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原宣家渡、黃家渡河三渡水曾建橋三座,合稱“三渡橋”。一渡橋位於原縣城西約14華里,跨玉石江,木樑結構,橋長12.2丈(約40.67米),寬6市尺(2米);二渡橋在原縣城西約15華里,跨金馬江,木樑結構,長14丈(約44.67米),寬1丈(約3.3米);三渡橋(原名金樞橋),在原縣城西約15華里,跨金馬江,木樑結構,長14丈(約44.67米),寬1.2丈(4米)。清光緒年間,此時該地已成為金馬河主流,當時的技術能力,無法在這么大的河流上建造永久性橋樑,故設一、二、三渡口,每年冬季枯水季節,各渡口架木板橋通行。清末民國初,三渡水渡口成為通往崇慶(現崇州市)、大邑、邛崍三縣的主要通道,用小木船過渡。民國時期,仍舊設渡口,一直沿襲到1955年。
1955年,由於金馬河河床變化,將原來的三個渡口改為一個渡口,增設汽車渡船過渡。由於交通事業的日益發展,成邛公路運輸繁忙,渡口經常阻塞;加之在洪水季節,渡口還要封渡,嚴重影響了交通,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1966年,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撥款320萬元修建三渡水大橋。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歷時三年,於1969年方建成通車,命名為“三忠橋”,1980年地名普查時,恢復橋名為“三渡水大橋”。新橋為永久性雙曲拱橋,全部用鋼筋混凝土修建,共17孔,每孔25米;兩側為鋼筋混凝土欄桿;橋基深6米,橋高12米,全長483米,橋面淨寬7米,可承受重力汽車13噸,拖車60噸。該橋建成後,有金馬河第二大橋之稱(第一大橋為新津境內跨金馬河的“新津大橋”)。民國時期以來,車輛行人到此,終年阻塞擁擠,洪水季節往往不能通行,凡是經過這個渡口的人,無不慨嘆:“過三渡水真難!”新的三渡水大橋的建成,猶如一條寬敞的大道把金馬河兩岸連線起來,桀驁不馴的河水阻礙人們通行的現象已成為過去,對於促進成邛公路的交通運輸,加強國防建設,發展城鄉經濟,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2004年9月7日,三渡水大橋因人們在金馬河大量過渡采砂,造成河床變窄,水流速度加劇,洪水掏空橋墩,使靠近永盛一側的三孔橋樑坍塌。之後迅速組織重建,於2007年建成通車,成為成溫邛高速路輔道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
黃河大橋
黃河大橋包括:黃河上中下游的十幾座公路鐵路高鐵大橋,黃河上游第一橋——蘭州中山橋,平陰黃河大橋,包頭黃河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鄉韓黃河公路大橋,黃河中...
概述 歷史 介紹 -
大橋
大橋( da qiao)grate bridge),是指對於橋樑總長(兩橋台台背前緣間距離)L1大於等於100m小於500m,且計算跨徑(橋樑結構兩支點...
介紹 概念 各地大橋 意義與特點 相關詞條 -
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
風陵渡黃河大橋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是連線山西、陝西、河南主要通道,長2.5公里,寬30米,於1994年竣工,結束了用船擺渡的歷史。 大橋全長141...
建設歷程 橋樑建築 管理維護 重要意義 相關文化 -
深渡水瑤族鄉
深渡水瑤族鄉位於東經114°4′7.07″,北緯24°50′4.10″,總面積147平方公里。西北以曲江為界,北與頓崗鎮接壤,東接羅壩鎮,南與司前鎮、隘...
交通狀況 市政建設 行政區劃 社會建設 資源狀況 -
澧水水系
澧水水系在石門縣境內有乾支流196條,占全縣溪河總條數的83%;流域面積3347.95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84.3%。境內一級支流有渫水、道水、...
澧 水 渫 水 金 家 河 黃 虎 港 河 瀠 水 -
津市澧水大橋
1989年12月15日,成為津市城建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津市人民翹盼已久的澧水大橋,終於勝利建成通車。 與此同時,1957年8月首航的津市輪渡和1978年...
簡介 歷史 事件 -
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簡稱]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在中國橋樑史和世界橋樑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歷程 管理維護 使用情況 建築參數 橋樑建築 -
風陵渡
風陵渡,在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與河南、陝西省為鄰。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
名稱由來 成因 歷史 交通 行政建制 -
太湖大橋
太湖大橋位於太湖,北起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漁洋山,南至西山大庭山,跨太湖,連線長沙島、葉山島、西山島,由1、2、3號橋組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橋樑分院負責...
建設經過 風景特色 建成自然條件 太湖大橋志