GSH-Px (U/ml) | SOD (U/ml) |
正常對照組 | — | 5.12±0.43 | 59.22±5.16 | 5.02±0.42 |
高血脂症組 | — | 11.19±0.61 | 20.72±6.16 | 3.17±0.79 |
靈芝多糖組 | 200 | 4.33±0.42 | 63.04±8.19 | 3.94±1.26 |
400 | 4.62±0.32 | 60.16±6.12 | 4.70±0.12 | |
800 | 3.90±0.26 | 59.19±6.19 | 4.23±0.94 |
x±s ;n=10; △p﹤0.01.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高血脂症組比較
防治高血壓病
靈芝製劑能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改善高血壓病患者的自覺症狀,特別是與常規套用的降壓藥合用時有協同作用,使血壓更易控制,並使毛細管袢密度、直徑和紅細胞流速增加,血黏度降低,微循環改善。此外。靈芝製劑的調節血脂作用亦有利於防治高血壓病及其合併症。
靈芝為什麼能治療高血壓病
藥理研究發現,靈芝確有降壓作用,在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給予靈芝菌絲體粉,可明顯降低血壓,同時血漿及肝臟中的膽固醇含量也降低。最近的一項研究還發現,靈芝多糖可降低實驗性高血壓大鼠主動脈平滑肌中超氧化物的含量,並使高血壓大鼠主動脈平滑肌中過高的氧自由基水平降至正常水平,減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強。這表明靈芝的抗氧化與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也與其防治高血壓病有關。
目前認為。靈芝的降壓作用主要與其所含三萜類成份有關,如從靈芝的70%甲醇提取物中獲得的5個三萜類化合物—靈芝酸(ganoderic acid)K、S,ganoderal A, ganoderal A,和B均能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改酶活性增高,可至血壓升高。因此,靈芝所含三萜類機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可能與其降壓作用有關。
靈芝輔助治療高血壓的臨床報告
20時間70年代,我國的臨床研究發現靈芝煎劑及靈芝深層培養液可降低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並能改善症狀。
1986年,日本學者Kanmatsuse等觀察靈芝對高血壓病的療效。53例受試者分為兩組,甲組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標準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乙組為血壓正常者或輕度高血壓患者。兩者均每日服用凍乾靈芝提取物6片(240mg/片),共服用藥6個月。結果發現,甲組患者血壓明顯降低,其中10%患者收縮壓降低20 ~29mmHg(2.78~4.03kPa),47.5%患者收縮壓降低10~19 mmHg(1.39~2.64kPa),42.5%舒張壓減低5~9 mmHg(0.7~1.25kPa).治療前平均血壓為156.6/103.5mmHg(21.8/14.4kPa),經靈芝治療6個月後平均為136.6/92.8mmHg(18.99/12.9kPa)。同時發現,服用靈芝後,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而乙組患者服藥6個月未見血壓明顯降低。
張國平等(1999)用雙盲法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證明,靈芝與降壓藥之間有協同作用,可顯著增強降壓藥的療效。納人研究的患者均為按世界衛生組織(WTO)診斷標準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所以患者均採用常用降壓壓血壓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卡托普利(25mg,日3次)或鈣拮抗劑尼莫地平(25mg,日3次),治療不少於1個月且無效後,再合併靈芝片治療。靈芝片系靈芝熱水提取物凍乾而成,每片含靈芝提取物55mg,相當於靈芝子實體1.375g。患者在服用治療藥的治療基礎上加服靈芝片或安慰劑片(不含靈芝,只含賦形片)2片,每日3次。40例患者中,27例加服靈芝片,13例加服安慰片作為對照。結果發現,在加服靈芝片前,患者的血壓均高於140/90mmHg(18.67/12.00kPa),加服靈芝片後2周血壓即開始顯著降低,至加藥後3個月血壓均降低至140/90mmHg(18.67/12.00kPa)以下,同時檢測的主動脈壓合毛細管壓亦有顯著降低,甲皺微循環也明顯改善。而單用安慰劑片的患者上述指標均無明顯改善。靈芝片與降壓藥之間的這種協同作用可能與靈芝能增加毛細管袢密度、直徑和紅細胞流速,使微循環改善有關(附表一、附表二)。
