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眉草鵐東北亞種

三道眉草鵐東北亞種

三道眉草鵐東北亞種(學名:Emberiza cioides weigoldi)是三道眉草鵐的亞種之一,屬小型鳴禽。約16厘米左右,雄雌個體同形異色。體型似麻雀,背面近栗色而帶近黑色縱紋,頦和喉近白色,下體餘部大部紅褐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喜歡在開闊地環境中活動,見於丘陵地帶和半山區地稀疏闊葉林地,山麓平原或山溝的灌叢和草叢中以及遠離村莊的樹叢和農田。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三道眉草鵐東北亞種
..

拉丁學名:Emberizacioidesweigoldi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鵐科
屬:鵐屬
種:三道眉草鵐
亞種:三道眉草鵐東北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Jacobi,1923
英文名稱:MeadowBunting

外形特徵

三道眉草鵐東北亞種頭頂、後頸和耳羽深栗色,頭頂各羽具深栗色縱條紋;眼先、眼周和顴紋均栗色;額基部、眉紋、頰部、頸側和下體頦、喉部、上胸均淡灰白色;上體背部栗棕紅色,具黑褐色縱紋;腰部和尾上覆羽栗紅色;中央1對尾羽淡栗紅色,有黑褐色羽軸縱紋,最外側兩對尾羽具白色大形楔狀斑;
..
其餘尾羽均黑褐色,羽緣綴以栗紅色;翅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緣和羽端緣灰白色;微沾棕色;內側飛羽緣轉淡栗紅色;翅上小覆羽和初級覆羽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栗紅色;下體在上胸部具深栗紅色橫斑帶;胸側和兩脅淡栗紅色,腹部和尾下覆羽均淡黃褐色。
雌性成鳥體羽色較雄鳥差淡;頭頂、後頸和背部均呈淺褐色沾棕,而滿布黑褐色條紋;耳羽也沾土黃色,眼先和頰紋沾污黃色;眉紋、耳羽及喉均土黃色;胸部栗色橫帶不顯明。
幼鳥:上體黃褐,有的腰以下微沾黃;下體砂黃,除腹和尾下覆羽外,通體滿布黑褐色條紋或斑點。
虹膜栗褐色;嘴灰黑色,下嘴較淺;腿腳肉色。

生活環境

喜棲在開闊地帶,丘陵地帶的稀疏闊葉林,人工林和其他小片林緣;在半山區的開闊地區也有分布;明亮的丘崗,有濃厚的雜草、稀疏的散布著小柞樹、小松林和小桑樹地區;山麓和溝谷附近的灌木叢和草叢間;山麓平原地區;離村較遠的樹叢和田地中活動;見於湟水河谷的丘陵草地中。三道眉草鵐垂直分布界在1100m以下,而500—1100m間此鳥為優勢種。

生活習性

繁殖期成對生活,雛鳥離巢後多以家族群方式生活,冬季集結成小群,而很少單獨活動。性頗怯疑,一見有人便立刻停止鳴叫,或遠飛或快速藏匿。雄鳥鳴聲動聽,特別在繁殖時期,從清晨到中午站在小樹尖端或電線上鳴唱不已。在冬季明朗天氣時也進行“大合唱”。此鳥在草叢中有時發出3至4聲的“jê一ji—ji”聲。冬季以各種野生草子為主,也有少量的樹木種子、各種穀粒和冬菜等;夏季以昆蟲為主,食物中以鱗翅目昆蟲幼蟲最多,其次是甲蟲、小型蝗蝻,間或有蠕蟲。吃植物,包括蓼、稗、狗尾草、鵝冠草、葶薺、蘿蔔、稻穀、麥等種子,但主要為草子。其次為直翅目與同翅目昆蟲;也吃少量雙翅目、膜翅目昆蟲及蜘蛛等。

生長繁殖

產卵期5至6月。巢一般築于山坡草叢地面,極少數在灌叢小樹上,也築在小松樹上或茶樹上,或築於溪邊,田邊小而密的荊棘叢中,營造在茶園、菜地、道旁及住宅旁的灌叢和荊棘叢中。僅雌鳥築巢,4—5天完成。巢呈碗狀,巢外壁主要為禾本科草莖;少量落葉松針、蒿草、銹線菊葉等;內壁多為植物鬚根、細草莖等;內墊少量獸毛、亞洲發衣等。巢由禾本科植物莖和葉構成,有的巢材混有鬚根,內墊鬚根和獸毛等。
每年一窩。巢築完後,當天或隔一天開始產卵。內置4至5枚卵,卵殼色澤變化很大,但同一窩卻基本相似。卵橢圓形,白色或乳白色,鈍端有蝌蚪狀黑斑聯成環狀,其他部位少有斑點。或乳白淺藍色;斑多絲髮狀,底層淺紫色,表層為黑褐色及濃黑色,密集於卵的鈍端繞成一寬環,其餘各處偶有零星的棒狀或點狀斑。在長白山巢址選擇在光線較為充足的人工落葉松林內和灌叢中。巢或築於林下地面草叢中,或築於林緣小松樹杈上。巢距地高0.50m左右。僅雌鳥築巢,4—5天完成。巢呈碗狀,其大小:外徑7.1—13cm、內徑為6.0一7.0cm、高6.5一9.0cm、深4.5—5.5cm。巢外壁主要為禾本科草莖;少量落葉松針、蒿草、銹線菊葉等;內壁多為植物鬚根、細草莖等;內墊少量獸毛、亞洲發衣等。
雌鳥孵化,期限為12—13天。雛鳥一般1—2天出齊,留巢期為10一112天,兩性育雛,幼鳥離巢後在親鳥帶領下,在巢區附近遊蕩3—5天。8月末形成同種群,每群數量為10—20多隻,多在食物豐富的灌叢、草甸中活動。冬季在公路旁、灌叢、草甸中活動,為同種群,每群一般5—10隻。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帽兒山、土門嶺、長春、熊岳赤峰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繁殖鳥)。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