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牧問題

三牧問題

牧業、牧區、牧民,即“三牧問題”。

概述

三牧問題三牧問題

牧業、牧區、牧民,即“三牧問題”。

中國現狀

與耕地、林地相比,中國牧地面積更大,占國土資源的32.6%。但是,由於生態變化,牧業的有效利用面積卻不斷減少,草地荒漠化程度日益嚴重。由於分散性,牧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困難,牧民生活改善不易。中國的貧困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牧民,牧區財政主要依靠中央轉移支付。要解決“三牧問題”,必須發展牧業。

(一)牧區分布。中國有六大牧區省份和266個牧業及半農半牧業縣。六大牧區省份是: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四川。266個牧業及半農半牧業縣中,牧業縣120個、半農半牧業縣146個。牧業縣的分布是:內蒙古33個、新疆22個、西藏13個、青海26個、甘肅7個、四川10個、黑龍江7個、寧夏1個、吉林1個;半農半牧業縣的分布是:內蒙古21個、新疆15個、西藏24個、青海4個、寧夏2個、甘肅12個、四川38、河北6個、山西1個、遼寧6個、吉林9個、黑龍江8個。
(二)牧區經濟社會。2008年底,六大牧區人口總數為1.615億,是中國人口的12.16%,其中農業人口9878萬人,占其人口總數的61.2%。從266縣來看,2008年共有人口4784萬人,占全國人口3.6%,其中農牧業人口3441萬人(占其人口數72%),少數民族人口1427多萬人(占其人口29.8%,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3.4%)。266縣土地面積3.99億公頃,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1.6%。從收入水平看,2008年,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六省份農牧民人均收入3795.28元,是全國農民人均水平(4760.62元)的79.7%;266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是3951.12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3%,其中,牧業縣農牧民純收入為3960.42元、半農半牧業縣農牧民純收入為3947.55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3.18%、82.91%。
(三)牧區草原。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六大牧區省份草原面積共2.93億公頃,是全國草原面積73.25%,約占六省份土地面積的53.4%,是其耕地面積的12.9倍、森林面積的4.9倍。六省份草原面積占全國草原面積的比重分別是:西藏20.89%、內蒙古20.06%、新疆14.58%、青海9.26%、四川5.34%、甘肅4.56%。從266個牧業及半農半牧業縣看,2008年共有草原2.4億公頃,約占全國草原面積的60%。其中120個牧業縣草原面積1.82億公頃,占全國45.5%;146個半農半牧業縣有草原0.58億公頃,占全國14.5%。
(四)牧區畜牧業。草原畜牧業是牧區最基本的農業產業,也是最重要的優勢產業。2008年六大牧區省份牧業產值總計3350.4億元,是2000年的3.4倍,是全國牧業產值的16.3%,占六省份農業總產值的43.8%。2008年,各省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是:內蒙古45.9%、四川52.2%、西藏44.1%、甘肅20.8%、青海58.1%、新疆27.0%。從266個縣來看,2008年牧業產值共1192億元,占其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3.7%,其中,牧業縣的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平均為52.23%,半農半牧業縣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平均為40.3%。2008年,266縣肉類總產量576.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9%,其中:牛肉121.9萬噸、羊肉117.6萬噸、羊毛20.4萬噸、奶類723.3萬噸、豬肉256.2萬噸,分別占全國19.89%、30.93%、49.53%、19.13%、5.54%;此外,草食家畜存欄和出欄數量分別占全國38%、28%。

影響

與林業一樣,發展牧業還需要保護牧場,否則會出現破壞性發展,不僅會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特別是中國的牧區主要是少數民族地區。而相當多的少數民族人口有其自己的宗教信仰及其派生的發展觀。這些地區的牧民又生活在十分重要的邊疆地區。

解決

“三牧問題”更為複雜,除了要解決貧困這一經濟問題外,還有保護環境的生態問題,更有十分敏感的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涉及國家的統一和穩定。2008年西藏的“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的“7·5事件”,充分說明“三牧問題”的重要性和複雜性。

對策措施

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在“三農”工作中統籌“三牧”,兼顧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以確保生態安全、增加農牧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根本方向,促進“三農”與“三牧”、農區與牧區、農民與牧民協調發展和共同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