此外,加用靈芝3個月後,高血壓患者血糖濃度明顯降低,加藥前後血糖分別為5.81±1.67(mmol/L)和4.73±0.98(mmol/L),有明顯差異(P﹤0.05).但用藥前後,兩組膽固醇、甘油三醇和搞密度脂蛋白均無明顯變化。
進一步研究發現,加用靈芝片後,在降低的同時血黏度亦降低,表現為五種血液黏度滯性參數(高切變率和低切變率血液黏滯性、血液黏度、紅細胞比容、血沉)均顯著降低(附表三)。同時,加用靈芝片患者血糖顯著降低,血漿一氧化氮(NO)水平顯著增加,且NO水平升高與毛細管壓降之間呈正相關。結果指出,靈芝與降壓藥長期合用可顯著降低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靈芝引起血漿NO增加,可能是其改善微循環的原因之一。
以上結果指出,靈芝製劑對高血壓的病確有一定的療效,特別是常規套用的降壓藥合用時有協同作用,使血壓更容易控制,此外,靈芝製劑還能改善高血壓病患者的自覺症狀。
附表一 靈芝組與安慰組患者血壓變化(kPa)
指標 | 靈芝組(n=27) | 安慰劑對照組(n=13) | ||
用藥前 | 用藥後 | 用藥前 | 用藥後 | |
大動脈收縮壓 | 20.7±2.33 | 18.83±2.041) | 21.49±2.78 | 21.08±1.91 |
大動脈舒張壓 | 12.59±1.48 | 11.54±1.011) | 12.4±1.74 | 12.38±1.10 |
小動脈收縮壓 | 17.61±2.23 | 16.12±1.691) | 18.69±2.01 | 18.47±2.03 |
小動脈舒張壓 | 10.43±1.41 | 9.77±1.262) | 10.87±1.86 | 11.08±1.05 |
毛細血管壓 | 6.81±1.73 | 5.59±1.171) | 7.22±1.43 | 7.38±1.69 |
1)p﹤0.05,2)p﹤0.01,與給藥前及安慰組給藥後比較
附表二 靈芝組與安慰組患者的甲襞微循環變化
指標 | 靈芝組(n=27) | 安慰劑對照組(n=13) | ||
用藥前 | 用藥後 | 用藥前 | 用藥後 | |
管袢密度 (條/mm) | 6.88±1.26 | 8.28±3.961) | 7.08±1.41 | 7.16±1.85 |
輸入枝口徑 (μm) | 6.76±2.48 | 8.95±2.582) | 7.27±3.33 | 8.88±3.37 |
輸出枝口徑 (μm) | 10.05±3.43 | 12.21±3.632) | 10.85±3.58 | 12.85±5.07 |
管袢內RBC流速(μm/s) | 444.4±277.99 | 566.67±276.22 | 538.46±317.53 | 438.46±285.81 |
1)p﹤0.05,2)p﹤0.01,與給藥前比較
附表三 靈芝組與安慰組患者的血液流變性變化
指標 | 靈芝組(n=27) | 安慰劑對照組(n=13) | ||
用藥前 | 用藥後 | 用藥前 | 用藥後 | |
全血比黏度高切變值(80-1) | 5.88±1.52 | 5.34±0.721) | 5.74±1.09 | 5.98±1.06 |
全血比黏度低切變值(20s-1) | 7.33±1.82 | 6.35±0.962) | 7.62±1.95 | 7.90±1.48 |
血漿比黏度 | 1.71±0.12 | 1.58±0.112) | 1.74±0.09 | 1.71±0.18 |
紅細胞壓積(%) | 0.45±0.05 | 0.39±0.042) | 0.45±0.05 | 0.45±0.05 |
紅細胞沉降率 (mm/h) | 14.89±12.45 | 10.83±4.221) | 13.62±11.86 | 13.01±9.17 |
1)p﹤0.05,2)p﹤0.01,與給藥前比較及安慰劑組給藥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